漫谈名、字、号:镌刻在文化长河中的身份印记(下)

墨汉吉屋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里,“号”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是人的别称,往往由自己或他人依据个人情怀、品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历等拟定,属于雅称范畴。在正式场合,人们常用“号”来自称或称呼他人,借此展现个人的情感偏好与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为自己起的“号”,称作“雅号”。这些雅号蕴含着自号者的志向、意趣、寄托、业绩、癖好,或是与居室、收藏相关,其含义精妙、风格独特,充分彰显个人的精神世界。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青莲”二字,尽显其如莲花般高洁脱俗的气质;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如,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表达对生活安定的期许;王安石号半山,苏洵号老泉。</p> <p class="ql-block">“名”“字”“号”三者有着明显区别。“名”由父母长辈所取,承载着他们的期望,具有 “名以正体”的严肃性;“字”是“名”的衍生,体现“字以表德”的特点;而“号”由本人自取,最能反映名主的个性与自由意志。在旧时,名和字的使用场合有着严格规范:称别人时,为表尊重,用字不用名;称自己时,为示谦逊,用名不用字;尊长者对卑幼者,只称其名不称字。相较之下,“号”的使用更为随意,在社交场合,无论是自称、他称,还是面称、背称,都可使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号”在形式上十分灵活,字数可二字或更多。郑板桥有个十二字别号——“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生动地讲述了他考取功名的艰辛历程。清代成果和尚的别号更是长达二十八字:“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由五个称谓组成。由此可见,文人在拟定别号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拥有极大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人的名号,因各种原因,分为雅号和绰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绿林好汉等各类人物,会根据自身情况,或取雅号追求高雅,或取绰号增添趣味,且这些名号都极具形象性。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例,施耐庵《水浒传》中,鲁智深因出家后行为不拘小节,被称为“花和尚”,李逵性情急躁、行动迅猛,得名“黑旋风”;罗贯中《三国演义》里,刘备因耳朵较大,被蔑称为“大耳贼”,吕布武艺超群,坐骑赤兔马更是天下闻名,便有“马中赤兔”之喻;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居住在怡红院,被称作“怡红公子”;吴承恩《西游记》里,猪八戒憨态可掬、好吃懒做,被叫做“呆子”。</p> <p class="ql-block">拥有雅号固然很好,但有个绰号也并非坏事。在民间,人们常给刚出生的婴儿取一些看似贬义的绰号,如“傻瓜”“混子”“哈巴”“憨子”,甚至以“猪狗牛马”等畜生命名,认为名字越贱越容易养活。孩子懂事之后,这些绰号叫习惯了,很少再改口叫学名。大多数民间百姓,一生都使用着绰号,却依然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现代一些名人在取名时,会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喜好和文化背景,力求选择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取名方式多样,有的依据职业,如著名记者范长江;有的结合地域,也有的根据个人嗜好、志向等取名,如开国元帅贺龙、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革命先烈刘志丹、英雄榜样雷锋,这些名字个性鲜明,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号”还可分为人封和自封。名人雅士自己所起的号为自封,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便自号“五柳先生”,尽显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南宋大诗人陆游号放翁,“放”字体现他不拘礼法、洒脱自在的性格。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自号“板桥”,此名源自唐人刘禹锡《杨柳枝》诗句“二十年前旧板桥”,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人封的名号,同样以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被称为“及时雨”,吴用足智多谋,得名“智多星”;《三国演义》里,关羽胡须浓密漂亮,人称“美髯公”;《西游记》中,沙和尚法号悟净,被封“金身罗汉”;《红楼梦》里,林黛玉住在潇湘馆,多愁善感,被叫做“潇湘妃子”。</p><p class="ql-block"> 通常情况下,一人一号最为常见,但也存在一人多号的现象。欧阳修早年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一万卷图书、一千卷古代金石文献、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自己这个老翁,他曾感慨:“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若一个号能伴随人的一生,说明这个号既贴合心意,又顺口顺心,对当事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雅号还是绰号,本质上都是一种名称,更是人物形象的生动写照。听到“齐天大圣”孙悟空,便能联想到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性格;“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让人立刻想到他们高超的武艺;“神行太保”戴宗、“神算子”蒋敬,精准地概括了他们的特长;“常胜将军”赵云,凸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有趣的是,鲁迅先生也有个浑名“烟鬼”,从鲁迅手夹香烟、在烟雾中沉思的经典肖像中,不难想象,这个浑名背后,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伟人的“二十八画生”,是姓名的笔画数的总和,既有趣,又切实。</p> <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宋代苏轼被贬黄州赤壁时,取号“东坡居士”,这个名号寓意深刻,流露出他在困境中复杂的心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四十年前,我前往鄂州西山,后辗转黄州,不仅品尝了当地特色东坡饼,还欣赏了苏轼流传千年的赤壁书法。明朝僧人书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其行草题识连起来可读成“哭之笑之”,蕴含着他对世事无常的独特感悟。我对他书写的横幅《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爱不释手,起初,我甚至不会断句,后来查阅经文注释,学会了正确断句,并多次用楷书、行书临摹,每次临摹都仿佛身临其境,让我受益匪浅。2004年,我在《绿天硬笔书艺》举办的“绿天杯”大赛中,凭借一幅楷书《心经》侥幸获奖,这与我对朱耷《心经》的研读临摹密不可分。此外,通过阅读《佛教的起源》一书,我对经文中的“舍利、五蕴、色空、明明德、揭谛”等佛语,也逐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自那年前往西安“法门寺”,亲眼目睹“舍利子”真物后,我对佛教又多了几分领悟,只是尚未达到彻悟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想讲讲自己别号“东屏居士”的由来。“东方山”位于黄石新下陆,是著名的佛门圣地,有“三楚第一山”的美誉。山门口“东方山”三字,由佛教俗家弟子、诗人李声高先生题写。山中的“大雄宝殿”,常年香火旺盛,前来还愿祈福的施主络绎不绝。1996年,寺里方丈正慈法师升座,我献上自己书写的《心经》表示祝贺,法师回赠我一枚镀金《心经》纪念牌,这让我深感与东方山有缘,便悉心珍藏。</p> <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我曾三次拜访东方山。第一次是在1973年,我和高中同学徒步登山。那时,尽管东方山声名远扬,但由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香火并不旺盛,整座山显得十分萧条。第二次是在1982年,学校组织春游,大家在山上游览拍照,却未能尽兴。第三次是在2001年,单位工会组织传统教育活动,我们再次徒步登山。途中,我无意间走进一座斋殿,殿内诵经声悠扬,香炉烟雾缭绕。一位老僧看到我,说道:“有缘者可入,无缘者止步。”我没等他说完,就贸然走了进去。老僧见我态度诚恳,便赠送我五六本经书。回家后,我翻阅了这些经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中渐渐萌生了“居士”之意。</p> <p class="ql-block">“居士”一词,原本出自佛门,后来被引申到诗人、画家、书法家等群体中,即便不信佛,也可自号“居士”。我虽不信佛,但热爱书法,自号“东屏居士”,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借用属地“东屏巷”之名;二是受多次游历东方山经历的启发;三是为了满足自己追求高雅、涵养心性的愿望,向贤能之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上集回顾</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26bt9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漫谈名、字、号:镌刻在文化长河中的身份印记(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