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善寺

路随心动

<p class="ql-block">会善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积翠峰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区僧人的授戒中心,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p><p class="ql-block">会善寺坐北朝南,现存二进二院,中轴线保存有照壁、山门、大雄宝殿,两侧有东西配房等。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三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一尊,系明周王所赠。大雄宝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其建筑出檐深远,斗栱硕大,是嵩山地区仅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前月台上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一口,高1米余、重650公斤。会善寺内现存东魏《中岳嵩阳寺碑》、北齐《会善寺碑》、唐《道安禅师碑》、《会善寺戒坛记》等碑碣石刻30余通、唐至清古树120余株、寺西有唐净藏禅师塔(部队营房内),西山坡上原有唐代名僧一行禅师创建的琉璃戒坛,毁于五代,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p> <p class="ql-block">▲ 照壁</p> <p class="ql-block">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小灰瓦顶,中3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三字,内供白玉阿弥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赠。</p> <p class="ql-block">▲ 山门</p> <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殿檐下施有硕大的斗拱,殿内作减柱造。殿正面明间为隔扇门,余四间皆为隔扇槛窗,背面明间用板门。该殿始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现殿内木架及檐下斗拱均为元代遗物。</p><p class="ql-block">会善寺大雄宝殿为木结构建筑,巧妙运用了数学、力学、建筑学原理,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单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p> <p class="ql-block">▲ 殿檐下施有硕大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 “减柱造”大殿,梁上遍布彩绘,元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 明成化七年(1471年)铁钟一口</p> <p class="ql-block">净藏禅师塔位于会善寺之西,单层单檐八角形砖筑,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平面为等边八角形,塔高10.3米。其下部为2.6米高的基座,座上部砌出简单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各面均砌出三个横长的壶门。塔座之上为仿唐代木构亭式建筑的八角形塔身,各角砌出倚柱。南面有单券门,可入塔室,室内平面也为八角形,穹窿顶。塔身东西两面雕出仿木结构大门,阑额上雕人字形斗拱。塔身北面嵌石铭1方,记述净藏禅师的生平事迹。其余四面皆雕破子棂窗,各角柱柱头有斗拱。塔身以上为叠涩檐,上有一层须弥座式及山花、蕉叶等装饰雕砖,上部是石雕莲座及火焰宝珠状塔刹。净藏禅师塔工艺精细,造型别致,以砖代木,逼真表现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结构的柱子、额枋、斗拱、门窗等做法,实属难能可贵,体现出唐代的建筑工艺与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净藏禅师塔(部队营房内,不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