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寄情思,清明慰故人

忆江南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在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渐渐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不生火做饭,只吃冷的食品。</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而随从们也找不到猎物。他的心腹介子推看不下去,就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后来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后来,重耳成为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即位后重耳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上隐居去了。</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后来得知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最终被活活烧死在绵山的一棵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介子推死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当天禁火寒食,扫墓祭奠。以寄哀思。</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习俗</p> <p class="ql-block">祭祖扫墓</p><p class="ql-block"> 清明扫墓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携带果酒食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现推行无火祭祀),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p> <p class="ql-block">踏青</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在这一天吃寒食,对于老弱妇孺太不友好了,于是,人们在这一天也多运动,踏青,又叫春游。</p><p class="ql-block"> 早在唐代就已开始,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如:野餐宴饮,赏景吟诗,斗鸡(人们带着自家饲养的斗鸡来到郊外,让鸡相互搏斗,观众则围聚观看,为自己支持的鸡呐喊助威,场面十分热闹。)曲水流觞(人们在弯曲的水流旁集会,将盛酒的杯子放在流水上,任其漂流,杯子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当场赋诗。</p><p class="ql-block"> 这种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魏晋时期尤为盛行,著名的兰亭集会就是以此为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秋千早时叫千秋。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的序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当时宫中以 “千秋” 为祝寿之词,取 “千秋万寿” 之意,为了避忌讳,后来就将 “千秋” 两字倒转,改称 “秋千”。</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诗词中,秋千常常被用来描绘清明时节的欢乐场景和女子的娇美姿态。如宋代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通过秋千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春日的浪漫氛围。</p> <p class="ql-block">蹴鞠</p><p class="ql-block"> 蹴鞠,就是踢足球。汉代时,蹴鞠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民间流行,还成为了军队训练的重要项目,用以锻炼士兵的体力和灵活性。到了唐宋时期,蹴鞠迎来了鼎盛时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蹴鞠喜爱有加。此时的蹴鞠玩法更加多样,规则也更加完善,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和比赛。</p><p class="ql-block"> 古代蹴鞠用的球最初是用皮革制成,里面填充毛发等物。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皮球,这种球是用动物的膀胱充气后作为球胆,外面再用八片皮革缝制成外壳,更加轻便、有弹性,也更适合蹴鞠运动的开展。</p> <p class="ql-block">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将身上的晦气和疾病带走。当风筝放飞到高空后,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意味着把灾难和病痛一同送走,祈求来年平安健康。而清明时节正值春耕开始,放风筝也蕴含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天空中的神灵能够关注到人间,赐予人们美好的年景。当纸鸢乘风飞起时,风灌入竹笛,发出的声音宛如筝鸣,十分悦耳。故名“风筝”。</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诗歌</p> <p class="ql-block">清明</p><p class="ql-block">唐·杜牧</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p><p class="ql-block">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p><p class="ql-block">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夜</p><p class="ql-block">唐 · 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好风胧月清明夜,</p><p class="ql-block">碧砌红轩刺史家。</p><p class="ql-block">独绕回廊行复歇,</p><p class="ql-block">遥听弦管暗看花。</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台阶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在回旋的走廊里走走停停,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地欣赏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即事</p><p class="ql-block">唐 孟浩然</p><p class="ql-block">帝里重清明,</p><p class="ql-block">人心自愁思。</p><p class="ql-block">车声上路合,</p><p class="ql-block">柳色东城翠。</p><p class="ql-block">花落草齐生,</p><p class="ql-block">莺飞蝶双戏。</p><p class="ql-block">空堂坐相忆,</p><p class="ql-block">酌茗聊代醉。</p><p class="ql-block">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节日,通过祭祖活动,学会感恩,珍惜当下生活,铭记先辈的付出与贡献。感恩教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身边人的珍惜,培养感恩之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清明节是理解生死的契机,通过扫墓等活动,正视死亡,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天堂的亲人安好,身边的亲人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