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作者:贾平凹 改编:左旗

悠悠梦乡

<p class="ql-block">常言道:山川不同,民风各异。这种差别在地方戏曲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尤其是秦腔。</p><p class="ql-block"> 秦腔,起于八百里秦川。别的剧种可以在各省之间走动,唯独秦腔,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几百年来,它顽强地生长着。</p><p class="ql-block">当你坐车隆隆向北,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广袤的平原,看到一处处土屋,粗笨而庄重;高大的白杨、苦楝、紫槐冲天而起,你立刻就会明白,这儿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竟是惟妙惟肖。再接触一下秦人吧,他们身高臂长、浓眉大眼,当背着沉重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石磙子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感叹,这是多么粗犷豪放的一群人,就像活脱脱的一群兵马俑 。</p><p class="ql-block">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分东府、西府。秦腔,就起源于包括咸阳、宝鸡两个专区,凤翔、岐山等几十个县的西府。</p><p class="ql-block">黄昏,晚霞染红了地平线,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的秦腔开始互相交织、冲撞。秦腔,是秦川大地上最嘹亮的天籁。有了秦腔,日子不再枯燥单调。田野里耕作的农人,筋疲力尽了,直起腰吼上一段,身上的困乏一扫而光。高兴了,就唱“快板”,像烈性炸药爆炸,酣畅淋漓;痛苦了,便唱“慢板”,悲悲切切,如泣如诉 。</p><p class="ql-block"> 每逢戏班来演出,那必是盛会。锣鼓声中,角色出场,女的碎步轻移,如风吹莲花水上漂;男的摇动帽翎,英气逼人。满堂彩中猛地转身、扬头,一声吼,炸雷般的声音从人们头顶碾碎。置身这样的舞台,面对这样的观众,秦腔血脉偾张,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听了秦腔,肉酒不醉。乡下人最高的待客规格,就是陪你看一场秦腔。村里遇到红白喜事,也必定少不了唱戏。在这里,生以秦腔相迎,逝以秦腔相送,人生,整个就是一出秦腔大戏。</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坡,放眼广袤的八百里秦川,试问除了秦腔,什么曲调能配得上这黄土地的厚重?除了秦腔,什么嗓音能唱得出秦人心底的喜怒哀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