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平凡

<p class="ql-block">写在一年清明时</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的深处,六七十年代的时光,仿佛带着一层陈旧而温暖的滤镜。那时候,物质的匮乏,让衣服成为了珍贵的存在,有人甚至因没衣服穿,而无法迈出屋门,这我也是听别人喧谎的时候讲的。当然了,我的家乡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然而,在我小时候的农村老家,家织布却承载着生活的希望与温暖。</p><p class="ql-block">家织布,我的家乡人俗称老布,那是我们当地的产物,用自家的棉花纺成线,再自己亲手织成布。它也可以变成衣服、床单、被面,或者是门帘,为生活增添色彩。通过染色,能展现出各种迷人的颜色和图案,如果是想要更多花样,还能将织好的白布送去染坊。现在有的人家至今还珍藏着一个家织的老布呢,它是那段岁月的珍贵纪念。</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棉布是人们主要的衣物材料,可它干活时不耐磨,再说每年分配供应的布票也是有限的。于是,勤劳的人们把分到的或自家种的棉花纺成线,然后再织成老布,来弥补棉布的不足。</p><p class="ql-block">从棉花到织布,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先将弹好的棉花纺成线,接着对线再进行各种技术的处理,然后再放到织布机上,通过人工操作,最终成为棉布。寥寥数语难以描绘织布其中的复杂性,如果是要织成一匹布,往往需要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在大集体的时候,生产队里的农活忙,农村的白天是要上地上去干活的,人们忙碌于田间劳作或操持家务,纺线与织布的工作,大多在夜晚进行。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在睡梦中醒来的时候,仍能够看到母亲坐炕上纺线或者是在织布机上织布呢。或者是在炕上坐在那里,不停地穿梭引线。我们身上的衣服、盖着的被子,都是母亲在无数个深夜里的辛苦劳作换来的。</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我们家人从未衣不蔽体,破乱不堪地出现在生产队里的众人面前,我们的村庄以及周边的农村也是如此。虽然说那个时候钱少物资又匮乏,但是每年一身新衣服还是能够穿上的。</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人们,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人人却充满了精气神,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希望,用自己坚韧的意志,抵御着岁月的风雨。那一件件亲手织就的衣物,不仅仅是温暖了每一个人的身体,更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日于民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