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林王国位于波斯湾西南部,介于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之间,与沙特有跨海大桥相连接。,陆上面积786.5平方千米,人口158.87万人。</p><p class="ql-block"> 巴林王国有三处世界遗产,分别是巴林堡(巴林贸易港考古遗址)、珍珠之路和迪尔穆恩墓葬群。</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平均每253.5平方千米就有一处世界遗产;差不多每53万人就有一处世界遗产,这个比例在世界上是很高的。</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巴 林 城 堡</font></b></h1> <p class="ql-block">卡拉特考古遗址,又被称作巴林堡,位于巴林岛上。巴林堡在葡萄牙殖民地时期称为葡萄牙堡。此处是一个典型的台形人工土墩。土墩高12米,包括7层堆建而成,供人类居住。</p> 这些建筑于公元前2300年至1700年由当地居民人工垒起,建造者包括加喜特人、葡萄牙人和波斯人。此外,它也是迪尔蒙文明时期的首都,后来用于葡萄牙人的港口。 200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巴林岛的卡拉特考古遗址:迪尔蒙国的古港口和首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r>于巴林岛的卡拉特考古遗址是一个典型的台形土墩遗址,由连续许多层人类居住遗迹堆建而成的人工土墩。300×600米的土堆见证了从大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16世纪人类一直在此居住的历史。遗址中已被挖掘的部分约占25%,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房屋结构:包括住宅、公共设施、商业、宗教和军事设施。这些足以证明数世纪来这里作为通商口岸的重要性。在12米高的土墩之上是雄伟的葡萄牙堡垒,整个遗迹因此而得名“卡拉特”(qal'a),意即堡垒。该遗址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迪尔蒙(Dilmun)文明的首都。这一文化只见于苏美尔文献记载中,但这一遗址却保存了其最丰富的遗迹。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遗址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挖掘出的四分之一面积。而就是这仅仅的四分之一,也对当时的建筑类型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在这些建筑中包括人们居住的房屋、商店、公共设施以及防御设施。而就是这些较为全面的建筑类型充分体现了该遗址当时作为通商口岸的重要性。 看到海边蓝色洼洼不时地冒出淡水,证明海底有喷泉,这是此处的一个奇特现象。导游说,当年巴林堡就是靠采集这种淡水生存的。 通过考古学的发掘工作和出土文物研究,确立了关于古代国家的历史。这一地区被认为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巴林地区铜器和青铜器时期的重要遗址。<br> 此遗址享有巴林“最重要的古代遗迹”称号。遗址最初的发掘工作是在1954年和1972年,由丹麦的一个考察队进行。之后的1977年,来自法国的考察队也进行了发掘工作。 遗址拥有多个区域和城墙,铜器时代,围绕街道和住房有两部分城墙。巴尔巴尔陶器出土于城墙中部的建筑群,年代大致和巴尔巴尔庙相同,但有一些出土陶器的年代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前3000年甚至更早。发掘出的铜器和象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的对外贸易。许多物品在网上展出,如丹麦发掘出的“蛇碗”、石棺、印章和镜子等。<br><br> 标明由巴林行政管理机构协调保护和修复的文化古迹 自1987年起,巴林本地的考古学家开始工作在遗址地区。考古学研究发现,遗址包含七种文明,而其中最早出现的文明,也是当地古代影响力最大的文明是由迪尔蒙帝国创造的迪尔蒙文明。同时丹麦的考察队发现,这里也保存了一个关于古希腊文化的遗址。 主要建筑材料是珊瑚石 这里介绍的是公元1250年到1750年的伊斯兰城邦。图中有中国的铜钱和瓶。这里提到伊斯兰、阿拉伯、印度、中国等,可见巴林堡当时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懂英语的人可以慢慢看)。 我理解为主要讲的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400年的“泰洛斯”城邦。了解世界史的都知道,泰洛斯在古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半部介绍的是迪尔穆恩文明中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1100年)。<div> 下半部分介绍的是迪尔穆恩文明晚期(公元前900-公元前300年)。</div><div> 迪尔穆恩文明是位于波斯湾地区的古文明,跨度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600年。</div><div> 留下照片,慢慢品读。</div> 遗址发现了一个聚落,是东阿拉伯时代唯一的聚落。通过遗址推断,在靠近绿洲发展农业的人种植棕榈树,饲养牛、绵羊、山羊并在阿拉伯海域捕鱼。聚落建造的房子以石头配以粘土或砂浆为材料,屋内宽敞,有抹上灰泥的地面。 这么大的广场,在城堡建设中太不多见了。 堡垒的城墙在土墩的北侧、西侧和南侧,东部还没有挖掘。防御工事面积15公顷,由砌石所筑的城墙厚度不一,城墙留有门,可供大篷车等交通运输车辆通过。西部城墙保存较为完好,长9米。街道南北走向,有12米宽。约在公元前1800年,当时的城镇逐渐衰落,并最终掩盖在沙漠中。 巴林堡中有一些洞、穴,有的里面是水井,有的是作坊,例如榨椰枣汁的作坊,还有的通向很大的地下室。 可以看到巴林堡的防御功能 <p class="ql-block">此处处于是早期的迪尔穆恩文明时期(公元前2250-公元前1750年)。</p> 这里曾是护城河的河底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珍 珠 之 路</font></b></h1> 从旅行车下来,经过这段走廊便来到珍珠之路的展馆。 “珍珠之路”由穆哈拉格岛南端海滨的布马希尔古堡开始,一直向北至锡亚迪建筑群,包括16栋采珠业相关的历史建筑重新组合成的11个组团、17个公共广场、一座访客中心、一座博物馆、4个停车场和沿途约400栋外墙翻新的建筑。其中,珍珠商人的宅邸、采珠手的宿舍、贸易机构、仓库和家族清真寺等都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里应该是珍珠之路的重要节点。<div>在几个海湾国家里,巴林的国土面积最小,存在感也相对弱,但论及珍珠的质量、产量和贸易量,巴林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br></div> 人类宠爱珍珠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在古代,珍珠被视为财富的象征。这种圆圆的珠子,不仅是饰物、把玩的宝贝,后来还发现了药用价值。在成语里,“珠圆玉润”的珠与玉比肩并立,那时珍珠价值不菲,除了获得过程极为不易,珍珠母体珍珠贝对海水的要求也非常高。 珍珠之路的码头<div>大约92%以上的巴林领土是沙漠,耕地面积不足3%,千百年来,当地人主要依靠采集珍珠和捕鱼维持生计,由此促进造船业的发展,并在海湾地区形成珍珠采集和贸易中心。每条采珠船都有自己的船长,视船的大小配置最多40名采珠人和同等数量的拖绳员,此外还有歌手和厨师。<br>采珠船听船长指挥,找到合适的珍珠贝栖息地后抛锚固定船只,便开始长达三四个月的采珠之旅。珍珠贝所在的海床深度通常在7米至20米,采珠人一次下潜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下水时身上系两根绳子,一根用于拴重物以加速下沉,另一根是由船上拖绳员拉着的安全绳。采珠人要出水时,连续拉两次安全绳,拖绳员要迅速将采珠人拉出水面。一般来说,采珠人要完成十几次采集,才能回船休息一次。<br></div> 1932年发现石油之前,采珠业为巴林提供了大量就业,并吸引了一些重量级的珠宝商。1905年是巅峰,整个国家近10万人口中,采珠人占到20%。<br> 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开发出人工培育珍珠,大量“培育珠”涌入世界市场,加上一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这里的珍珠业走向末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成了新就业来源。<br> 2012年,“珍珠,岛屿经济的见证”,让穆哈拉格的部分街区和北部水域的3个珠贝海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绵延出一条长达3.5公里的“珍珠之路”。随后,巴林启动穆哈拉格老建筑的修复与翻新,将其改造成一个活着的生态博物馆,满足人们对昔日辉煌的怀念。 这是采珠人和珍珠商人的住宅模型 当年采珍珠的码头周围,已经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迪 尔 穆 恩 墓 葬 群</font></b></h3> 迪尔穆恩墓葬群是一处位于巴林西部 的世界文化遗产。迪尔穆恩墓葬群于公元前2200年至1750年间建成,包含21个遗产点。 (此图片来自网络)<div>我们旅行大巴经过这片墓葬,导游说下车站在地面也只能看到一片土堆,还没有在车上看的全面。确实,大巴车开过这里用时不短,可见面积之大。由于车速和车窗的原因,也不好拍摄,只好在网络找一张照片。</div> 巴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大量埋葬的岛屿, 据专家估算,这些受到保护的墓葬个数总共有超过一万一千个。 在1889年2月10日到19日,英国探险家J.西奥多·本特和他的妻子梅布尔·本特挖掘了其中的一些墓葬。根据本特夫人的日记,他们发现了“……象牙、木炭、鸵鸟蛋壳……”这些发现现在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一个丹麦团体打开了一些古墓,发现了一些相同的文化物品。后来许多其他人开始挖掘更多的坟墓,提供了关于这些坟墓建筑和墓藏品的发现。<br>201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迪尔穆恩墓葬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