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博山青石关的一则故事

摩登姥爷

这则故事出自清代淄川名士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六,记载如下:<br> 村农某,少失恃,父娶继妻。某事之颇谨,但不呼以母。父没。偶晒火药,灼其面,昏不知人。恍惚至有处,似衙署,乃在泰山上也。<br> 俄见其父来,曰:“冥司(阎王)以汝不孝于母,将治汝罪。上堂慎勿置辨。若杖汝,可起而逃。再生后,宜急改前行也。”言毕,即有二役拥之见冥司。色甚厉,絮絮责之,或过其实。惟俯首寂听。大声呼吏用杖,某鼠出,亦无止之者。父见之曰:“事已毕矣,吾使人送汝归。”行至青石关,送者索贿,某无以予。怒而囚诸窟,以石盖之径去。某用力推撼,苦不得出。窘甚,腹且馁。 <br> 忽闻其父喘奔而至,曰:“我意送者不良,必苦汝。今果然矣。”去其石而出之,曰:“急归。”遂返身去。某踉跄而行。关(青石关)固险峻,石磴百余级。见一少年荷担,妇抱子随之。复有老翁,年近七旬,步履缓涩,每滞于后。<br> 少年与其妇私议曰:“父耄矣,迟行累人,不如弃之。”妇曰:“是何言?艰难扶持至此,奈何云弃,是可忍乎?”某闻而心敬之。<br> 同行过桥上,有钱一千,傍一鬼守之。行人过,则双手掩蔽,少年过亦不见也。妇至鬼避之,取钱置怀。<br> 俄入一城,有卖糕者,妇曰:“翁久思糕,苦无钱,今幸拾得。”乃出钱买糕啖翁。少年亦欲食,甫入口,枣核刺喉,宛转遂毙。某大惊,急回。<br> 至家见尸在床,附之,遂苏。死三日矣,与人言之历历。<br> (文末注“博山人”三字。)<br>-----------------------------<br> 用白话翻译这则故事及其地方史料如下:<br> 博山村农某,少年丧母,对继母还算孝顺,只是不愿喊她妈。后来父亲也去世了。他在一次晒火药的时候,烧伤了面部,昏迷过去。故事就发生在昏迷之后这段时间里。(博山人造火药用火药的历史从此可见一斑。)<br> 村农某昏迷后,恍惚到了一处衙门,乃在泰山上。(博山秋谷西麓有泰山碧霞元君行宫,博山人俗称“新泰山”。)亡父来告诉他:这是阴间阎王殿,因你不孝,将治罪。你不要争辩,打你,你就逃跑。<br> 逃跑成功。但送他回家的人不怀好意,到了青石关向他要钱。他没钱,那人便将他推入一个窟窿里,并盖上一块大石头,不管他走了。他爬不上来,又急又饿,苦无办法。这时,又是他父亲亡灵救了他。<br> 青石关在今博莱公路之间,是齐长城的一处关隘,地处深山,人迹罕至。关口有百余级石阶,森森然形势险峻。当年蒲松龄赶考,从此处经过,还写过一首诗,描写青石关之艰险。<br> 在青石关山道上,这个博山农人遇到老少四口:男人挑着行李,女人抱着孩子,后面还有一个七旬老头拖拖拉拉走不动。男人没良心,嫌老父拖累人,要把老人抛弃。遭到他媳妇严厉斥责。博山农人听到小两口对话,心里非常敬佩这个小媳妇之孝行。<br> 一起过桥的时候,发现桥上有钱一千,有一鬼守着。见有行人,便双手捂住。男人经过看不见,少妇经过时,小鬼避开了,少妇将钱掖进怀里。走到城里,见有卖米糕的,(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博山还有推独轮车沿街叫买米糕的。)少妇知道公公爱吃糕,便出钱买给公公吃。他男人也想吃,谁知道他刚吃一口,就被枣核刺破喉咙,立即呜呼哀哉了。农人某看到这一幕,大惊失色,急忙赶回家。<br> 到家后,看到自己的尸体还在床上,他的灵魂附到上面,便苏醒了。他已经死去三天了,与人说起事情经过,还历历在目。<br> 村农某行至青石关,送者(阎王殿小鬼)索贿,某无以予。(鬼)怒而囚诸窟,以石盖之径去。 关(青石关)固险峻,石磴百余级。 冥司(阎王)以汝不孝于母,将治汝罪。 至家见尸在床,附之,遂苏。死三日矣,与人言之历历。 附:<br> (清)蒲松龄 五言诗《青石关》<br><br>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br>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br>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br>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br>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br>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br>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br><br> (清) 张元 七言诗《过青石关》<br><br> 石磴梯云动客魂,凭高真可一丸论。<br> 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br> 烽遂何年严斥堠,人家今日似荒村。<br> 踯蹰欲问前朝事,风急空山暮雨昏。 博山与莱芜交界处的青石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