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它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品,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与独特的民族记忆,彰显着非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通过摄影镜头捕捉昆曲艺术之美,不仅是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崇高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人挖掘与生动传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影艺术家逄小威致力于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与人和关的文化之美,早在2021年他就在南通美术馆举办过"艺术家一逄小威中外文化名人肖像摄影作品展"。此次昆曲主题展是他历经六年的潜心学习与广泛探访,足迹遍布10余座城市拍摄的"8 大院团"中昆曲的经典瞬间与老中青儿代艺术家们的卓越风采。逄小威以精湛的摄影技艺将昆曲之美定格为永恒,让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别</span>样耀眼的光芒。本次展览精选了逄小威拍摄的300余幅摄影佳作,以彩色、黑白、全景照、局部特写与虚焦拍摄等多种手法,全面展示了昆曲艺术家们的台前与幕后风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多元视角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作为近年来在行业内具备一定影响的综合艺术展示平台,南通美术馆始终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播。在南通美术馆的展厅里曾出现过许多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达与当代她变,此次昆曲主题摄影作品展的举办正是南通美术馆对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多样化展示与表达。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蕴含丰富诗意与深邃意境的摄影世界,用心感受昆曲之美,品味传统之韵,共同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南通美术馆 2025年1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肖像类代表作品</b></p><p class="ql-block">《电影的面孔》、《电视的面孔》、《英雄》、《光荣与梦想》、《国家大剧院与艺术家》、《中外文化名人》、《中国京剧》(8x10大画幅)、《王琉瑜》(8x10大画幅)、《艺术家》、《萨克森﹣德国精湛工艺的家乡》、《山河记忆》、《中国农民》、《像他们那样去拼搏!》、《上海文化名人肖像摄影作品展》、《巴黎,2024!》、《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逄小威中国昆曲摄影作品展》(8X10大画幅)。正在创作中的项目</p><p class="ql-block">《中国模特》、《对照》、《芭蕾舞》(8x10大画幅)、《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120位著名电影人肖像作品展》、《人艺,我们的北京人艺!》、《百年故宫》、《50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纠缠》(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院士们)、《国家大剧院﹣青年艺术家系列》、《中国青年音乐人》、《中国优秀女性100人》、《中国历届奥冠军肖像摄影作品收藏展﹣继续》等系列。逄小威迄今为止仍然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现已超过2000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奥林匹克塔、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和机构收藏,仅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人物肖像作品的原版底片已近1500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绍熙年间,浙江永嘉九山书会。一个年轻人正在灯下苦思冥想,他在书写一出名叫《张协状元)的戏文。因为"建炎南渡"的关系,南方的戏文在当地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开始兴起。这个年轻人还不知道,中国戏曲将要从这里打开一扇奇美瑰丽的大门,走进姹紫嫣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江苏太仓南码头,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正在向另一位老人家虚心求教。他就是被后世称为"昆曲之宗"的魏良辅和他的老师过云适。爱好南曲和北曲的魏良辅不满足于昆山腔的平直简单,他开始对昆山腔进行"改革"。在吸收当时流行的余姚腔、海盐腔和弋阳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后,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魏良辅也因此被誉为"曲圣"。</p><p class="ql-block">后来,昆山人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成为最早用昆曲演出的剧目之一。这次昆曲的艺术实践,让这种声腔清丽婉转、韵味绵长的曲种迅速风靡江浙地区,并向更广阔的空间行进。</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远在英国的莎士比亚完成了他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同一年,遥远的东方,47岁的汤显祖心生归隐之意,他要潜心创作,去完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四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牡丹亭》。1616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东西方的文学巨匠同时辞别人世。当伦敦的剧场里,人们为《仲夏夜之梦>而疯狂的时候,东方的舞台上,同样有一群人在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痴迷不已。</p><p class="ql-block">昆曲之美,美在联珠级玉的词,美在细腻悠扬的曲,美在优雅灵动的表演,更美在它传达的思想感情之深,蕴含的审美趣味之妙。周恩来总理曾赞誉昆曲为"江南兰花",以一词精准道出昆曲之美,昆曲之雅。</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两百年后的清乾隆年间,已经"高居庙堂"的昆曲,在所谓的"花雅之争"中,被称为"雅部"的昆曲,最终不敌以各种地方戏为代表的"花部"面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1946年,上海美琪大剧院。梅兰芳与俞振飞主演《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此时的台下有一个年轻人,"第一次接触昆曲就好像冥冥中有一条情索把我跟昆曲绑在一起,分不开来了。"他就是白先勇,这次与昆曲的邂逅,成为他后来让"牡丹花开二十年"之肇始。</p><p class="ql-block">1956年元旦,重新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首次面向社会公演,创下在杭州连演二十四场的纪录。此后,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名动京华,被周恩来总理赞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再后来,《十五贯》又被拍成彩色戏曲影片在全国公映,昆曲在新的时代里,就像《牡丹亭·离魂》中的唱词写的那样,"月落重生灯再红"。</p><p class="ql-block">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又在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与现存的其他剧种不同,传世至今的,大多是"折子戏"。几十年来,无数昆曲名家和昆曲工作者孜孜不倦,让这门艺术传承有序。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世,更是拉近了年轻观众与昆曲的距离。</p><p class="ql-block">2019年,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就像73年前的白先勇一样,逄小威坐在剧场里,感觉一颗心要跳出胸腔。这是连演三天的昆曲《牡丹亭》现场。逄小威沉浸其中,他无比激动,他说语言无法描绘"昆曲的美、昆曲的雅和昆曲的精致",他决定要将这种美、雅、精致的昆曲人物定格在他的镜头里。他要用他的方式让更多人像他一样,发现昆曲,了解昆曲,走近昆曲,爱上昆曲。</p><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逄小威凭着一腔孤勇出发了。5个人的团队,历时近100天的拍摄,辗转十几个城市,行程上万公里,拍摄八大昆曲剧院团,100多位演员。他说,这是在向存世几百年的昆曲"告白",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对昆曲的爱。</p><p class="ql-block">《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希望此刻已到园林的你,如逄小威所愿的那样,看到姹紫嫣红开遍,感受到昆曲走过的美到极致的岁岁年年。</p><p class="ql-block"> 朱光蕊 2024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摄影制作: 一壹春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