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3)——北京路步行街(1)2025.03.29

顺其自然(一)

<p class="ql-block">北京路(Beijing Road),</p><p class="ql-block">原名永汉路、汉民路,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境内人行道路、一级公路,为古代广州城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海郡尉任嚣在今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筑番禺城,北京路一带在唐代以前是河涌和低洼地带。唐代至南汉,以北京路为中轴线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元代,广东行中书省设在北京路东侧。明、清两代,布政使司署建在今北京路与中山五路的丁字路口。辛亥革命后,永清大街改为永汉街。1936年,永汉路改为汉民路。</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初,复名永汉路1966年8月25日,永汉路正式改名为北京路。北京路起于广卫路,止于沿江中路;全长1426米,宽度为18.8—24.2米,大致为南北走向,其中大部分为人行道路,车道设计为双向三车道、双向两车道、单向三车道。</p><p class="ql-block">北京路 (外文名) Beijing Road 地理位置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起点 广卫路 ,终点,沿江中路 道路长度 1426米。道路宽度 18.8—24.2米 道路等级 一级公路。车道设置,双向三车道、双向两车道、单向三车道。</p><p class="ql-block">途经区域 北京街道、人民街道、珠光街道</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历史</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海郡尉任嚣在今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筑番禺城,作为南海郡的郡治所在,史称“任嚣城”。</p><p class="ql-block">前204年,秦朝大将赵佗建立南越国,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十里”,俗称“赵佗城”,此后历朝历代众多官衙机构都设在这一带。</p><p class="ql-block">唐代至南汉,以北京路为中轴线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唐朝时期,中原制砖技艺逐渐在广州传播开来。考古资料显示,北京路始建于唐朝。千年古道遗址的唐代路面分3层,上面两层铺砖,下面一层铺碎石子。唐朝砖铺路面的发现,证明了北京路在唐代为广州市城的主干道。唐朝时期,广州诞生了古代中国第一批海关官员——市舶使。朝廷在中轴线的南端、珠江岸边建起高大雄伟的广阳馆,作为市舶使的驻地。自南宋至清代,官方学府经常设立在北京路一带,北京路一带是广州地区的“文化正统、官学重地”。</p><p class="ql-block">元代,广东行中书省设在北京路东侧。</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布政使司署建在今北京路与中山五路的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路自北向南分布有番禺县、番禺学、府学、盐课司等官衙及官办机构。清代前中期,北京路是书籍、文房用品、古董、金石、刻印一条街。清代中期,今北京路一带书店有璧鱼堂、汲古堂、藏修堂、翰墨园、森宝阁、九经阁、儒雅堂、登云阁等。洋务运动之后,西学东渐,西方书籍受到知识分子欢迎,越来越多的书店经营起图书翻译。最初,一批江浙人来到双门底,租下铺位,创办点石斋、蜚英馆、同文书局、纬文书局等书店。时务书局、时敏书局、开明书局等专销从上海运来的新书,思想风气开始转变。</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北京路分布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书店,很快成为广州文化重要的风向标。与成行成市的书店一街之隔,马路对面则是一家家文具店、自来水笔店。民国7年(1918年)10月,承担“市政府”功能的广州市政公所,进驻育贤坊禺山关帝庙办公,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同年,永汉街发生火灾,烧毁建筑无数。灾后重建,拱北楼、正南门、永汉门等城楼被拆除,北起广东财政厅、南至天字码头的街道开辟成大马路,命名为永汉路(分永汉北路、永汉南路)。民国10年(1921年),广州首次铺设太平门至广东财政厅前和大西门至永汉南路两条电车专线路轨。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后,将北京路视为推行日本文化的前沿,在省财政厅前开设崛内、成武堂、三通三家书店。崛内是一家综合性书店,以日侨和学生为读者对象;成武堂主要销售通俗读物和期刊,大部分供应日本侵略军的官兵阅读;三通则以出版和翻译中文书籍为主,兼售日本书刊。日本侵略军还在商务印书馆(今北京路科技书店)楼上设两间电台播音室,用日语、汉语(普通话和广州话两种)广播,直至日本投降后,电台才停止广播。</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整个社会尚未从战乱中复苏,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省财政厅前的书店改为销售美国出版的各种画报和通俗期刊,而且大部分是过时的旧期刊,成捆地按废纸论斤进货,再逐本出售以图利。</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路依然是书店和文化用品一条街,分布着广州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儿童书店、外文书店、工具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文一文化用品公司、三多轩文房用品商店等新老名店。</p><p class="ql-block">1980年,中南地区最大的集体所有制百货零售商场一太白商场开业。1985年,30层高的超大型百货商店——广州百货大厦开始兴建。大批时装店、皮具店、鞋店、精品店抢滩北京路,挂起各种名牌连锁专卖店的招牌。1997年,北京路改为双休日准步行街(公交车仍通行)。1998年,北京路改为周末和节假日步行街。2001年12月1日起,北京路改为全天候步行街。2002年,新大新公司前的中山五路扩宽,北京路与中山路交会处的天桥被拆除;在北京路步行街北段出土了大量砂岩石条与古城墙砖。</p><p class="ql-block">2003年1月,经过整饬后的“古道遗址”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8。同年12月20日,北京路北段(省财政厅至中山五路)实行分时段步行。2004年,北京路步行街设立香港零关税商品专卖区。2005年年初,以经营日、韩等时尚潮流商品的大型商场潮楼在北京路开业,实现购物、饮食、玩乐一体化。同年年底,名盛广场开业,最初名为金润铂宫。</p><p class="ql-block">1991年,广百百货首店(广州百货大夏) 在北京路亮相</p><p class="ql-block">2006年,北京路与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正式签约为友好街区。同年,越秀区正式出台《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发展规划(2006-2011)》,将北京路步行街定位为“具有‘现代都市特色、岭南建筑风格、浓厚文化氛围、窗口示范作用’特色,以广州百货大厦和新大新百货公司为龙头,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以广百商业广场的建设为契机,发展成为以经营高档商品为主,配套功能完善的商旅互动的零售主导型综合性步行商业街”。</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广州老字号一条街在北京路北段启市,汇聚广州酒家、宝生园、皇上皇、生茂泰、清心堂、锦泉眼镜、仁信和原来就在该地段经营的太平馆、新大新、科技书店、古籍书店等16家广州人熟悉的老字号。</p><p class="ql-block">2014年初,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规划建设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这是广州市全市唯一一个以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产业发展功能区。10月16日起,广州老字号一条街所在地的北京路北段(中山五路口至广卫路口)将从周末步行街升级为全日步行街。</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8日,广州市政府15届1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二期(2021-2022)工作方案》。计划通过3年时间,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二期建设。</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0日,北京路步行街南段花城花街暨“百千万工程·惠农集市”正式迎客。</p> <p class="ql-block">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p><p class="ql-block">北京路在北京街道中心地带,南北走向,北接广卫路,南至天字码头,其中北京街道管辖段由广东省财政厅大楼至西横路,长890多米,其间与中山四路、中山五路、西湖路、惠福东路、文明路、大南路、高第街等相交,南段与泰康路、万福路、珠光路、南堤二马路、八旗二马路、沿江中路相交,大致呈南北走向。</p><p class="ql-block">北京路布局图</p><p class="ql-block">线路互通 主要地标 所在镇街 对接线路</p><p class="ql-block">北京路370号、广州大厦、广东省财政厅大楼 </p><p class="ql-block">北京街道 </p><p class="ql-block">广卫路</p><p class="ql-block">太平馆、北京路古道遗址 </p><p class="ql-block">中山四路、中山五路</p><p class="ql-block">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 </p><p class="ql-block">圣贤里</p><p class="ql-block">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p><p class="ql-block">越秀书院街</p><p class="ql-block">广州百货大厦、拱北楼遗址、铜壶滴漏 </p><p class="ql-block">西湖路、北京路一街</p><p class="ql-block">惠福美食花街 </p><p class="ql-block">惠福东路、禺山路</p><p class="ql-block">廖承志举办新闻界招待会旧址 </p><p class="ql-block">大南路、文明路</p><p class="ql-block">天河城 </p><p class="ql-block">玉带濠</p><p class="ql-block">高第街、天河城 </p><p class="ql-block">高第街</p><p class="ql-block">天河城 </p><p class="ql-block">西横I街</p><p class="ql-block">北京路站、天河城 </p><p class="ql-block">人民街道、珠光街道 </p><p class="ql-block">泰康路、万福路</p><p class="ql-block">珠光路</p><p class="ql-block">南堤二马路、八旗二马路</p><p class="ql-block">沿江中路</p><p class="ql-block">北京路全长1426米,宽度为18.8至24.2米,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车道设计为双向三车道、双向两车道、单向三车道。</p><p class="ql-block">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骑楼舞台剧</p><p class="ql-block">为了助力“夜间经济”,北京路北段骑楼立面变成一副约60米的投影墙,在窗户安装特制的窗帘作为投影背景,展播具有岭南风情的舞台剧《邂逅北京路》,通过演绎广州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广州商贸繁华、文化底蕴。通过骑楼舞台剧,将北京路北段打造成为广州新的夜间消费文化IP和网红打卡点,带动北京路夜间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3D裸眼灯光秀</p><p class="ql-block">在新大新的外立面,也就是中山五路和北京路交界的黄金十字路口,打造了裸眼3D灯光秀,这是中国国内户外最大的裸眼3D曲面屏幕,面积1200平方米。运用现代高科技打造可互动、可体验的“夜间经济”,提高市民游客趣味性和体验感。</p><p class="ql-block">旱喷灯光秀</p><p class="ql-block">北京路中段入口的旱喷装置以千年穿越为主题,以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为意向,通过喷泉、铺装、地面LED展示屏等展示手法共同打造历史感与现代感融合的景观。装置由五个圆盘组成,以运动形式体现时间变化,游人在装置里穿越的过程中感受北京路的历史厚重感及广州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日起,根据《广州市公共休闲场地安全管理规定》,北京路全天禁止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以及电动独轮车、电动滑板车等具有动力装置的滑行工具进入。</p><p class="ql-block">北京路与大南路过街天桥</p><p class="ql-block">由于北京路与主干道中山路相交,车水马龙,人车抢道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1980年,在北京路与中山路交会处兴建人行天桥,桥为十字形,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桥面,净高5米,跨度33.4米,桥四端设上落楼梯。这座天桥为疏导北京路和中山路的交通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无法满足交通需要,于2002年拆除。</p><p class="ql-block">北京路与大南路过街天桥,1989年11月</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6日,北京路步行街被商务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示范步行街。</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5日,广州市北京路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入选2024年广州市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北京路作为广州城市中轴线,几次变更路名。清代,中山五路至西湖路一段名双门大街(又名布政司前街,明代称承宣街),西湖路口为拱北楼,广州北京路也因而有“双门底”的俗称;从拱北楼至正南门一段名雄镇直街;正南门连接泰康路口的永清门一段名南门直街;永清门至珠江边名永清大街;中山五路至广东财政厅大楼一段尚未开通。辛亥革命后,清廷倾覆,民国肇创,永清门改为永汉门,永清大街改为永汉街,寓意“汉族光复”。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逝世。广州主政者陈济棠为纪念胡汉民,改永汉路为汉民路。20世纪50年代初,复名永汉路。1966年8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一年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将永汉路改名为北京路。1966年8月25日,永汉路正式改名为北京路,沿用至21世纪。</p><p class="ql-block">广州北京路千年商街,广府文化的根基,为什么却叫作北京路呢?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p><p class="ql-block">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位于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北段,遗址总面积420平方米。长约44米,宽约3.8米,在距地表深3米以上,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等5个历史时期。2019年4月,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拱北楼遗址</p><p class="ql-block">拱北楼遗址位于北京街道禺山社区内。五代南汉始建,原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宋淳祐四年(1244年)改为“双门”,“双门底”亦由此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双门”重建并改名“拱北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拱北楼遭英国侵略军炮击损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复,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民国7年(1918年)拆城墙筑马路时被拆。2019年4月,拱北楼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天字码头</p><p class="ql-block">天字码头位于人民街道辖内,北京路南端江边,靠近沿江中路与北京路交会处。明代后期建。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八•桥梁》载:“天字码头,正南门外。”,可知旧址在今北京路接官亭南侧。清代为官员专用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天”字源自《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排在首位,有第一和最大的意思。民国时期迁至现址。1964年在现址重建。1995年再次改建。天字码头是广州最早的专供泊船的一个码头,也是广州市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6月16日,孙中山曾在此坐船前往香港。1998年装修时,把发生在天字码头的这两件大事刻成浮雕,嵌于码头大门西边墙上。</p><p class="ql-block">永汉电影院</p><p class="ql-block">永汉电影院位于北京路186号,北京街道辖内。东临文明路,南邻港汇华庭,西近北京路,北靠禺山路。民国16年(1927年)建成,名永汉戏院,因地处永汉路上,故名。1960年,因专营放映新闻纪录片,改名新闻电影院。1986年翻新改造,更名为永汉电影院。1998年再次修葺并于同年复业。2010年停业改造并于同年复业,仍称现名。广州老字号影院。2018年1月18日,永汉电影院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廖承志举办新闻界招待会旧址</p><p class="ql-block">廖承志举办新闻界招待会旧址位于永汉路哥伦布餐厅,现为北京路229号。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在汉口宣布解散中共领导的三个抗日民众团体,并强令《新华日报》停刊三日,掀起一股反共逆流。9月,为了阐明中共团结抗战的一贯主张,反击顽固派的反共逆流,中共广东省委决定,由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出面,以《新华日报》广州分馆名义,在广州永汉路哥伦布餐厅五楼,召开一个由广州各抗日青年团体、进步文化界及各界救亡团体负责人参加的招待会,为《新华日报》广州分馆据理力争,为广东抗日进步团体正名,近800人参加了会议。</p><p class="ql-block">广州市青年文化宫</p><p class="ql-block">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位于北京路312号,是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属下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市青年宫成立于195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青年宫,场地前身为王氏书舍,是孙中山先生于1895年2月设立的兴中会广州分会所在地,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位于北京路314号。中华书局广州分局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该旧址大楼为民国时期建筑,坐东朝西,楼高六层,占地面积为335平方米。清水红砖墙,首层建有跨街骑楼,骑楼高6米多。三、四、五层正面墙上安装民国特色的钢窗。内部楼梯栏杆有特制的“中”字花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撤出广州,该大屋改由市房管局“代管”。1954年,店面由新华书店的儿童书店向房管局租下。直至2004年11月,原业主中华书局收回大屋。2010年8月14日,中华书局广州分局旧址被公布为第二批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p><p class="ql-block">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位于北京路336号。广州分馆建于20世纪初。该大楼坐东朝西,阔21.4米,深约30米,占地约642平方米。现代式四层钢筋混凝土骑楼建筑,顶部设有女儿墙及山花,首层柱廊五开间跨建在人行道上,高约7米。现外墙为水洗石米,大理石脚,后门墙上有灰塑“□□□馆时设儿童图书馆”字样。后门还有一方奠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由政府接管,继而成为科技书店。2010年8月14日,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被公布为第二批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太平馆</p><p class="ql-block">太平馆位于北京路342号。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建,为广州最早开业的西餐厅。创始人徐老高,原在沙面旗昌洋行当厨师,深得西菜烹调三味,后离开洋行,在永汉路(现北京路)太平沙城垣太平更楼外开设专门煎牛扒的档口,名太平馆,因烹饪得法,吸引大批中外商客,成为广州最早出现、初具规模的西餐馆。今位于北京路财厅对面的太平馆,是徐氏兄弟从另一餐饮经营者手中接手改建而成,以“老太平支店”名义挂牌经营,后逐渐成为太平馆主要经营场所。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营业面积500平方米。民国14年(1925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曾应邀与友人在此用餐。1963年,周恩来总理两度光临太平馆并建议扩建。在总理的过问下,太平馆两次扩建,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的西餐馆”。广州市第一批“百年老字号”西餐饮食单位。</p><p class="ql-block">太平馆</p><p class="ql-block">《华商报》驻广州办事处旧址</p><p class="ql-block">《华商报》驻广州办事处旧址位于北京路366号。《华商报》原是抗日战争时期进步新闻工作者在香港创办的报纸。民国30年(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在广州成立的分社由邬维梓负责,分社成立的主要任务是:坚定“人民立场,与我海内外同胞,共揭和平、团结、民主的大旗,为创造一幸福、富强与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分社设在后座阁楼上,前座铺面则是分社开设的书刊门市部,专门销售进步书刊;后座则是仓库和宿舍。</p><p class="ql-block">《华商报》驻广州办事处旧址</p><p class="ql-block">北京路370号骑楼</p><p class="ql-block">北京路370号骑楼建成于民国20年(1931年),建筑正面外墙被粉刷成淡橘色,以向外凸起的三角形波纹为装饰。面向北京路砖贴面,两侧立面则是淡灰色粗砂批荡。东向立面的设计风格是现代中国风。在窄小高耸的立面上,按三段式分出了带圆拱、洗石米面层的基座,带阳台的墙身及中国式的大屋顶。值得一提的是,每层的阳台设计都不同,从下至上依次为方形、梯形和带有美人靠造型的多边形。2018年1月18日,北京路370号骑楼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广州大厦</p><p class="ql-block">广州大厦位于北京路374号。东临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南邻锦泉眼镜博物馆,西近广仁路,北靠广东省财政厅大楼。1981年建成,取名广州大厦,沿用至今。占地面积约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主体建筑36层,高约110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