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生与一份报纸的深情守望

清风细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淄博晚报》一万期,可喜可贺!您作为创始者,与有荣焉。大多数内容基本都在您的书里面,都比较熟悉。他们没有忘记您的功劳,也不会忘记您的嘱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晚报对于您来说是曾经战斗生活过的阵地,也是理想和情怀的载体。作为北大中文系(后合并到中国人大新闻系)科班出身的新闻媒体人亲眼见证了一份报纸的诞生发展壮大,是荣耀也是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让李凤做成公众号和美篇,共同分享这一文化盛宴的快乐,一起见证这一文化盛举的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 —《康寿之友》主编李伟寄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冬生与一份报纸的深情守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伊茂林 李子亭 李倩</span></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元旦,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淄博晚报》正式发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2025年4月10日,《淄博晚报》将迎来第10000期的出版。一万个日夜的笔耕不辍,一万次与读者的纸墨相逢,这份诞生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城市晚报,早已成为淄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早餐”。在纪念这一特殊时刻之际,记者采访了《淄博晚报》首任总编辑宋冬生,回溯创刊初心,重温峥嵘岁月,聆听这位报业拓荒者眼中的“晚报精神”与淄博城市记忆。</p><p class="ql-block"> 重任在肩映初心</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上午8:30,记者一行三人来到宋冬生的家中。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宋老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炽热光芒。屋内布置简洁,客厅墙上挂了几幅宋老创作的书画作品,彰显着主人的文雅气质。</p><p class="ql-block"> 一番寒暄后,采访正式开始。宋冬生缓缓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1992年7月,淄博市委决定筹办《淄博晚报》,他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彼时,山东省仅有《齐鲁晚报》《青岛晚报》《烟台晚报》三家晚报。</p><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筹办报纸的过程充满挑战。人员从哪里来?办报资金如何解决?版面内容怎样规划?一个个难题摆在宋冬生面前。但他没有退缩,凭借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念,开始四处奔走。创刊伊始,人才为先,作为《淄博晚报》的母体,《淄博日报》他亲自挑选编辑、记者,组建起一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团队。资金不足,就多方筹措,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在版面设计上,他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力求贴近市民生活,展现淄博特色。</p><p class="ql-block"> 1992年,《淄博晚报》试刊两期,初步与读者见面,收获了不少反馈。1993年,用省刊号、周三刊试运行一年。</p><p class="ql-block"> 面对着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诸多家晚报,能否取快速取得国家统一刊号,已成为制约晚报发展的最大关键。从开始创办《淄博晚报》开始,宋冬生便带领班子成员十赴济南,九上北京,穿梭于中央、省、市主管部门之间。申请、陈述、催促,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在奔波一年多后总算有了眉目。1994年元旦,《淄博晚报》正式启用国家统一刊号,《淄博晚报》从无到有,在宋冬生和团队的努力下,破茧而出,开启了它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谈及创刊初心,宋冬生表示:“《淄博晚报》是‘软党报’,既要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又要贴近百姓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这就是《淄博晚报》的办报理念,关注民生百态、社会热点,用生动鲜活的笔触书写淄博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份初心,如同灯塔,照亮了晚报前行的道路,也为它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p><p class="ql-block"> 开拓进取谱华章 </p><p class="ql-block"> 《淄博晚报》正式创刊后,宋冬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在市委宣传部和报社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继续拼搏,努力铸就辉煌。</p><p class="ql-block"> 《淄博晚报》是一份服务于百姓的报纸。创刊不久,一种以养殖“哈白兔”为幌子的营销模式在淄博乃至全国多地迅速蔓延。不法商家打着高额回报的旗号,声称只要民众参与养殖,便会在短期内获得丰厚利润,吸引了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投入资金。宋冬生在听闻相关线索后,凭借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与敏锐直觉,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他立即组织晚报的骨干记者,深入开展调查,对“哈白兔”骗局进行了深度曝光。文章一经刊发,众多原本深陷骗局的百姓如梦初醒,及时止损。</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该报道,宋冬生感慨地说:“当时得知这个消息,我们仔细研判,笃定‘哈白兔’营销形式就是传销。我们有责任将真相公之于众,守护百姓的利益。事实证明,我们的报道起到了关键作用,让老百姓不再上当。”</p><p class="ql-block"> 1994年春夏之交,在福州召开的华东区晚报研讨会上,《淄博晚报》第一次崭露头角,秀美的版面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与会的四十余家晚报同仁交口称赞的标杆样本。</p><p class="ql-block"> 同年,也是在福州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晚报年会上,宋冬生根据几年来的办报经验,在会上作了《晚报要高举党的旗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发言,强调晚报头条新闻是服务大局、干预生活的犀利眼睛和鲜明旗帜。发言引起了与会同志的强烈反响,时任中宣部部长的丁关根同志在总结发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1995年第八届全国晚报年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宋冬生对如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出了晚报新闻报道要处理好八大关系。事有凑巧,与会的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同志在会上作了《正确处理晚报新闻报道六大关系》的报告。当他听了宋冬生的发言后,说道:“你的八大关系比我的全面、切合实际,你有实践经验,比我讲得好!”在他的授意下,这篇发言稿由会务组打印发给各大区小组研讨,受到与会同行的推崇和热评。</p><p class="ql-block"> 在讲述晚报发展历程中,宋冬生对那些重要报道如数家珍。“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孝妇河纪行”“淄博红绿灯”等策划活动,在社会引起了重要反响,也展现了《淄博晚报》的担当。他说:“每一篇报道都是我们与这座城市的对话,记录着淄博的变迁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1997年1月,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召开的首届山东省报纸质量评审会上,淄博晚报在全省155家报纸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晚报类甲等优秀级报纸。这一荣誉的取得,是对《淄博晚报》多年来努力的高度认可。它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既是肯定,更是晚报人继续前行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心系晚报桑榆情</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如今的宋冬生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热爱文学,出版了《伊水长歌》《夕阳红半楼》等文学作品;他钟情书画,出版了《雪泥鸿印静水深流》书画集。每天,他坚持写作,坚持练习书画,同时,也坚持骑着自行车感受生活。</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浪潮来袭,传统纸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宋冬生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始终关注着《淄博晚报》的发展。“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要坚守初心,利用多年积累下来的采编优势,打造出更优质的内容,进一步服务百姓。”宋冬生语重心长地说。</p><p class="ql-block"> “不负青春、不负年华。”这是宋冬生对年轻记者的寄语。他深知,年轻记者是晚报的未来和希望。他希望年轻记者要认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质量,让自己写的东西能够留存下来,成为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当提到即将到来的第10000期出版,宋冬生难掩激动之情。“一万期,这是无数晚报人努力的成果,也是淄博城市发展的见证。”他希望年轻记者要认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质量,让自己写的东西能够留存下来,成为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p><p class="ql-block"> 站在万期节点回望,宋冬生与《淄博晚报》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奋斗、创新与深情的传奇。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淄博晚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淄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宋冬生眼中,《淄博晚报》早已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淄博的文化符号,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情感。采访结束,宋冬生起身相送,目光中满是对晚报未来的期许,他与《淄博晚报》的深情,在岁月中愈发醇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