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张景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无人能及的金牌英雄。然而,曹操并非天生就有一身英雄气,就有一世英雄谋。</p><p class="ql-block">兴平元年(194),徐州牧陶谦病死,曹操准备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平定了吕布,稳固了根据地后再图徐州。荀彧说,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的兵力并不容易消灭。他们将会以往年的失败作为警戒,心中惧怕便相互结合亲好,内外呼应。以前攻讨徐州的时候,对徐州表现的军威和刑罚过重,他们的子弟想到当时父兄蒙受的耻辱,一定会人人各自坚守阵地,不会有求降归服的心;就是把徐州攻破,仍然是不可能占据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从荀彧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曹操此前在攻打徐州时失去人心,留下了后患。《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即徐州)间。遇太祖(即曹操)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从这段记载来看,起初的曹操妥妥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城狂”。这与后来曹操“重道崇德”的形象,简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p><p class="ql-block">袁绍与曹操当年有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如果起事不能成功,那么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说:“足下认为哪里可以呢?”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之地,兼有戎狄之众,向南去争夺天下,也许能够成功吧?”曹操说:“我任用天下有智慧和有勇力的人,用道义来管理他们,到哪儿都能成功。”</p><p class="ql-block">曹操打败袁绍后,下令说:“黄河以北的地区遭受了袁氏带来的灾难,现在命令这个地区不用缴纳今年的田租赋税!”他又颁布了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土地的法令,百姓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建安八年(203),曹操下令说:“自从国家动乱以来,已经十五年了,年轻人没有见过仁义礼让的好风气,我很担心。现在下令各郡都要开办文化学业,有五百户以上的县设置校官,选择乡中杰出的青年加以教诲,这样大概能让先王的大道不至于废绝。而对天下一定有好处。”</p><p class="ql-block">那么,曹操为什么前后在“道”上判若两人呢?这应该是曹操在乱世中不断反思、知错就改、不断成长的结果。</p><p class="ql-block">这一点,从曹操在张绣那里吃到大亏之后的反思中即可窥见一斑。建安二年(197),曹操率大军到达宛城,张绣投降,但不久就后悔而反叛曹操。两军交战,曹军大败,曹操被流箭射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难,好不容易逃回许昌。曹操对将领们说:“我接受张绣的投降,却犯了没有立即扣押他们人质的错误,才弄到这种地步,我已明白了失败的原因。诸位看看吧,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当然,曹操后来又经历了赤壁之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反思,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坚强、更智慧、更具英雄相了。</p><p class="ql-block">曹操静心反思、知错就改的好习惯,既源自残酷作战实践的馈赠,更多的则来自谋士们的提醒与劝谏。《孙子兵法.计篇》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天下的顶尖谋士大多投靠曹营,与曹操的纳谏之长有着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正是有了这么一位不断成长的英雄当家人,才有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强大魏国。</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