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宜兴东坡书院

燕呢喃

燕呢喃 6510324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东坡的一生,宦海沉浮,三起三落,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他一生游历了许多地方。他曾两次去杭州任职,先后任杭州通判、杭州太守,他曾在密州、徐州和湖州任太守,黄州、惠州和儋州是他被贬谪的三州,这些都是我想跟着东坡先生足迹去旅游的地方。我曾去了杭州、徐州和儋州,没想到的是我会在宜兴遇见他。</span></p> <p class="ql-block">宜兴古称荆邑,秦改为阳羡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为宜兴县,属常州。这次邂逅宜兴东坡书院后,我回家再次翻开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果然找到了东坡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常州</span>的足迹(1084年4月-1085年3月),在第十八章“浪迹天涯”中有相关描述。(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宜兴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蜀山书院”,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麓,毗邻陶二厂。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至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东坡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门楼进入,这是东坡书院的大门,1982年重建。原书院大门有匾额“东坡学校”,系清代侍郎唐文治手笔。现在的“东坡书院”匾额,是中国书协主席舒同于1982年所题。门楼前原有一河浜(bāng)直通蠡河,称为书院浜,那时学生上学要摇船进来。二十世纪60年代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浜</span>填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的东坡书院是2002年全面修建的,恢复七间四进,并新建碑廊180平方米,以传承“东坡文化”。从书院导视图可见,东坡书院的建筑名称都透着浓浓的东坡味。进入大门,我们沿着一条30余米长的砖砌甬道向前走,跨过一座青石小拱桥,便来到第一进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一蓑烟雨”正屋,原系书院大门。门前左右有圆形石鼓,上悬“东坡书院”匾额,系曾国藩幕僚高心夔所书。正屋共七间,最西一间,栋梁窗格,雕刻精美,尤为讲究。此进陈列东坡书院历史沿革、历代文人题咏等资料,以及近现代中外名人和各级领导参观书院的题词、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飨堂,为祭祀苏东坡的地方,其建筑宏伟,每年农历12月19日东坡诞辰,本邑文人、士绅、学子聚集于此,祭祀坡公。飨堂中原有东坡像,朱漆贴金,镌刻精致,出于名匠之手。室内原有左右两半亭,一刻《楚颂贴》及诗词,一刻兴造碑记。室内陈列东坡生平、东坡在阳羡的故事,以及东坡咏阳羡诗词等。</p> <p class="ql-block">厅内上方悬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东坡买田处”。苏东城全身紫砂立像高2.8米,重1000多斤,<span style="font-size:18px;">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东坡学子)创作,</span>是全国最大的紫砂人物立像。</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把很大的东坡提梁壶,传说东坡喜喝茶,但嫌紫砂茶壶都太小,有一天夜里,他受书僮提着的灯笼样式启发,自己设计并动手做了一把煮茶用的大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最后完成并起名叫“提梁壶”。当今定型定名款识“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21年)</span>春天,由王世杰设计、汪宝根制作的“大东坡提梁壶”,它一举荣获<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年一度的</span>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章,为紫砂赢得了荣誉。</p> <p class="ql-block">院内西墙上开一腰门通往西侧碑廊,为2003年重修书院时新建。回廊环抱,环境清幽,镶嵌有关书院的碑刻数十方。其中新刻的《楚颂贴》、《阳羡贴》和《迈往宜兴贴》为苏轼手书,堪称书法精品。其余比较重要的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徐一夔撰《重刻蜀山草堂记》、明正德六年(1511年)李东阳撰《蜀山苏文忠公祠堂记》、清康熙十七年(1699年)储欣撰《重修苏文忠公蜀山书院碑记》等。这些碑记记述了东坡买田兴学的经过,歌颂了东坡的文德节操,反映了书院历代兴圯、重修的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是讲堂,即书院讲学的厅堂。当年书院“弦诵彬彬,日新月异”,“多士济济讲诵于庭,邑父每月课业殿勖于前”。整个建筑较飨堂高大,结构古朴、雕刻精美,为典型的明清建筑。现在讲堂内陈列近现代东坡学子事迹。</p> <p class="ql-block">厅内上方悬清浙江巡抚任筱园书“讲堂”及清道光时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的“似蜀堂”两匾。</p> <p class="ql-block">多面东坡。苏东坡是个全才,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美食、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他的性格天真浪漫,屡次被人陷害却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的旷世才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最吸引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庭中原有金、银桂树两株,树龄在百年以上,每逢金秋花开,香溢满庭。也寓科场高中、蟾宫折桂之意。此百年桂树,惜毁于“文革”。现在的桂树,为近年移植。</p> <p class="ql-block">紫砂浮雕 “独山易名、竹符调水、捐带造桥、题诗双楠、甥嫁湖父、焚契还宅、手植海棠、买田阳羡”,2003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秀棠先生从苏东坡先生在宜兴留下的众多轶事、传说中挑选出八个故事创作设计,并带领徒弟陈建平、史小明、蒋才源、徐青、黄旭峰、夏立共同制作。本套作品结合了紫砂陶材质特点,运用了堆、塑等工艺以及陶刻一次性完成。其中焚契还宅的轶事在林语堂著《苏东坡传》中有提及。</p> <p class="ql-block">书院最后一进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湖楼,</span>共七间,为两层木结构楼房。楼上原为学子寝室,楼下为膳房。登楼远眺,蜀山古镇历历在目,太湖烟波隐约可见。此楼屡遭火灾,多次重建。现楼重建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登楼远眺,如今视野很受限。</p> <p class="ql-block">望湖楼前有一口东坡井。元丰七年,始建“东坡草堂”时打造,为家人享用,意蕴“山麓凿井必有泉,饭水思蜀见故里”。后一直为乡贤学子饮食受惠,并美誉此井“饮水思坡老,甘泉育后英”。咸丰年间被毁。2003年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湖楼后建有一楚颂亭,并新开辟一“橘园”。</span>根据东坡先生当年拟终老阳羡,有“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现在此种上橘树,取名橘园。</p> <p class="ql-block">虽然东坡先生在宜兴养老的愿望并未实现,在他到宜兴后还不到十天,就被朝廷派往去登州做太守,但他对当地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宜兴东坡书院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十分完整,历史沿革脉络清晰,东坡学子桃李遍天下,是我见过的对“东坡文化”传承做得相当好的书院。邂逅宜兴东坡书院,也让我对“买田阳羡”(指辞官归隐)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具象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2025.03.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