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八龙红色旅游区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八龙屯红色旅游区</p><p class="ql-block">八龙屯位于凤山县长洲镇百乐村,距离县城大约18公里。</p><p class="ql-block">八龙屯是右江大革命时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凤山县革命的策源地,是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和副师长黄松坚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又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领导人赵世同、韦芳、苏明等活动的地方,是邓小平和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廖源芳和桂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大队大队长廖熙英的故乡。素有凤山“小井冈山”之称。</p><p class="ql-block">这里建立了红色旅游区,建成了八龙烈士纪念公园、八龙国民学堂旧址、苏维埃旧址、廖源芳故居、八龙山寨战斗遗址、红军桥等设施,总占地约8亩。打造成为集党建培训、红色教育研学、生态旅游、红色知识培训、革命遗迹观光及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八龙被中共河池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凤山县委员会授予“红军村”称号。</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八龙荣获第四批自治区民族特色村寨称号。</p> <p class="ql-block">浩气长存一一八龙烈士纪念公园</p><p class="ql-block">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经过2021至2023年提质升级建设,建成了完整的红色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八龙烈士纪念公园总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建有13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8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烈士纪念碑屹立在村口,仿佛一名战士默默守护着这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八龙革命烈士纪念碑志》</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英名录》</p> <p class="ql-block">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该文化长廊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红色诗词创作研究基地”,成为广西第二个红色诗词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百米红色诗词文化碑廊</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咏赞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国外有加拿大华人诗联、中华诗词学会、广西诗词学会、广西十四市诗词学会、京、津、翼、闽、黔、桂等地诗人赠诗250多首,精选112首诗词刻入碑林。</p> <p class="ql-block">红色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八龙革命斗争简史》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群芳亭</p><p class="ql-block">其名源自韦拔群、廖源芳两位革命烈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八龙革命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集中展示了1915年至2020年当地革命事迹和新中国建设成果的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下马石碑誌</p><p class="ql-block">传说“龙生九子”,明皇帝初登基,为铲除异己,问及九子名号,怒无人能答,请来仙长释曰:龙生九子,各有所长,八龙升天,蟠龙蛰伏,缔造雨水,造福生灵。然八龙升天属地,难觅踪影。朝中追杀叛乱,求助兰州俍兵,追贼至八龙关隘,不战自降。缘何?关口一巨石亘卧数百步,有八股泉水滋养,贼人策马强度,尽数摔伤,束手就擒。因关隘周边有八座山泉,泉水清凉洁净,据说能治百病,当地百姓每月初一取八龙圣水求福,州官联想朝中轶事,信奉八口泉眼乃八龙升天之处,巨石乃蛰伏之龙脊,遂拜为圣地。</p><p class="ql-block">八龙关隘,连接南北通道,行人络绎,因石路油滑,官贾需下马慎践。八龙先民在此立“众生平等”下马石,提醒过客无论贵贱,皆下马慎行。清末民初,外邦入侵,军阀割据,国将不国,凤邑流官及土官纠集匪党,胡增赋税。一日官匪掳掠丰盈,超马匹负重,过关隘失蹄摔死,侵入八龙山寨,掠夺马匹,被寨民率众挫败。从后八龙山寨声名鹊起,百姓拥护。志士廖源芳求学归寨,组织十里八乡贫民跟随韦拔群,为追求平等,扛起赤旗,为救亡图存,舍生取义,开辟革命先河。念先烈血泪铸成今日中华盛世,恢复下马石于旧址,以示铭记。</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p><p class="ql-block">是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者行走的机密通道,是串联各个革命遗址的线路。</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自2019年一2023年分两期建设,是八龙红色旅游提质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八龙红军路全程有红军桥、望峰烟火台、夜行套索、地下交通联络站、亭蒙党支部旧址等设施。全程约八里路程,部分道路经过“白改黑”建泊油路,可开车体验。红军路作为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的项目,可供不同人群体验革命者的情怀和当地民族风情,在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体验乡村风景旅游的双重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号阵地”,是当年红军反围剿的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面前的这棵高大的松树,据说是廖源芳从贵州带回的松树苗种下的(当时凤山没有松树),一共四棵,长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可惜的是由于遭受雷劈,只剩下这一棵了,虽是独树,却也傲然山头,顶天立地,它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上道路崎岖</p> <p class="ql-block">红军桥</p><p class="ql-block">1931年红军在此处建设简易木桥,连接两边山体,方便穿行,后来被敌人烧毁。为纪念红军,凤山县人民政府于2020年在原址上兴建了这条纲索桥。</p> <p class="ql-block">红军路环山而上,森林茂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2号阵地”,是当年红军反围剿的第二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防御工事一一碉堡</p> <p class="ql-block">山上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村头这株古樟树已有287岁了</p> <p class="ql-block">八龙国民学堂诗词碑墙</p> <p class="ql-block">八龙国民学堂门边刻在石碑上的校训、校歌,现在读起来依然让人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校训: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p><p class="ql-block">校歌:</p><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 ,精诚团结,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是革命先锋,再接再厉,继续革命成功。同学同道,始终先死,勿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p> <p class="ql-block">八龙国民学堂</p><p class="ql-block">是由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廖源芳创办、其前身是八龙劳动小学堂,1925年12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更名为八龙国民学堂。</p><p class="ql-block">以八龙为中心的参里区区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右江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是凤山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以八龙国民学堂为革命阵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拨群革命活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25年,为办好韦拨群创办的东兰列宁岩农民运动讲习所,廖源芳在家境拮据的情况捐出100块光洋资助韦拔群。1925年11月,廖源芳、黄松坚、廖曲斌等八十多名青年志士成为第一批列宁岩农民讲习所的学员。学习归来后廖源芳把自己在1925年2月创办的八龙劳动小学堂更名为八龙国民学堂。聘请韦秀明、王子雄、廖庆华、廖训凯等担任教师,廖源芳兼任校长。培训全县区、乡农运骨干和积极分子,学员来自长里区18个乡、中区11个乡、本农区7个乡、盘阳区8个乡、凤凰区15个乡、赐福区4个乡、时属凌云县来学习的平乐区13个乡、巴轩区8个乡的农运骨干和积极分子,共六个班二百八十多人。授《“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帝国主义侵略史》、《韦拔群在东兰领导的农运革命故事》、《农运史》、《农民协会章程》等课程。学员培训后在全县各地宣传发展组织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农民赤卫军,因此掀起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高潮。</p><p class="ql-block">1926年12月,凤山县在央垌乡建立凤山县农民协会办事处,廖源芳任主任。1927年2月,凤山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廖源芳任凤山县农民协会主席。在县县农民协会的领导下,从1926年至1927年秋,全县10个区116个乡就有7个区81个乡建立农民协会,会员21200多人,农民赤卫军2000多人,能直接领导的群众有46500多人,占全省大半人数,盘阳、凤凰、长里、中区、平乐、巴轩等区的农民全都加入了农民协会,在县农民协会领导下全县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廖源芳以八龙乡为共耕社试点,为土地革命的实践提供了基础理论。</p> <p class="ql-block">学堂院内安放了创始人廖源芳烈士的铜雕像。</p><p class="ql-block">廖源芳当年创办的八龙国民学堂是培养农民革命武装的主阵地,先后培养了280多名县乡农民运动骨干,如今重建的遗址重现了当年农会学堂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苏维埃政府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八龙屯坡斜(壮话,土地神住的地方)的地方,是一个平台土坡,四周高大的自力木树、枫树等古树围绕,视野开阔,四处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指挥部遗址</p><p class="ql-block">也称八龙苏维埃政府遗址。建立于1930年初,设立有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粮食机构、宣传机构、妇女会、儿童会等机构。1930年组织实施八龙共耕社,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成为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的坚强后盾。1931年5月在反围剿中遭受敌军破坏,2018年修复主题工程,2021年提质升级改造,2023年竣工,恢复原貌并展示了革命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八龙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龙显雄(1908年3月~1931年3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长洲镇长洲村英巴屯人,壮族。</p><p class="ql-block">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乞伏色起义,1929年任八龙乡苏维埃政府、参里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在攻打东兰县城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廖训安(1876年3月~1931年3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p><p class="ql-block">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任八龙乡农民自卫队队长,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一营二连三排排长,1931年3月在八龙山寨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廖源川(1908年1月~1980年4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3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7年1月参加韦拔群举办的第三届农讲所学习,1929年任参里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八龙乡农会文书,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第21师63团军需长,1935年任中共黔桂边秘密交通线的巴英站(东凤界)负责人,1938年7月参加组建中共亭蒙党支部,任支部委员。1947年9月参加凤山武装起义,编入桂西人民解放军第25大队。解放后在百乐粮站工作,1980年4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廖源富(1901年3月~1968年8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族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3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5年在凤山参加组织农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副官,政宣队队长,长1938年7月任中共亭蒙党支部书记,1947年9月参加凤山武装起义,解放后任砦牙二区区委书记,中共凤山县工委委员。1964年10月受国务院邀请参加国庆典礼。</p> <p class="ql-block">廖源芳(1880年6月~1931年6月)</p><p class="ql-block">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中共党员,凤山农民革命运动创始人。</p><p class="ql-block">1915年2月与韦拔群互拜“老庚”,共谋革命大业。1916年3月与韦拔群带领100多名有志青年到贵州参加讨伐袁世凯护国运动。1918年同韦拔群进贵州讲武学堂学习。后被委任贵州省宜北县知事,为救亡图存,弃职还乡,领导凤山农民革命运动。1920年到东兰县与韦拔群发起改造东兰和九九同盟会,并三次攻打东兰县城。1923年创办八龙国民学堂。1925年,资助韦拔群100块光洋,在东兰创办农讲所,同年发动农民革命运动组建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3月在凤山县央峒村组建凤山县农民协会,进行土地革命,并在八龙组织共耕社。1929年12月,率部参加百色起义,编入第三纵队,整编后任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1931年6月2日,在砦牙乡拉龙村弄维峒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廖熙英(1907年1月~19<span style="font-size:18px;">77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1923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5年在凤山组织农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一营副营长、营长。1947年9月组织指挥凤山武装起义,曾任凤山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桂西人民解放军二十五大队大队长,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任桂西区指挥部直属营营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团三营营长,解放后任砦牙二区区长,凤山县人民政府民政科科长。</p> <p class="ql-block">廖源秋(1906年3月~1931年3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6年参加八龙农民自卫军战士,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一营一连连长,1931年3月在砦久山寨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廖训德(1875年3月~1931年3月)</p><p class="ql-block">广西凤山县百乐村八龙屯人,壮族。</p><p class="ql-block">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任参里区苏维埃政府委员,1931年3月在砦久山寨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聚云亭</p><p class="ql-block">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亭前信步颂英雄,</p><p class="ql-block">寨上风瑟歌战马。</p> <p class="ql-block">廖源芳故居</p><p class="ql-block">位于八龙山寨坡脚,修建于二十世纪初,按当地壮族习惯修建的吊脚楼。廖源芳成家后,依然在求学,废除科举考试后,廖源芳到南宁求学,学习新文化运动。由于军阀混战,国家内贸局动乱,1915年廖源芳赴黔从军并进入贵武学堂学习军事,为救国图存,1919年拒任宣北县知事回到故居组织农民革命,1919年至1924年期间,廖源芳乔装生意人来往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联络革命,同时以生意所获在县内开办了七所国民小学来宣传革命,1925年,捐赠100块大洋资助韦拔群开办第一期农民讲习所,购买约6000斤稻谷。</p> <p class="ql-block">故居有书房、密室、卧室,户外有露天厨房,马厩等。储藏壮家生产用品,从贵武学堂带回的手雷、书籍、贵武学觉得堂军装、收缴土匪的枪支、革命机密文件等。1927年8月被桂系军阀黄明远营烧毁,2021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八龙山寨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八龙山寨,指八龙旧山寨,系大革命期间凤山革命核心地带,右江革命策源地之一。1915年至1932年间,为民除害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15年,农民革命先驱韦拔群到八龙山寨与廖源芳结拜老庚,点燃山寨革命火种,此后成为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路军第三团、红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大本营和二营主阵地,也是反围剿的主战场,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和桂系军阀所破坏。1927年8月29日,桂系军阀黄明远营、地方民团趁主力远征之机烧毁山寨民房52户206间,掠夺牛马323头,并悬赏捉拿廖源芳革命者,廖源芳在八龙组织暗杀队迁回南丹以破坏敌军阴谋。1928年初,山寨贯彻“背靠大山,坚壁清野”大防御方针,建筑三层战壕、暗埋“竹钉”等四道防线。1931年3月26日,桂系军阀、民团武装与黔军两千兵力趁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方空虚之机围剿八龙山寨。廖源芳率二营、特务连390人从巴暮区赶回山寨救援,联合寨民共600余人坚守山寨。至29日,敌军被竹钉刺伤脚掌而溃败,死七十多人,伤三十多人,红军排长廖训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八龙山寨反围剿战争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唯一反围剿胜利战斗。</p> <p class="ql-block">2016年至2023年,山寨经过三期恢复建设,成为八龙红色旅游观光的景点之一。经过二百多级台阶到达峰顶。</p> <p class="ql-block">八龙山寨</p><p class="ql-block">八龙屯后山是一道一千多米长的山梁,山梁南端有一个凸起来的山峰,这就是有名的八龙山寨。</p> <p class="ql-block">碉堡阵地,这是当年红军反围剿的第三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松树密林下的红军营房</p> <p class="ql-block">炊事房</p> <p class="ql-block">火堂</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一营营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一营战斗指挥所遗址</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听着阵阵松涛声,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红军将士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呼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