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对智能汽车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近日,小米SU7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故中,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因施工路段改道,虽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提示减速,驾驶员也在1秒内接管,但最终仍以97km/h的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内3人不幸遇难,车辆爆燃 。这起悲剧不仅给遇难者家庭带来巨大伤痛,也为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汽车被视为未来出行的变革性力量,承载着人们诸多美好期待。从便利性角度,智能驾驶系统承诺让驾驶变得轻松,驾驶员无需时刻专注于路况,可在行驶中处理其他事务,缓解长途驾驶疲劳。在安全性上,人们期望智能汽车凭借先进传感器和算法,能比人类更敏锐、迅速地感知危险,及时制动或避让,大幅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并且,智能汽车还被赋予改善交通拥堵的使命,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间的通信协同,可优化行驶路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p><p class="ql-block"> 然而,小米SU7事故无情地揭示了智能汽车当下的现实困境。智能驾驶技术虽有长足进步,但远未达到绝对安全可靠的程度。在复杂多变的现实路况面前,如恶劣天气、道路施工、异形障碍物等,传感器的识别能力、算法的决策能力仍存在明显局限。此次事故中,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光线不佳,小米SU7标准版仅靠摄像头识别道路,就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障碍物,导致AEB功能疑似未正常触发 。</p><p class="ql-block"> 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的过度依赖也是一大隐患。当车辆配备智能辅助系统,部分驾驶员容易放松警惕,注意力不集中。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应对不了突发状况,需要驾驶员紧急接管时,往往因反应时间不足、操作生疏等,无法有效避免事故。据相关研究,从系统提示到事故发生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从识别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 。</p><p class="ql-block"> 这起事故也暴露了智能汽车在技术标准、安全法规和监管方面的滞后。不同车企智能驾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测试规范,使得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难以保障。面对智能汽车带来的新风险,如事故责任认定、数据安全等,现行法规存在空白或不完善之处,监管也面临挑战。</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重新审视对智能汽车的期待,回归理性。车企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智能驾驶技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宣传时避免夸大功能,明确告知用户技术的局限性和使用风险。驾驶员要牢记自己是行车安全的最终责任人,即便车辆有智能辅助,也不能放松对驾驶的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政府部门需加快制定和完善智能汽车相关技术标准、安全法规,加强监管力度,为智能汽车发展营造规范、安全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出行愿景,但实现这一愿景的道路充满挑战。我们应从小米SU7事故中吸取教训,在期待智能汽车带来变革的同时,保持理性和审慎,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智能汽车更安全、可靠,真正造福人类出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