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人生有很多情愫,最难以忘怀的终生相伴的是乡愁。—个人的出生地、生长地,不论走多远、飞多高,不论多久,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心里的,那山山水水,那风土人情,总是忽隐忽现展示眼前。</b></p> <p class="ql-block"><b>我的故乡在江苏省丹阳市麦溪村,是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张氏家族在这里繁衍,全村几乎纯张氏一姓,到光绪年间,麦溪张氏就有3.8万人,方圆百里,赫赫有名,出过22位进士、4位举人。从唐朝起这里就有条官道连通宁镇山脉和太湖平原,向西走冈阜连绵,向东走一马平川。</b></p> <p class="ql-block"><b>1935年,我出身半工半农的家庭,即父亲在县城打工,母亲在家种田。童年时所见仍记忆犹存,麦溪古村—条石板路,从南到北千余米,从村中通过,中心路有通向左右的石板路十余条,还有数不清小弄堂连接着家家户户。村里相当繁华,沿街店铺工坊众多:饭店、面店、馒头店、杂货店、茶馆、客栈、浴室、理发店、药店、木匠店、粮行、碾米坊、磨面坊、油坊、染坊、皮匠铺等,村民生活方便。</b></p> <p class="ql-block"><b>村的东北角有座气派非凡的四进三天井的张氏宗祠,宗祠的报本堂,两侧挂着光宗耀祖的“进士”匾,非常显赫,是本县闻名的旺族宗祠,祠堂最后一排房屋,室内座北朝南,竖着一层又一层老祖宗的灵牌,供祭祀、朝拜老祖宗等活动。村的南头有土地庙、观音庙,村的西北角有北庵尼姑庙。抗日战争时,祠堂被汪派伪军占居,北庵被日军占居,变成统治中国、打压共产党、新四军的据点。解放后,祠堂里办起麦溪中心小学,北庵成为乡政府所在地。古建筑逐渐消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人在外工作,相继迁居县城,古村冷落,但仍保留老面貌。</b></p> <p class="ql-block"><b>我就出生在这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故乡,每年清明扫墓时,历历往事似电影镜头在眼前闪现:童年时,日本鬼子进村时的逃难;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除奸斗争;解放军横渡长江,家乡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等。我在这里读小学、放过牛、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我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深深地爱着生我养我的家乡这方土地,当年那个水塘里有鱼有虾、有螺蛳有河蚌,那块旱地、坡地有荠菜、有夏枯草,那条地埂草旺可放牛、可割羊草……充溢着浓浓的童趣故事,记得清清楚楚,回来都想找找当年地标的痕迹,丘陵坡地不见,全改造成平地耕种,那小时候爱爬的朴树墩、曹甲墩不见了,什么塘、沟渠、长河找不到……那时候钓黄鳝、捉鱼捕虾,早晨拿网出门,个把小时,中午吃饭的荤菜就有了,这些都深深地埋在我的记忆里。</b></p> <p class="ql-block"><b>我是老大,弟妹较多,为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没有读完,未满16周岁,就辍学,到县城国营企业当练习生。一年后,我又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抗美援朝胜利凯旋回国,因部队需要,在铁道兵部队一干就三十年,直到百万大裁军,才转业到常州工作。</b></p> <p class="ql-block"><b>父母健在时,兄弟妹六人虽然都在外工作,不论远近,均能以父母为中心,常回家看看,总能相见,欢聚一堂,血溶于水的亲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好一个幸福的大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父亲走后,在麦溪兄弟姐妹与母亲的合影(由右至左,老大~老六依次站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老大、老三与妹弟在南京,老二支边在青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2013年春节大家庭团拜团聚在宁波时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人说,父母在,家就在。我的父母先后离世,麦溪老家、老屋空无一人,留下唯一的是悠悠乡愁。兄弟姐妹约定:每年正月初四为大家庭团拜团聚日,清明前一周的周日为麦溪扫墓祭祖日,重温父母的谆谆教诲,弘扬父母留给子女的精神财富,聚会就餐轮流作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2017年春节大家庭团拜团聚在常州时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2025年春节大家庭团拜团聚在镇江时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父亲辞世50周年,母亲辞世22周年,大妹妹因患癌症68岁离世,至今12年。在世的5兄弟妹,最大的91岁,最小的也71岁,都到了“七不留宿、八不留餐、九不留站”的岁数,单独出行都存风险,同胞兄弟姐妹集体相聚的机会愈来愈少。2025年春节、清明节就有两人未能到,往后吾辈人一起相聚将会逐步减少,寄希望后辈能继承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通过春节团拜团聚、扫墓祭祖活动,重温家风家训,弘扬传承优良传统,各自创建文明小家庭,为国为民作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