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邮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县级市,一个运河边上的小县城,西邻高邮湖,南接扬州。据《高邮州志》记载,公元前223年,秦王赢政在此处“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高邮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邮”字命名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高邮的别称“盂城”,则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吾乡如覆盂”的诗句,明代洪武八年(1375)就以此命名盂城驿。</p> <p class="ql-block">秦邮亭</p> <p class="ql-block">秦邮亭</p><p class="ql-block">1997年,高邮市政府于盂城驿旁的运河大堤上重建秦邮亭。亭四面开敞,内有约三米高的石碑,正面题“秦邮亭”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重建秦邮亭碑记》。</p> <p class="ql-block">高邮的盂城驿牌楼上写“皇华”,是对过往使节的尊称。牌坊和牌楼都是中华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被广泛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宫殿、庙宇、祠堂、衙署、园林,还有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多有使用。</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的镇国寺塔,保留了唐代建筑风格,据了解这座寺庙因唐懿宗之弟而建,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心,被称为“南方的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皇华厅是盂城驿的正厅,是五开间的明代建筑,在古代是邮政传令议事的场所,也是当时高邮州官拜见过往使节的地方。“皇华厅”匾额下的楹联则是“消息通灵会心不远,置邮传令盛德留行”,这两副楹联把古代驿站的功能和作用概括地很是精当。</p> <p class="ql-block">皇华厅廊檐两侧的抱柱上悬挂着“国中置驿交通利,天外飞鸿顷刻来”的楹联。</p> <p class="ql-block">由木制楼梯登临盂城驿的制高点——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高耸连四海风云,秦驿凌霄溯千年史迹。”</p> <p class="ql-block">楼内正北面顶部的墙壁上有陈从周题写的“湖天一览楼”白字匾额。匾正下方楼梯的南面架着一面直径一米多的牛皮大鼓,用木棒使劲敲击,发出咚咚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层的回廊上凭栏远眺,高邮城的亭台阁塔历历在目,湖光河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快递文化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甘棠轩厅房面积不大,却是专供清官落脚休息的地方。古代驿站最初的功能定位,是为传递政府文书的人提供中途居停服务。后来,驿站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由单纯为邮驿通信服务,扩大到同时为政府官员出差过往提供接待服务,成为政府接待的主要服务机构和设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人常用“甘棠”来颂扬勤政廉政的好官,用“甘棠遗爱”来借喻那些爱民如子、勤政廉政的为官品质或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里的驻节堂,是一处明朝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建筑。驿站外的运粮码头和马匹吃草饮水的马饮塘让人想起久远的过往。几处散在的古老石刻石碑匾额和各种建筑构件,展现这这里的兴兴衰衰。</p> <p class="ql-block">驿卒宿舍</p> <p class="ql-block">礼宾轩是当时驿丞接待过往官员的一个会客厅,厅内陈列着《历代名人与盂城驿》展。礼宾轩的意义在于其人文价值,它并不奢侈,却款待过不少史籍留名的高管。比如,唐代宰相李吉甫在这里为修筑平津堰运筹帷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这里指导青年诗人王令如何写诗;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曾在这里指挥作战、叱咤风云;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荷兰使者尼霍夫和朝鲜人崔夫等都在这里待过。</p> <p class="ql-block">北京到南京水上驿站46处,3300里。</p> <p class="ql-block">水驿捷要歌</p><p class="ql-block">明·程春宇</p><p class="ql-block">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程。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p><p class="ql-block">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达孟城,界首安平近淮阴。</p><p class="ql-block">一出黄河是清口,桃源才过古城临。锺吾直河连下邳,新安防村彭城期。</p><p class="ql-block">夹沟泗亭沙河驿,鲁桥城南夫马齐。长沟四十到开河,安山水驿近章邱,</p><p class="ql-block">崇武北送清阳去。清源水顺卫河流。渡口相接夹马营,梁家居住安德行。</p><p class="ql-block">良店连窝新桥到,砖河驿过又乾宁。流河远望奉新步,杨青直沽杨村渡,</p><p class="ql-block">河西和合归潞河,只隔京师四十路。逐一编歌记驿名,行人识此无差误。</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像。</p> <p class="ql-block">君听于驿说的是邮驿与政治的关系。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从春秋、左传等书之叙述,可知当时通信之方式有三种:一是“传”,为车递;二是“邮”,为步递;三是“驿”为马递,综称“传遽”,后因车递费用太大,渐不使用只剩步递及马递,故改称为“驿”站</p> <p class="ql-block">贸兴于驿</p><p class="ql-block">邮驿与经济和贸易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邮驿与贸易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我踏进这座曾经数度繁华的馆驿,沿着王安石、马可.波罗、蒲松龄的足迹走一走、瞧一瞧,体验一下古典小说和长篇评书、评话中迎来送往的场景。原来刘兰芳说得天花乱醉的馆驿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高邮是一个与“邮”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高邮”之名来源于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此后历朝历代,建制虽有县、州、路、府之别,高邮之名,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驿站,我还真是数了数。</p> <p class="ql-block">驿站的马厂区由马神庙、马棚、石马、上马石、栓马柱等组成,马神庙是祈求人马平安的祭祀场所,驿夫们接受递传的任务后,往往都要到庙里来烧香磕头,让马神菩萨保佑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马神庙</p> <p class="ql-block">古代驿站传递,驿印封泥,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这便是高邮不同时期的驿站名称及驿印,生动演绎了高邮邮驿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内设有集邮家展馆、邮集展馆、珍品馆、临展厅等8个展厅和研学游教室。邮集展厅中放置了适合青少年参观学习的《邮票上的科学家》、《征服地球的两极》等邮集,临展厅中则设有大运河邮集展览,让观众可从邮票上认识大运河,了解关于运河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28日,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开馆仪式在高邮隆重举行。开馆仪式上,英国皇家集邮协会代表宣读了对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开馆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邮票上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高邮老城区南部,起源于隋唐时期,兴起于宋代,繁盛清,兴隆于近代,是我国古代邮驿文化、漕运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核护区面积6.26公顷。街区内的古盂城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重要的水马驿站,也是目前已发现的国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展示最为全面的古驿站,有“中华邮驿史的活化石”之美誉。同时这是古代盐、粮物资的主要中转集散点,并因此留下运粮巷、盐塘巷等巷道及多处相关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著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议和,遭元军扣押,后在镇江得以逃脱路过高邮。《高邮怀旧》、《发高邮》、《发高沙》、《至高沙》4块古诗词石刻记录了文天祥与高邮的难舍之缘。</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逃难落魄时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东南有片绿水依依、青草盎盎的天然水域,即可运粮、运盐、行船、泊船,又可供马饮水吃草,民间俗称马饮塘、历史上这里曾有驿马百匹同时饮水的记录。为了再现这一壮观景象,2014年盂城驿二期扩容建设了马饮塘河滨绿化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清秋桥</p><p class="ql-block">桥的左侧是文天祥广场,右侧50米就是马饮塘绿化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所限,汪曾祺纪念馆、文游台、镇国寺等均未能观瞻。文游台地址在高邮市人民路 507号。文游台是古秦邮八景之一,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秦观、孙觉、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五元一碗的清水阳春面,“高邮面条没有浇头,单凭水和面的准确性来满足食客味蕾,一碗简约不简单的面条背后,是高邮对自身饮食文化的自信,也承载着古城水乡的烟火气与生活感。”这是某大报记者说的,吃完后我感觉这就是扯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