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是肺,卷尾为腑

贺承德

<p class="ql-block">【卷首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荷·韵·文·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韵”的名称,一是源于古邵镇的文化景观——古韵荷乡。我们取中间“韵荷”二字,然后采用倒装之法,用“文学”作为后缀,为其镶嵌上了一道高大上的金边。抑或是,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清塘荷韵》的影响,我们隆重地邀请“荷韵”二字到我们的校园文学中来做客。就这样,《韵荷文学》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习惯上,我们把“荷韵文学”这四个字放在一起解读。总以为这样做,似乎我们更懂诗情,仿佛我们更通画意。其实把这个四字短语分开来解读,亦不乏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荷:一提到“荷”,人们总是喜欢思维定式,把它理解为夏天的贵妇,并且用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来当铁证,至尊红颜般地崇拜着。说白了,这也只是针对荷花的颜值而言的。荷是四季的主人,并非只是夏天的过客。春天,它以少女之春的模样登台。碧叶出水,算是给足了池塘面子。秋天,它以莲蓬这样的果子来伺候人们的香唇。冬天,它则以“藕”的菜品来抚慰人类的美胃。荷,活成了生命的尊严,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韵:一提到“韵”字,我们就不免想到“韵味”这个词语。诗歌是有韵味,毕竟有些诗歌是讲究押韵的。既然押韵,就得有韵脚来压后阵。千万不要以为韵脚在坚守孤独,苦熬寂寞,它们和那些不押韵的文字和谐相处,是韵律优美的形象代言者。当然,韵味不仅是声韵所体现的意味,还指情趣、趣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在“语文”书的封面,我们经常看到它的身影。有人曾经对“语文”进行个性化地解读,认为“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既然是书面语言,就得有语文味,当然语文味包括韵味。如此说来,我将更加确信“画意是诗情的故乡,诗情是画意的游子”的理念。韵味在语文中摇曳生姿,浓郁了文化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学,是初中三年的使命,更是人生一世的担当。活到老,是生命的里程;学到老,是知识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三年,如果真学的话,你就会拥有实才。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一支勤奋的笔,指挥文字的千军万马。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一滴求知的墨,让思想的形体翩然起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有所成,必有其文。文有所成,必有其笔。笔有所成,必有其墨。在笔墨的江湖,让我们尽心地舞蹈吧!在荷韵的天地,让我们纵情地歌唱吧!</p> <p class="ql-block">【卷尾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敢于对“拿来主义”说“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道是:“文贵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把创造精神投入到笔墨之中。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写出锦上添花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有的学生却心甘情愿沦为一盏所谓的“省油的灯”,过于信奉“拿来主义”的说法,结果在行动上他们完全抛弃了模仿,彻底冷略了创造,却没有让心灯发出什么亮光来。作文真的就是在做人,换言之,你有什么样的文品,就有什么样的人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学生都抄袭上瘾了,竟然拿着别人的“上乘之作”当雪花膏,往自己的脸上胡乱地涂抹。就这样,他和臭美扯上了关系,和沽名钓誉攀上了亲戚,这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这中间不排除有的学生喜欢拼凑山吃海喝。他们用别人的文章的“凤头”来充当自己的作品的“皇冠”,用他人的文章的“豹尾”来充当自己的作品的“牛鞭”,用他人的文章的“猪肚”来充当自己的作品的“气球”。也许在潜意识里,你很佩服自己。你把“四不像”开进了《荷韵文学》,并误以为自己牛气冲天。告诉你吧,它只会让你的智慧蒙羞,让你的才华汗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伍绮诗在她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AI时代,生搬硬套等于迷失自我,甚至丢掉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持原创,方为良策;笔耕墨耘,才是智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