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是我和儿子在澳大利亚旅行的第九天,我们在墨尔本跟着大洋路一日游的团玩了一天,分别去了小红帽灯塔、大洋路纪念拱门 、洛恩小镇 、肯尼特河 、阿波罗湾和十二使徒岩等景点,晚上住在大洋路上坎贝尔港的东礁别墅酒店。22日上午十一点,第二日的司机兼导游周师傅开车来到我们住的酒店,接了我和儿子,我们又跟着周师傅的十人团,开始了大洋路第二天的行程。<div> 第一天的行程是大洋路一日游的经典路线,而第二天的行程应该算是大洋路深度游,我们就在坎贝尔港国家公园里游玩,除了十二使徒岩,我们还去了吉布森台阶、洛克阿德海湾、刀锋、伦敦桥、岩穴等景点。 </div><div> 周师傅当天早上也是从墨尔本来的,拉了十位客人,那些客人正在十二使徒岩参观,周师傅说,吉布森台阶的风景更好,他让我们在这个景点多玩儿一会儿,顺便等其他客人。 </div> 还没走下吉布森台阶,从远处看到这蓝中带绿的清澈海水,立刻就觉得神清气爽。 吉布森台阶是一条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步道,从悬崖顶部延伸到下面的海边,共有86级台阶,呈 Z 字形,宽度约 1 米,这组台阶下的海滩叫吉布森海滩。 <div> 吉布森台阶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的一位早期移民休・吉布森。最初,这里的台阶是由当地的 Kirrae Whurrong 土著部落开凿,用于下海渔猎。1869 年,休・吉布森在原本土著部落使用的通道基础上进行了修葺完善,将它改造成了可以更方便地通往海滩的台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当地早期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便将这段台阶命名为 “吉布森台阶”。<br></div> 从悬崖顶部看到的吉布森海滩风光。 狭窄的吉布森台阶,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对面相遇都要侧着身才能通过。 吉布森海滩面积不大,却很平坦,遍布金黄色的细腻而柔软的沙粒。 此时天空湛蓝,白云犹如一片片轻纱漂浮在天空,灿烂的阳光下,海水都变得清澈通透,远处一块巨大的岩石高耸在海滩上,令人震撼! 前一天下午我们去十二使徒岩的时候,阴云密布,又是逆光,所以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很一般,甚至让我对十二使徒岩景区都有些失望,幸亏我们在这里多带了 一天,终于遇到了好天气, 拍出来的照片都比前一天美了三分。 从远处看,看到的是一块巨石,其实它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块岩石,这两块岩石就是十二使徒岩目前剩下的七块岩石中的两块。 岁月在岩石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印迹,大岩石的中间有一道深深的裂缝,岩石似乎随时有坍塌的可能。 眼前这两块巨石,历经千万年风雨侵蚀、海浪冲刷,却依然傲然屹立。它们的轮廓线条,或圆润流畅,似被大自然这位顶级雕塑家精心打磨;或嶙峋粗犷,彰显着岁月的沧桑与磨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吉布森台阶景区是十二使徒岩景区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还是十二使徒岩中的两块岩石,但是角度不同,我们的观感也完全不同:从十二使徒岩观景台,我们远观这两块岩石,没有太多触动的感觉;而当我们从吉布森台阶来到这两块岩石的脚下,近距离仰视它们,就深深地被它们高大的体量和沧桑的外表震撼了! 在吉布森海滩,看着碧绿的海浪一个接一个从遥远的天边涌来,激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听着涛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这样的海,美得让我惊叹! 白色的浪花一遍遍亲吻着黄色的沙滩,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大海对陆地的爱恋。 以前的地理知识教给我们“七大洲、四大洋”,这次来到墨尔本,才知道原来还有第五个海洋,它就是“南大洋”——围绕南极洲的海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却未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国际水文地理组织于 2000 年确定了它的范围,大致在南纬 60° 以南到南极洲之间,包括了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海域。 波涛汹涌,这只海鸥却毫不畏惧。 南大洋是全球风暴最为频繁和强烈的海域之一。强劲的西风环流以及冷暖空气和洋流的交汇,使得这里经常出现狂风巨浪,风速常常超过 150 公里 / 小时,浪高可达数十米。但也因为南大洋的狂风巨浪,形成了澳洲南部最独特的风景。 眼前的白色泡沫似梦幻的云海,层层叠叠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散去。 这群海鸥守候在沙滩上,期待着巨浪带给它们海中的美食。 这一处深入海中的崖壁隔开了十二使徒岩景区的七块大岩石,它的东面有两块,西面有五块。也许再过若干年,这块崖壁也被风吹雨淋,与陆地隔开,形成了又一个独立的使徒岩。在它的后面那块伸出的平台是十二使徒岩景区的观景台。 我们在吉布森海滩停留了很久,才恋恋不舍再次登上台阶,去跟我们的团队集合。 告别了令人震撼的吉布森台阶,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洛克阿德峡谷。 洛克阿德峡谷距离十二门徒岩约 4 公里车程。这里有险峻的海岸、深邃的峡谷和笔削般的悬崖。海水从两侧高大悬崖形成的闸门涌入,汇成一汪深蓝碧透的翡翠池。 1878 年 6 月 1 日,英国移民船 “洛克阿德号” 在开往墨尔本途中在此触礁遇难,52 人死亡,仅 2 人生还。后人为纪念遇难者,修筑了 52 座坟墓,并将这里命名为 “Loch Ard Gorge”,即洛克阿德大峡谷。 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崖壁,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无可匹敌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创造了如此震撼人心的美景,也曾经无情地吞噬了 “洛克阿德号”,让人深刻体会到自然的伟大与不可抗拒,在它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 刀锋崖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又一个著名的景点, 从高空看,这块细长高耸的岩石犹如剃刀的背部,而那些伸入海中的部分则薄且长,宛若刀锋,因此得名。 大自然仿佛一位大胆且技艺超凡的雕塑家,以风为刻刀,以浪为磨石,历经漫长岁月,将一块普通岩石雕琢成如此独特的模样。 在漫长的岁月里,海风、海浪以及雨水等自然力量持续对海岸岩石进行侵蚀和风化,逐渐将原本与海岸相连的岩石分割和冲刷出来,塑造出了如今各具特色的岩石,也形成了深深浅浅、形态各异的岬角和海湾。 从刀锋观景台出来,周师傅要带大家去我们昨天住的坎贝尔港小镇,让大家在那里解决午餐,于是,我和儿子跟大家一起,再回坎贝尔港逛一次。 我们在海边一家人气很旺的餐馆解决了午餐,儿子点了汉堡包,我的沙拉餐更美味,也更健康。 再次来到我们前一天到过的坎贝尔海滩,因为天气晴朗,空气通透,感觉这里的风景比前一天更美了!一大群海鸥占据了岸边的草坪,在这里晒太阳。海水比昨天更加清澈,蓝中带绿,让我想起了九寨沟的海子中碧绿清澈的水。 两个勇敢的冲浪者在水中练习冲浪。 虽然我欣赏壮丽的海景,却对大海敬而远之,因为我不太会游泳,总觉得海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但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在海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海边的这块石碑上,有介绍坎贝尔港的图形和文字。 在坎贝尔港休息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石碑旁的草坪上,有一家四口: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大约一个月大的小婴儿,以及一只忠诚的狗。小婴儿不断地哭泣,妈妈坐在一旁,看着没有多少经验的爸爸笨手笨脚地给婴儿换尿不湿。虽然阳光灿烂,但海风还是挺大,爸爸把孩子的上衣撩起来,把湿了的尿不湿拿开,让孩子娇嫩的小身体几乎完全暴露在不断吹来的寒风中,看得我都替小婴儿觉得冷,但年轻的爸爸妈妈丝毫不担心孩子会受凉。孩子不知道是因为湿了的尿不湿,还是因为冷,或者饿,总之在不断地哭,忠诚的狗满怀着耐心,用温柔的目光爱怜地看着这个初生的小可爱,却也爱莫能助。<div> 也许就是这样的带娃方式,老外们才带出了许多性格坚强的孩子,而我们谨小慎微的带娃方式才培养出了很多温室的花朵吧。</div> 天气晴朗,港湾平静,大家午餐后在海边又晒了一会儿太阳,周师傅在草坪上竟然都睡着了。到了集合时间,大家也都不忍心叫醒他,因为他这一天最辛苦,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吧。好在他过了集合时间十分钟后,自己醒过来了,大家就再次上车,继续深刻游览坎贝尔港国家公园。 我们游览的下一个景点是伦敦桥。 伦敦桥的形成是大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在千万年的时间里,海风和海浪不断侵蚀海岸的砂岩,逐渐掏空了岩石中的软质部分,形成了洞穴。随着侵蚀的持续,洞穴不断扩大并相连,最终形成了双拱形的天然石桥,形似英国伦敦桥,因而得名。1990 年 1 月 15 日傍晚,与陆地连接的圆洞突然塌落,与大陆脱离,形成了如今的断桥景观,也被称为 “伦敦断桥”。 伦敦桥如今就剩下这一座桥洞了。 海水和强风还在不断冲击着伦敦桥景点附近的一座深入海中的岬角,也许若干年后,这里就又形成了新的伦敦桥。 告别了伦敦桥,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岩穴。 海水将这一处海岸冲击成一个凹进去的半圆形,我们沿着这一个凹形的岩壁走下了几十台阶,看到了一处奇特的景观。 原来海水将第一层的凹形岩壁不断冲击,又冲击出了一个心形的洞穴,被称为岩穴。 我们遇到一个近二十个人组成的韩国旅行团,见识了他们拍照打卡的过程,真让人打开眼界:<div> 他们的导游先坐在岩穴边的这座矮墙上,给他们示范如何做各种动作,然后团员们一个接一个,按照导游的指令不厌其烦地做着各种打卡的动作,每个人能照五分钟,导致在这个景点排队的队伍特别长。大家都抱怨他们太耽误时间,他们却丝毫不在意大家的感受,仍然按照他们的节奏,一丝不苟按照导游的指令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拍。看到他们对拍照打卡如此专业、如此执着,我们只好放弃在这里拍照的念头,随便对着一位韩国女孩的背影,拍了一张,算是见识了大洋路上这个独特的景点。</div> 当天的最后一个海岸景点叫“群岛湾海岸公园”,与游人如织的十二使徒岩景区相比,这里少有游客光顾,是一片平静的海滩。 这里的海岸线同样被南部狂野的海洋雕琢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岩石堆和隐蔽的海湾,还有壮观的悬崖峭壁、风景优美的瞭望台。 岩石形态各异,因不同硬度的岩层造成海水侵蚀程度的差异,形成一圈圈有趣的纹路,有的像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 海中的这块岩石犹如一艘即将归航的小船,岩石上密密麻麻的植物就像许多远航归来的游子,望眼欲穿地看着港口。 大洋路壮阔的海景之旅即将结束,跟这碧绿清澈的南大洋再合张影。 告别了坎贝尔国家公园,周师傅带我们一行踏上了归途,这次我们没有走大洋路,而是沿着内陆的王子公路返回,这条路更节约时间,沿途是大片的森林和牧场。 中途我们的车停了两次,一次在一家牧场,我们观看了牧场的主人用现代化的设备给奶牛挤奶的场面,顺便品尝了牧场里用新鲜的牛奶制作的冰淇淋;第二次我们停在一家羊驼饲养场,看到了各种颜色的萌萌的羊驼。 王子公路从悉尼出发,途经墨尔本,最终到达阿德莱德,贯穿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全长约 1941 公里(沿 1 号高速公路),于 1920 年开通,是一条风景优美的路线。我和儿子跟周师傅坐在第一排,视野开阔,欣赏了一路优美的风景,辽阔的牧场一望无际,也深刻体会到了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 欣赏了近三个小时的田园风光,傍晚七点半,周师傅把我们送到墨尔本市区的唐人街,这里离我们住的酒店只有约十分钟的步行路程。我和儿子在唐人街饱餐了一顿,结束了美好的大洋路两日游。<div> 大洋路不愧是闻名世界的海滨公路,它集中了海滩、悬崖、岩石、岬角、森林、牧场、河流、湿地等众多地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适合休闲度假的小村镇,有众多风景优美的步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座一战士兵纪念碑!如果你到墨尔本旅行,可一定不要错过大洋路!<br><div> 谢谢赏读!</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