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水平的无知=扭曲的认知地图

尕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4月19日,这一天的匹兹堡天气晴朗,就在人们闲适地享受着好天气时,两家银行的警铃在一个小时之内接连被拉响。警察迅速出警,并对两家银行的职员进行了询问,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两家银行的职员对抢劫犯的描述出奇地一致:抢劫犯是一名身高约1.7米、体重约100千克的男性,很有可能是一个人连续犯案。这个人不仅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一把枪直指银行柜员,更为猖狂的是,他竟然没有采取任何伪装措施,没有戴面罩,甚至没有任何遮挡。</p><p class="ql-block">警方迅速调取了这两家银行的监控录像,很快就查明了嫌犯的身份。当警察敲开他家门时,这个男人难以置信地望着警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找到我了?”紧接着他疑惑地说出了第二句话:“可我在脸上涂满了柠檬汁啊!”</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嫌犯无意间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果用柠檬汁在纸上书写文字,那么等柠檬汁干了之后,这些文字就会消失,只有当给纸张加热的时候,字迹才会再次显现出来。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柠檬汁抹在自己脸上,那么摄像头和照相机拍下来的图像里将不会出现他的面孔,这简直是上帝赐予他的一条致富之路。于是他起了邪念,堂而皇之地去抢劫银行。</p><p class="ql-block">这名嫌犯在当年登上了世界最愚蠢罪犯的榜单。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会哄然大笑,而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则对这件事萌生了很大的兴趣,他和同事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来成了心理学领域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达克效应”。邓宁和克鲁格也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另类诺贝尔心理学奖。</p><p class="ql-block">达克效应的主要结论是,无知或能力差的人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p><p class="ql-block">· 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掌握此项技能的人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无法认知并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及这种不足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能够经过恰当的训练大幅度提高认知水平,进而认识到并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p><p class="ql-block">达克效应揭示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并告诉我们: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流转让我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的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更难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盲区。而且越是技能水平低的人,越难准确判断自己的真实水平。可以说,知识的欠缺让我们对世界构建了扭曲的认知地图,而这些误解会严重影响我们的选择、行为和观点。想要有所提升,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盲目的过度自信,破解这种对自身水平的无知,顺畅地接受新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