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春和景明之时,清明悄然而至。它宛如一位温婉的使者,带着独特的气息,穿梭于历史的烟雨,在古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的清明,被如丝的细雨所笼罩。那雨,不是倾盆而下的酣畅,而是如牛毛、似花针般的绵密,轻柔地飘落,仿佛天地间都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在这雨幕中,行人缓缓前行,他们的脚步沉重,神情落寞,“欲断魂”三个字将那种因思念逝去亲人而产生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滴雨,都似是行人落下的泪,打湿了衣衫,更濡湿了那颗饱含思念的心。此时的清明,是生者对逝者深深的缅怀,是阴阳相隔的无尽哀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古诗词里的清明并非仅有哀伤。黄庭坚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本是万物复苏、桃李争艳的美好时节。看那桃李,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欢快地笑着,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绚烂。可与之相对的,却是野田中那一座座荒冢。荒冢周围,荒草萋萋,一片死寂。一边是生命的热烈绽放,一边是死亡的寂静落寞,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这让我们意识到,清明,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与思考。在这生死的交织中,我们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也明白了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描绘的清明,多了几分清新与灵动。新社之时,燕子呢喃着归来,它们轻盈的身姿穿梭在柳绿桃红之间。梨花如雪,在微风中纷纷飘落,宛如一场花的盛宴。此时的清明,充满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们或是结伴踏青,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或是放风筝,让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清明,成为了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契机。在古诗词营造的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彩,也感受到古人在清明时节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古诗词里探寻清明,我们能发现它丰富多元的内涵。它既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中庄重肃穆的祭扫场景,人们带着祭品,怀着虔诚之心,去祭奠祖先,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也有“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里那种淡淡的惆怅,游丝落絮、红杏春雨,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让人在美景中生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明,在古诗词的滋养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气与节日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是对先人的感恩与怀念,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思考,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当我们诵读这些古诗词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清明的喜怒哀乐。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走进古诗词里的清明,去聆听历史的声音,去汲取生命的智慧,让心灵在这传统的节日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