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余杭城内、西子湖畔,像朱淑真那样抱恨终生、遗恨人间的年轻才女何止她一人。在她之后,又一位客居西湖的柔媚才女冯小青,以其十八岁的青春妙龄,告别了她深深眷恋但又痛感与之无缘的美好世界,在她生前所居的孤山下梅树丛中留下了又一个新的恨迹,在歌舞永不休止的西湖开辟了又一处凄凉境界。她成为寂寞地安眠在西冷桥畔的苏小小的近邻好友,从此两位薄命佳人可以面对面地讲述自己的凄婉身世了。<br> 冯小青是被明清小说家倍受青睐并围绕着跳舞的一个红角。她原为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本名玄玄,婚后因讳与丈夫同姓,故以字号小青习称。小青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冯紫澜受封为广陵太守,自幼过着锦衣玉食、呼婢唤奴的生活。她生性颖异,过目不忘,加之才貌出众,十分惹人喜爱。当长到十岁时,一个化缘的老尼来到太守府对其点化,要度她出家,并叮嘱其母说小青命薄,要么出家,要么万勿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冯母听后岂能相信,一笑置之。<br>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篡权即位,因冯紫澜追随建文帝朱允炆,冯家遭灭族之灾。年方及笄的冯小青恰好随远亲杨夫人外出而幸免于难,从此流落杭州,在富贾冯员外家中沦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不久小青与风度儒雅的冯家公子冯通相遇相识,冯通对她一见钟情,瞒着发妻崔氏借机与其倾谈往来,最终以妻子不曾生育为由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br> 关于小青自广陵迁徙杭州的版本颇多,其中一说是冯母为扬州艺师,小青从小跟着学艺,因仪容俊秀,举止大方,深受人们喜爱、称赞,不断引来富家公子慕名厚聘。后来从杭州城来了一个冯姓纨绔子弟,对小青垂涎三尺,梦寐以求,不惜以重金纳其为妾。冯母见钱眼开,小青就被轻率地推进了天堂中的地狱。</h1> <h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是客观规律、人生道路,但是往往在这涉及人生前程的三岔路口,封建的宗法礼教却把一批又一批的男女青年推向死胡同。而对于许多女性来说,则已不是此路不通、请君回头的死胡同,而是前无去路却又不许转身的生命尽头。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谁也数不清有多少女子年纪轻轻地就被逼上绝路,其中不乏名媛才女。这些才女过早地殒灭,实在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幸亏这一部分女中俊杰,正是由于她们写下的篇篇诗文,在中国这台古老而笨拙的留声机上,留下了一代代中国女性的呻吟、泣诉和呐喊之声。<br> 冯通喜得佳丽,与小青欢度蜜月,对她百般地轻怜蜜爱。但此人性贪女色,却又十分惧内,想娶小老婆,又是个“妻管严”,妻子崔氏偏偏是个妒意很强的悍妇。当他与小青双双入室,特别是崔氏见到小青那一种妩媚嫣然的神态,醋意已上升到不能自控的地步,也就不可避免地揭开了小青爱情悲剧中最悲惨的一幕。<br> 崔氏经常无事生非,无端大发淫威,使花容月貌、才情无双的小青,不断受到风雪冰霜般的虐待和摧残。而令小青最失望的是,站在她身后的那个男人,那棵她唯一赖以依靠和庇荫的大树,竟是一枝软弱无力的柳条。崔氏有一个戚属杨夫人,对小青十分怜爱,有意将她带走一脱离火坑,但被她婉拒。<br> 一日,春光明媚,杨夫人邀崔氏泛湖,并拉小青随往。船到断桥时三人登岸闲步,崔氏与杨夫人携手站在垂杨之下。小青独至苏小墓前祭拜,金樽酹芳魂,以寂静的诗文和无言的字句,向同病相怜的前辈诉说自己的心声(《无题》或《拜苏小小墓》): <br> 西泠芳草绮粼粼,内信传来唤踏青。<br>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br> 随后命肩舆由岳坟而行,及至天竺,小青拜祝后又默占一绝(《无题》或《拜慈云阁》)云:<br>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br>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br> 继而在舍舆登舫荡桨中流时,看到同船诸女伴,卷帘凭槛,笑语喧哗。杨夫人与小青单独登船楼远眺,只见远山横黛,烟水空蒙,杨夫人再次开导她离开火坑,而小青却依然感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夙愿未了不敢另有所图。</h1> <h1> 在崔氏的强令下,冯通迫不得已地将小青送入冯家在孤山梅屿的别业,身边仅有一老妪与之相随。梅屿别业位于西子湖畔,山静水寂,人远楼空,宛似一座坟丘,几无人间的气息。幽禁于此的小青,孤独无依,形影相吊,从眼里到心头都是一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世界。暮送夕阳西沉,薄霭锁山,晨迎旭日东升,霞光映池,日长如年,夜阑无眠,她在独自伤神和饮泣中,数着一天天日子,写着一首首悲诗。<br> 冯家的梅屿别业与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隐居之地相毗邻,隐士虽逝,白鹤亦飞,但大片古梅犹存。梅开梅落,如同人生盛哀,小青徘徊梅花树下,观梅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而黯然落泪,和着泪在林逋故宅洒下一首《无题》诗寄其幽怨: <br>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br> 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br> 一天小青早起梳妆后,独自步至池边,临波照影,对池中的影子自言自语,形影相吊。回至卧室后,她即事题诗一章曰:<br>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br>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br> 一个晚上,风声萧萧,雨滴空阶,四顾悄然,愁心欲碎。在难熬的不眠之夜,小青取出《牡丹亭》再三咏玩,虽是旧读之书,但在凄风苦雨之夜重读,更觉伤情。及至读到“寻梦”、“冥会”诸出戏时,不觉低首沉吟,掩卷而叹:“我只道感春兴怨,只一小青。岂知痴情绮债,先有一个丽娘。”于是援笔赋成一首伤心的《无题》诗:<br>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br>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br> 孤单无人伴,郁闷诉与谁?每到难熬难免的黑夜,小青只能借助梦游的机会,向从小钟爱她如同掌上明珠、而今与她阴阳两隔的父母寄去遥遥思念(《无题》):<br>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br> 见说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h1> <h1>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怎禁得住这种巨大的精神折磨和摧残?小青从此天天不食,郁郁成病,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在病榻上,她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br>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黑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 <br> 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做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捻裙双带。<br> 有人认为,小青的才情,高于明代的所有名媛。不管此话是否过分,但从小青在幽禁期间写下的许多诗词中,所诉说的悲愤凄凉之情,足以令时人和后人心酸和心碎了。<br> 直面世界、看透了人生的小青,已下决心不做肮脏、罪恶王朝的蠢女愚民了;对她来说,选择死,可能是最轻松和潇洒的解脱。当病情日益变得沉重时,小青固执地拒食拒药,只是每天饮一小盏梨汁。尽管病体不支,然而在死神面前的她,依然保持明妆服冶,绝不草草梳裹,即使在昏晕之中也是拥着被单斜倚而坐,断不蓬头垢面地躺卧于床。小青此举,是要维持她的尊严,保持她的美丽。<br> 一日,已经病入膏肓的小青,忽然心血来潮,强行支起身来描眉化妆,并要老妪立即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其画像。画师一连为小青画了三幅肖像,第一幅她不满意,认为仅画出形,未画出神;第二幅她仍不满,觉得神是画出来了,但显得过于庄重,风态不见流动;直到第三幅画,画师终于把握了她的神韵,画出了她的风雅,她才心满意足地点头称是。画师走后,小青将画像供在榻前,强支病体扶几站立,焚香祭奠,一时涕泗交流,恸哭几绝。她命老妪捧过笔砚,为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写下一封遗书,信末赋下一首绝句,曰: <br> 百结回肠写泪痕,重来惟有旧朱门。 <br> 夕阳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 <br> 写毕,小青将遗书托付服侍她的老妪收藏好并设法寄给杨夫人,又拜托老妪藏好自己的画像,同时将几件花钿转赠其女儿。在一一仔细交代完毕后,年仅十八岁的小青神态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遗恨离世,但却容光藻逸,衣态鲜妍,如生前无病一般。这样的自敬、自重,恐怕是百年修行也难以达到的。</h1> <h1> 小青死后,冯生直到傍晚才闻讯踉跄赶来,披帷一见,只见她容光藻逸,衣态鲜好,如生前无病一般,不觉长号顿足,呕血升余。崔氏也随之而来,狠毒地将搜得的诗卷和画像焚烧一空。幸留于世的小青余诗,有从送给老妪女儿的花钿纸上找到的,有从小青卧处窗缝中的残纸中觅得的;又有人从拾到一幅手卷上面,读到了小青手迹《寄某夫人》。<br> “哀哉!人美如玉,命薄如云;瑶蕊优昙,人间一瞬。”才女小青以其十八春秋的短暂一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怀念。据说冯通的酒友刘无梦路过梅屿,在小青故居拾得的残纸中,读到她写的《南乡子》词残篇中:“数尽恹恹深夜雨,无多,也只得一半功夫”这三句后,惊叹其才,认为即使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也找不到这样的佳句。<br> 小青的墓葬在孤山,后人络绎不绝地前往凭吊追思,特别是女诗人、女词人,触景生情,写下篇篇痛惜伤感的诗词:<br> 重到孤山拜阿青,荒榛茅棘一沙汀。<br> 烟沉古墓霜寒骨,雪压残碑玉作铭。<br> 幽恨不随流水尽,香魂时逐蓼花零。<br> 劝君更礼慈云侧,莫堕轮回作小星!<br> (清·张蕙《题壁》)<br> 日日画船箫鼓,问湖边艳迹,说也模糊,桃花三尺小孤坟,棠梨一树残碑古。 春燕杨柳;秋风获芦。粉痕蛱蝶;红腔鹧鸪。玉钩斜、谁把这招魂赋? <br> (清·吴藻《皂罗袍·吊小青墓》)<br> 在小青的孤坟残碑前,后人无不洒下同情之泪,发出嗟叹之声。然而清朝的古吴墨浪子在其撰写的《梅屿恨迹》一文中,却表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看法,细忖之后,也觉得很有见地:<br> 有意怜才者,多以小青郁郁而死为恨。予则不然。使冯生不畏妒妇,而冯妇不妒小青,不过于众姬妾间叨恩窃爱,寻常福庇,纵有美名,顷刻销镕,安能千百年后,令文人才士,过孤山别业,吊暮山之夕阳青紫,拟小青之风流尚在?嗟乎!此天不成就小青于一时者,正成就小青于千古也!何恨之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