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三国人物故事

HT伯乐

<h3>董卓进京</h3> <h3> 董卓是临洮人(现甘肃省岷县) ,打黄巾的时候, 他立"功"封侯,。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 各州各郡的刺史和太守成了最有势力的人.并州〖 在山西省一带〗 刺史董卓的力量最雄厚。 公元189年,当时汉灵帝驾崩,太后何氏和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立刘辩为少帝,废刘协为陈留王。<br> 何进和袁绍密谋诛杀宦官,以清除朝中奸佞。袁绍建议调用外兵,何进遂下诏命令包括董卓在内的东郡太守乔瑁、并州刺史丁原三支主要兵力驻扎于京城郊外。<br> 宦官得知何进的计划,先下手为强,派刺客刺杀何进。何进死后,太后何氏和少帝刘辩被宦官控制,陈留王刘协被迎入宫中。<br> 乔瑁等三路军队闻讯后,立即攻入京城,与宦官展开激战。董卓率领骁勇善战的西凉军,杀死了多名宦官,并救出了少帝刘辩和太后何氏。<br>  董卓趁机控制了朝廷,废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自为相国,专断朝政,残暴无道,引起了天下人的反抗。<br>  曹操、袁绍等诸侯联合起兵讨伐董卓,史称“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见形势不妙,挟持献帝从洛阳西迁长安,并自为太师。后来被部将吕布和部下王允合谋杀害。</h3> <h3>貂婵诛奸</h3> <h3>  貂蝉是关西临洮人氏,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元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h3> <h3>马谡失街亭</h3> <h3>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 马谡和王平占领街亭一带(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 马谡认为:“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城池驻扎在山上,马上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蜀军在山上断水断炊。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h3> <h3>空 城 计</h3> <h3>  空城计: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h3> <h3>诸葛亮六出祁山</h3> <h3><br>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br>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br>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br>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合。<br>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br>  第六次北伐是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这样,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最后蜀军还师汉中。</h3> <h3>计 收 姜 维</h3> <h3>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守卫天水郡,文武双全智有勇有谋。 诸葛亮想收姜维为自己的助手。他得知姜维是个孝子,其母住在冀城,便想出一条计策:命魏延虚张声势打冀城,姜维得知消息,便请兵杀回冀城救母。诸葛亮又派俘将夏侯杼木带兵前往冀城劝姜维投降。夏侯懋走到半路,听老百姓说姜维已献城降蜀,他只好往天水郡来。夏侯懋进城,把姜维已投降蜀兵的消息告诉了天水郡守城官兵。深夜,诸葛亮让人假扮姜维打天水郡。守城官兵更认定姜维降蜀是事实了。   姜维苦守冀城,粮草缺乏。一日带兵劫粮,蜀兵乘虚取冀城。姜维失城只好向天水郡逃去。天水郡众将,误认姜维已经投降,不准他进城。姜维无奈落荒而去。走不到数里,诸葛亮乘车而出,姜维见自己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便下马投降了诸葛亮。 </h3> <h3>姜 维</h3> <h3>姜 维 九 伐 中 原</h3> <h3> 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 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 《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br><br>  第一次,后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br> 第二次,公元244年,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公元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br> 第四次,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br>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平手。(洮西之战) <br>第六次,公元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br> 第七次,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br> 第八次,公元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于是回撤。(铁笼山之战) <br>第九次,公元257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段谷之战) <br>第十次,公元257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br>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此时黄皓欲以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因厌恶黄皓擅权,曾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姜维察觉此举可能惹怒黄皓,为了避祸便避居沓中,屯田避祸。</h3> <h3>偷 渡 阴 平</h3> <h3>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阴平属蜀汉益州。治所阴平县,在今甘肃文县西。 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h3> <h3>刘 禅</h3> <h3>三 国 陇 上 将 士</h3> <h3>庞 德</h3> <h3><br>  庞德(?—219年)[1],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东汉名将,被关羽军称作“白马将军”。221年,赠谥“壮侯”。<br>约在初平年间,庞德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后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亲斩郭援。后几经辗转,庞德随张鲁归降于曹操麾下,被授立义将军,封关内亭侯。219年,庞德协助曹仁抵御关羽,交战时射中关羽前额,之后被擒,为关羽所杀。</h3> <h3>郭 汜</h3> <h3> 郭汜 东汉末年权臣、军阀<br>  郭汜(?—197年)[1],本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市)人。东汉末年地方军,出身马贼,投靠董卓部下。董卓被杀后,凉州军众将归无所依。采用谋臣贾诩计策,联兵攻向长安,击败温侯吕布,杀死司徒王允,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拜为扬烈将军。初平三年(192年),拜后将军,封为美阳侯。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拜车骑将军。<br>  建安二年(197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h3> <h3>韩 遂</h3> <h3>  韩遂(?-215年),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汉末群雄之一。原名韩约,后改名遂。最初闻名于西州,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以诛宦官为名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先后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后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一方长达三十余年。 他曾与马腾结为异姓兄弟,后二人关系破裂。袁绍、曹操相争之际,马腾、韩遂被钟繇说服,依附于曹操。马腾入京后,留其子马超统领部队。马超推举韩遂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为曹操所败,韩遂逃奔凉州,后又为夏侯渊所败,病死(一说被杀),享年七十余岁。</h3> <h3>张 绣</h3> <h3>  张绣(?—207年),武威郡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与段煨、贾诩及曹魏明元皇后郭氏是同乡,也是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br>  张绣初随张济征伐,张济死后与刘表联合。后降曹操,因不满 其言行而突袭曹操,复与刘表连和。官渡之战前夕,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官拜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后从征南皮而击破袁谭,并与曹操联姻。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北征乌桓途中因病去世,谥定侯。</h3> <h3>樊 稠</h3> <h3>  樊稠(?-195年),凉州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官至右将军,封万年侯。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伙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把持朝政。后马腾因与李傕有隙,联合韩遂举兵进攻,李傕派樊稠、郭汜等与其交战,大败马腾、韩遂于长平观下。樊稠追至陈仓,与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兴平二年(195年),李傕让外甥骑都尉胡封在会议上将樊稠刺死(一说趁醉用杖击杀)。</h3> <h3>段 颎</h3> <h3>贾 诩</h3> <h3>张 济</h3> <h3>胡 遵</h3> <h3>杨 阜</h3> <h3>胡 轸</h3> <h3>  胡轸(zhěn),字文才,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年董卓部将。<br>  公元191年,孙坚讨伐董卓时遭遇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董卓听说后,派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带五千人马,与孙坚一战。孙坚趁对方出现内讧,将胡轸、吕布一举攻破。董卓死后,胡轸投降了朝廷。李傕、郭汜率董卓余部向长安进军,朝廷派胡轸讨伐,胡轸倒向了叛军。 </h3> <h3>胡 奋</h3> <h3>  胡奋(?―288年),字玄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西晋将领、外戚。胡奋性开朗,有谋略,少好武事。早年效力军中,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时,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联合,平定匈奴刘猛叛乱,建立赫赫军功,升任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大,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 泰始末年,其女儿胡芳入选后宫,被晋武帝封为贵人。因此,晋武帝对胡奋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九年(288年),胡奋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