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上话信仰

金溪渔翁

在泉州清源山见到了弘一大师的舍利塔。多年前来到厦门,去南菩佗寺和鼓浪屿游玩,听到见到了有关弘一大师在这些地方修行的遗迹与生平介绍。这次又来到了泉州清源山,噡仰了他的舍利塔,怎不令人感慨。 我站在弘一大师的舍利塔前,默默地向其三拜。一是崇拜他勤奋的学习态度。幼时的李叔同天质聪慧,勤学苦练,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初入学堂,苦读《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少年时酷爱书法金石、诗词、音律,一经老师指导,精进有加,初露艺术天赋。后随母迁居上海,他的学识更是如鱼得水,不断提高精进。其后又到日本东京美院求学,他大胆研习西洋文化,在绘画、音乐、戏曲、话剧等方面,更是精进不止,成就斐然,展露出他的艺术天才。<br> 我敬佩他的第二点是,做事的认真态度,无论学什么,就一钻到底,不达透彻不罢休。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难的。在他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受骋于杭州师范教授美术、音乐。他向校长提出一个近乎苛刻的条件,要求他为每个学生配有一架风琴,绘画石膏像及画架等教学用具,这在当时的国内教学是没有先例的。他之所以向学校提这些条件,其出发点,是为了教授出国内一流的学生,其用苦良心还真得到了开明校长的理解与重视。<br> 当时,那位名叫经亨颐的校长,想尽了办法满足了他的要求,弄到了56架风琴及其它设备。这件事在今天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事,世上哪有受骋者给骋用单位提条件的?但是,这确实是发生在那个时代,李叔同身上的一件事。<br> 然这位李叔同先生也没辜负校长的厚望,自他任教后,一改该校同学只重视国文、英语、数学课的偏见,而重视起了音乐、绘画、书法之风。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为人师表”做人的态度了。在多本传记中记载,李叔同上课时,身着灰色粗布长袍、马褂,布底鞋,戴幅黑色铜边眼镜。衣着朴素大方,也无寒酸之感,一幅为人师之态。更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他开课之前,把本班学生名册拿回家,对每一位学生其名熟记于心,默记照片上的外貌特征,上课点名时再逐一对号。几天后,他便能认识班上每一位学生,并叫出他们的名字来。<br> 更令人称道的是,上课铃响后,多是学生坐在教室等老师。而他例外的是,每堂课不等铃响便提前端坐于教室讲台之上,等待学生进教室。而且总是把书本、粉笔盒,备课本整齐地摆放于讲桌上。上每一节课,他都是认真备课。凡是要求学生记住的大纲要目,他都要用楷书公正的书写在黑板上。每教一首歌,他都要结合音乐史,介绍作词、作曲者,如何欣赏其艺术特色,这才开始教授。<br> 教授绘画艺术课时,他也是以同样方法。所以,每逢他授课时,没有学生迟到,课堂秩序井然,绝无学生不好好学习的不良现象。学生深感他这位老师,既敬畏严肃,又面怀宽容慈祥。所以,当时的该校在音乐、美术界,被他教出了一批如丰子凯、刘质平、吴梦非、堵申甫、周承德、李鸿梁等优秀人才。 其次是,李叔同先生身上的“舍得”二字,最是其闪光点。“舍得”二字,说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而且难的不是一丁点。<br> 当一个人在金钱名利、美色、儿女家庭具全,衣食不忧的情况下要舍弃,普天之下有几人可做到?但是,当年的李叔同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非常干净、彻底。出家后的苦行僧侣生涯,伴随他到死。 <br> 弘一大师身上闪光的地方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很多,他的人品与做人态度,思想境界,其精神值得今人学习,更不要说宗教界那些有名无实的人了。<div> 由此可见,人的信仰一但确定,其身可舍,何况眼前利益。说到此,这也使我想到那些为了真理而献身的那些英雄人物了。<br><div> 2024年春 </div><div>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随拍</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