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村情简介篇系列简要介绍宿松行政村的村情。</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5月,宿松县共辖21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行政村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村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村级现代农业企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未来,宿松应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配置,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全县各村实现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松兹探村---村情简介10--华亭镇篇。</p><p class="ql-block"> 华亭镇位于宿松县域中北部,是宿松县城北大门,既是三国古战场的烽火遗韵,更是现代农业与红色文化交织的活力新城。东邻凉亭镇、河塌乡,南接长铺镇、龙山街道,西连二郎镇,北毗隘口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千米。国土总面积71.7平方公里,耕地3.6万亩,林地2.5万亩。全镇辖黄大村、车河村、花凉村、永丰村、五谷村、先觉村、对桥村、雪镇村8个行政村和破凉社区,415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近4万人。境内东南部为低坡丘陵,中部为畈区,北部为山区,G50沪渝高速与105国道在此交汇,宿松火车站吞吐四方,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交通便利发达。镇人民政府驻破凉社区,距县城9公里。</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40年设梅墩乡;解放初设韭花乡;1955年为置花桥乡;1958年成立韭花公社(1968年并入破凉公社)、梅墩公社;1972年为韭山公社、梅墩公社,属二郎区;1984年3月公社改乡为韭山乡、梅墩乡,属二郎区;1992年2月撤区并乡,梅墩乡、韭山乡并为破凉镇;2022年更名为华亭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因境内有花凉亭,取其首尾两字,“花”谐音“华”,故名华亭镇。</p><p class="ql-block"> 镇境内拥有1所市级重点高中,2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7所小学,1所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华亭镇境内的市级重点高中为花凉中学,创办于1957年,老址在本镇车河村境内鹅颈湾吴家大地主旧宅,原名“安徽省宿松县第二初级中学 ”,由郭沫若先生书写校名,面向太、宿、望三县招生。1958年改名为“宿松县花凉亭初级中学”,是当时安庆地区三所重点初中之一。1970年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宿松县花凉中学”,人们习惯称之为“花中”,教学、生产、劳动各方面在当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0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华亭镇破凉街育才路,由叶尚志(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书写校名,是宿松文脉的璀璨明珠,67年来培养出数以万计英才。2005年被命名为安庆市级示范中学。位于车河村境内鹅颈湾花中旧址现为宿松县花凉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目前,华亭镇多元农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东南部与县经济开发区相连;镇域南部微丘陵区产棉花、花生等多种经济作物;中部为宿松“粮仓”梅墩畈(面积约13平方公里,分布在花凉、永丰、车河、五谷4个行政村。相传这里古代为一大湖,湖中凸出五个墩,状似梅花,后因西源河长期冲积成畈而得名,拥有1.5万亩良田。),优质水稻覆盖率达90%,发展再生水稻6000余亩;北部已建成一定规模的白茶、龙井茶基地,发展和改造茶园3000余亩,建成茶叶加工厂3家,茶叶总产值近亿元。迅猛发展的“陪读经济”、休闲商贸和乡村旅游等服务产业,优越的资源、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加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让这座扼守皖鄂咽喉的千年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光彩。</p> <p class="ql-block"> 车河村位于华亭镇西北隅,东连花凉村,南邻永丰村,西接二郎镇二郎社区,北与隘口乡小圩村接壤。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水田4000余亩,旱地700余亩。共辖62个村民组,4700余人。钓黄干渠穿村而过,古凉亭至墨烟的古驿道已修成水泥路面东进西出,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111名,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10月成立车河大队、河西大队,属梅墩公社;1981年河西大队更名为李河大队,仍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车河村、李河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车河村、李河村随梅墩乡并入破凉镇(2022年12月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李河村并入车河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车河,指境内原有条大河叫车马河,取首尾二字命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车河村主要农产品有绿豆芽、葱、无花果、通菜。矿产资源有芒硝,胆矾。安徽花田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茶果结合的特色种植产业,目前已种植白茶、黄金芽和红美人柑橘,建设10余亩红美人柑橘钢构大棚,均已实现经济效益,带动村内闲散劳动力就业。</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车河村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建立“花田涧”农业产业园,发展特色种养业;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祝尔昌烈士故居,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伟大革命精神,进一步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观光采摘示范园区,丰富游乐业,同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串点成线,逐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旅行。</p><p class="ql-block"> 车河村有深厚的政治文化底蕴,这个皖西南最早的红色政权所在地,保存着完整的祝尔昌烈士故居。境内始建于1793年的樟树湾祝家新屋(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古民居3-“车河村的樟树湾祝家新屋”)是著名早期留俄的中共宿松县委第一任实际领导人祝尔昌烈士故居、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宿松县第一届政府办公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政府办公地也设于此。2019年,樟树湾祝家新屋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车河村历史悠久,境内有车马河,以及双寨——城河寨与土峰寨 。早在商周时期,一条古驿道穿村而过,其走向与现今的105国道相近。这条古驿道北连齐鲁燕赵,南接湘粤云黔 ,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车马河紧邻古驿道上昔日的商贸重镇花凉亭(梅墩),它上承西源河,下接清河湾,河水汇入二郎河后,最终注入县大河。“车马河”这个名字有着独特的来历,蕴含两层含义:其一,河边的花凉亭地处驿道的中心位置,交通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曾经商旅往来频繁,一片繁荣景象。过往的行人车马大多在此停留休息,马匹在河中饮水,洗车洗马也极为方便,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将这段河称作“车马河”;其二,此地曾历经战争,河面上遗留着许多战车和马匹,甚至人尸、马尸堵塞河道,后人因此把这段河命名为“车马河”。花凉亭地区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古战场,在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为抗击张献忠的义军,在车马河近处筑有两座防御性的营寨,一寨叫“城河寨”,一寨叫“土峰寨”,两寨形成“双子要塞”,相互对应,谓之姐妹双寨,见证了从明末史可法抗清到抗战桂军血战的壮烈史诗。历史上这里曾经历过四次大的战争。一是明末崇祯十年二月(1637年)史可法与张献忠的战争;二是清顺治六年安庆操抚李日芄遣中军孔国元、参将汪义与宿松陈汉地区义军陈明、朱歪、廖缺嘴的战争;三是清咸丰八年十一月清军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战争,陈玉成主将洪杨败毙,殁埋葬于沙坝之上;四是1938年7月30日广西桂林军与日军的阻击战,血染脊岭岗,广西桂林军战死170人,遗体被安葬的土封寨山头上,至今,仍有着两排长长的坟墓。</p><p class="ql-block"> 如今城河寨、土峰寨遗址已无任何建筑,四重古城墙轮廓清晰,城河寨护城河中的陈河、南河和西河尤在,但相互不通,仅为独立的小池塘而已,现代农业园将战地变沃野值得期待。2011年1月城河寨址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宿松县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说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与张献忠在宿松大战的核心位置就在车河村鹅颈湾现花凉初级中学的校址周边,鹅颈湾是古驿道宿松段五个驿铺中墨烟铺到凤凰铺的必经之路。那场大战战死官兵多达一万余人,战后老百姓可怜那些战死的官兵,自发将他们就近全部葬于此地,俗称万人坑,并建墓立碑设祠,祭祀他们。从花凉初级中学现在周边环境大致也可以看出该地可能就是当初祭祀战死官兵的墓祠建筑旧址,学校前面有水潭,四周都是山,符合古代墓祠建筑选址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墓祠地曾成为当地吴家大地主住宅地,1957年花凉中学创办时就设在吴家大地主此旧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城河寨遗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车马河</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花凉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对桥村位于华亭镇东北角,与凉亭镇、河塌乡交界。318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系丘陵地区,山场面积约5000余亩,水田4000余亩,旱地3000亩。全村39村民组,949户,近3700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对桥大队、闵元大队,属韭花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对桥村、闵元村,属韭山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闵元村、对桥村随韭山乡并入破凉镇(2022年12月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闵元村并入对桥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对桥,指相传此地原有古塔,塔前有桥,得名对桥,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对桥村系属于平原丘陵地带,全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水稻、棉花种植,水旱田以黄沙土为主,山地多为黄棕壤土,是传统农业大村,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近年来,对桥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先后发展了草莓、西瓜、蔬菜、薄荷、金银花种植基地,荸荠生产基地,同时,拓展荸荠罐头市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壮大荸荠产业,既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提供保障,又让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显应寺、五灵观等宗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对桥村被认定为2020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对桥村入选2019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花凉村位于华亭镇北部,村部坐落三村交界中间地段,与黄大村、车河村、五谷村、永丰村相邻。国土面积9.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1亩。现有村民小组65个,869户,农业人口3870多人。</p><p class="ql-block"> 花凉村现有正式党员102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花凉大队、祝桥大队,1971年花凉大队分设凤凰大队,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花凉村、凤凰村、祝桥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凤凰村、祝桥村、花凉村随梅墩乡并入破凉镇(2022年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凤凰村、祝桥村并入花凉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花凉,指境内原有花凉亭,在村东西两端驿道旁各建一凉亭,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花凉村是农业大村,主要农产品有粮油、棉花、蔬菜、瓜果等。近年来,花凉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主攻方向,采用“党建+合作社+大户+农户”模式,盘活村级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和大户整合资源发展茶园经济,强化茶园管理,优化制茶工艺,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横贯宿松中部而过的古驿道横穿今花凉村,沿驿道形成的集镇名曰“化人城镇”。因交通位置特殊,商旅繁荣,一年到头,往返这里的人员车马比较多,由此这里成为古驿道上的商贸重镇。明永乐年间,当地吴姓居民募资在车马河板桥的桥头修建了一座供路人歇息的凉亭;清嘉庆年间,吴姓后人募资对该亭予以重建。因新建的亭子结构精巧,木雕彩绘鲜艳夺目,时人称之“花凉亭”,从此花凉亭取代“化人城镇”而声名远播。战乱年代,花凉亭因年久失修被毁,亭虽毁而地名却保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花凉”被作为乡级、村级行政建制名称。</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花凉亭是古驿道宿松段三个主要商贸古镇之一(其余为二郎河、凉亭河),凤凰铺是古驿道宿松段上五个驿铺(十里设一铺,起信件传递作用)之一(其余是寨前、墨烟、仙田、枫驿)。凤凰铺位于花凉亭和凉亭河两个商贸古镇之间的严公山山麓,为古驿道之交通要冲,自古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凤凰铺之名在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东海龙王的三龙子因独立为王,危害一方,被玉皇大帝派下凡的罗汉菩萨永远镇压在高大连绵的罗汉尖群山脚下后,玉皇大帝为护佑人间生灵,吩咐如来佛和观世音到人间劝导人们诚信为本,慈悲为怀,积善行德,指令众龙神到各地镇守江河湖海,众凤神镇守大山深谷,与各路神仙一道共保一方安宁。按安排进入宿松的有一龙一凤,龙栖西南的一处湖后称龙湖,凤本应栖西北长溪山大地埂边的叫雨岭,但被韩文上边石咀头附近鸡公山上一只修炼千年而失道的鸡公精,使用修炼的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只漂亮的凤凰,以假乱真,先期径直飞到叫雨岭占据阵地,先到为君。当真凤凰飞到严恭山下落脚发现后当即转东北向飞去,不远即在现白崖寨边的老岗岭附近落下,凤凰飞落栖息之处就是后来的趾凤,而严恭山脚下曾经落过脚的地方,也便成为宿松古驿道上的名铺——凤凰铺了。</p><p class="ql-block"> 凤凰铺人张节(1892-1958)(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清朝及以后名人--“爱国将军张节”),字惕生,号国威,是国民党爱国人士,平生追求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大业。2011年中共宿松县委、宿松县人民政府公布在凤凰铺的张节故居遗址为为安徽省宿松县革命遗址。2013年,宿松县人民政府在张节故里凤凰铺建张节事迹纪念牌坊,弘扬他矢志追求光明的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凤凰铺是著名的“油面之乡”。手工挂面叫长寿面,也叫油面、咸面。凤凰铺传统手工“油面”制作技艺迄今有近200年多年历史,独特的“九揉九醒”工艺让面条爽滑劲道,四季飘香,已成为宿松县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庆之日吃“油面”、为刚出生的婴儿“送祝命”、为建新房子的亲友“送财”、为办丧事的人家“送三牲”、为过生日的长辈“送寿礼”都送油面,已演变为宿松人的一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花凉村境内有永福禅寺、药王庙、灵庵寺等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永福禅寺</p> <p class="ql-block"> 药王庙</p> <p class="ql-block"> 黄大村位于华亭镇最北端,距镇政府11公里,处大别山余脉南麓,是宿松进入大别山的重要入口,与隘口乡、趾凤乡和凉亭镇接壤,集山区、库区和贫困地区于一身。全村38个村民小组,896户,3500多人。村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10亩,山场1060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黄大大队、且寄大队,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黄大村、且寄村、东塔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且寄村、东塔村、黄大村随梅墩乡并入破凉镇(2022年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且寄村、东塔村并入黄大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黄大,指曾属西黄乡,且位于山口处,得名黄大口,取其前两字命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黄大村主产粮、油、棉、茶叶等经济作物。山环、水绕、清泉、茶香,山清水秀是黄大的特色,山场到处是郁郁葱葱、花果飘香、泉水叮当。</p><p class="ql-block"> 黄大村的丘陵地貌,造就了稀缺的黄壤,成就了稀缺的茶。近年来,黄大村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茶叶种植,深耕茶产业、茶文化。在发展茶叶、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还积极推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黄大村白茶种植基地”,不断延伸白茶产业链。围绕茶叶产业,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规范茶叶种植管理和初加工标准,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一条龙,做大做强“茶叶经济”,书写高质量发展画卷。目前“黄大龙井”、“黄大白茶”等产品叶质柔软,口感独特,香气醇厚,自有品牌颇有名气,实现了小茶叶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以茶富农、以茶强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黄大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占地400余亩的黄大口水库(见本系列之历史建筑篇--其他建筑2--“黄大村的黄大口水库”)是宿松境内第二大人工湖泊,集水面积36平方公里。水面清澈见底,群山环抱,是理想的避署垂钓休闲场所。黄大口水库还有一个惊天秘密:公元210年,东吴名将周瑜西征途中倒下后葬于其屯兵的桑落洲,后因桑落洲被水包围,其后裔将其墓地迁移到现在黄大口水库所在地的圭山,后裔随家如此(周本、周邺墓地都在附近)。1954年此地修建黄大口水库,水库也因周瑜墓沉睡于水下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生于今华亭镇梅墩畈的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的后裔周本(861年-937年)(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明朝及以前名人--“西平王周本”),是吴国开国功臣,为宿松进入正史受王爵袭封的第一人,死后归葬于故土今黄大村且寄冲之凤形山,俗称王坟。2019年宿松周氏后裔在周本墓址修建了周本陵园。</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黄大村依托“黄大口水库”、“四祖寺”、“九井沟”等优质旅游景区,结合祝尔昌故居、周本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着力推进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休闲观光农业等于一体的水库风景休闲区,延长、拓宽茶园观光路,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深入挖掘打造茶韵文化,全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形成茶叶种植业、茶叶加工业及茶叶旅游业三产融合,打造立体产业结构,促进农、文、旅的同步发展,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长青产业”。目前全村建有休闲垂钓中心2个、民宿3家,农家乐5处等配套设施。</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四祖寺、西林禅寺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黄大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周本陵园</p> <p class="ql-block"> 四祖寺</p> <p class="ql-block"> 破凉社区位于宿松县城北边,华亭镇西南角,社区驻地康居新村路,距离县城8公里。东与新耕村交界,南邻龙山街道龙山社区,西与龙山街道小湾村接壤,北接五谷村、先觉村,105国道穿村而过,合九铁路宿松站坐落在境内,交通便利。社区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00余亩,耕地面积2862亩,下辖30个村民小组,共1454户,总人口7200多人。是华亭镇人民政府驻地。</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韭花公社,1968年与韩文公社并为破凉公社,1972年又分社,命名韭山公社,1984年改社为韭山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梅墩、韭山乡并为破凉镇(2022年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韭山、破凉、油榨三村合并为破凉村,2005年破凉村更名为破凉社区(2013年原油榨村从破凉社区托管给宿松县经开区,更名为振兴社区,2022年5月设立龙山街道,振兴社区划归龙山街道管辖),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破凉,指原明代年间当地尹姓家族在古驿道路边,用树木和茅草搭建了一座凉亭卖茶,并供路人歇脚、喝茶。后因年久失修,得名破凉亭,以其前两字命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破凉社区是农业大村,主要农产品有粮油、棉花、果蔬等。近年来,破凉社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居民组近500亩抛荒土地以“社区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创办破凉亭农业公园,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流转闲置的山场土地,按照“现代农业+文旅+美丽乡村”的功能定位,围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仓储物流四大产业,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健康娱乐为一体,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羊肚菌、葡萄、草莓、火龙果采摘园和雷竹、柑橘、果冻橙种植基地。发展蔬菜大棚70余个,依托“破凉亭农业公园”,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提升农业附加值。这座因明代茶亭得名的行政中心,正书写"破旧立新"的现代篇章。</p><p class="ql-block"> 境内的太平寺供奉着太平天国石玄文将军的雕像。1851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军与清军在今华亭镇破凉社区红花寨发生激战,太平天国将士石玄文被俘,后清军将石玄文押至太湖县处死。破凉当地百姓自发将其尸首葬在破凉社区的一处小坡地中,并在数年之后由居士募捐修建了太平寺。</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寺</p> <p class="ql-block"> 五谷村位于华亭镇中部,距离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梅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国土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旱地160亩,水田3580亩。全村共计41个村民小组,951 户,人口3800多人。</p><p class="ql-block"> 五谷村党员总数103人,设一个党总支,三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五谷大队,属梅墩公社;1971年设立水磨大队,黄荆大队从五谷大队划出,设为但畈大队,仍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五谷村、但畈村、水磨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五谷村、但畈村、水磨村随梅墩乡并入破凉镇(2022年更名为华亭镇);2004年但畈村、水磨村并入五谷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五谷,指境内有自然村庄五谷庙,取其前两字,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五谷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区域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是宿松县产粮大村,素有“宿松粮仓”的美誉,是传统的农业村,发展底子较为薄弱。近年来,五谷村大力发掘内在发展潜力,形成了传统种植产业和特色种养产业两翼齐飞的产业发展格局。传统种植产业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种植面积逾千亩;通过山场流转,新成立了五谷村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100余亩的茶叶种植基地;引进番鸭养殖项目,成立了五谷村番鸭养殖基地。</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五谷庙(见本系列之寺庙篇3--“五谷村的五谷庙”)、真龙寺等宗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境内还有一座土地庙(社堡家),但这土地庙的规格很不多见,配有石质的经幡杆、系马桩等,是按照社庙的规制来设置的,庙门的对联为“庙堂吉地福德昌泰、社祠灵光慈仁济世”。这种丰富配置的社祠在古代又叫做社稷坛,是古代县治才有的一种官方祭祀机构,建筑在县城门的左侧,所以叫做左社右祠,这种性质的祭祀机构上一级的府治叫做山川坛,京城一级的如北京叫做天坛。之所以在此建立此社堡家,传说是明朝官府准备把宿松县城移建在此地,所以先建了此社堡家,还建了部分城墙。后来史可法根据当时县城的地理位置及安全形势上书“安庆为留都咽喉,宿松为安庆门户,无安庆是无留都,无宿松是无安庆也”,请求放弃迁移县城该计划,在原址建宿松县城。此社堡家也就失去了当初的功能,被改成了土地庙,石经幡与系马桩诉说着松兹县城迁城往事。</p> <p class="ql-block"> 五谷庙</p> <p class="ql-block"> 真龙寺</p> <p class="ql-block"> 社堡家</p> <p class="ql-block"> 先觉村位于县城以北约10公里处,华亭镇中部,105国道作为一条主干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国土面积3.84平方公里,其中旱地160亩,水田3580亩。全村共计41个村民小组,951 户,人口38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先觉村党员总数91人,现设一个党总支,三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先觉大队、柏树大队、油铺大队,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先觉村、柏树村、油铺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先觉村随梅墩乡,柏树村、油铺村随韭山乡并入破凉镇;2004年韭山乡的柏树村、油铺村并入梅墩乡先觉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先觉,指传说人们走到此地因为路途遥远脚会酸痛,后“酸脚”谐音为“先觉”而得名先觉,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先觉村依托105国道过境、临近华亭镇工业集中区等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华亭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助力项目快速落地投产,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经济特色以工业项目引进和土地资源盘活为核心。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村容村貌,为吸引投资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工业项目带动就业和产业链延伸,间接促进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和配套产业发展。2024年,安徽共耕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公路铁路桥梁配件生产建设基地项目)落户先觉村。同时依托华亭镇整体农业产业化布局(如采摘经济、水稻种植)和交通优势,形成“工业+农业+区位”的复合型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明末崇祯进士张凤翥,历任浙江嘉兴县令、四川仁寿县令及晋兵预备副使,安葬在石咀村境内的龙溪岭,其祖母安葬在先觉村张湾组。张凤翥祖母在20岁左右守寡后,全身心教育下辈,去世时91岁。张凤翥长大后考取进士,为官“所官之处,人皆称其德”,后为国尽忠。其家世没有任何背景,长大后考取进士、成才,与其祖母的教导密不可分。为表彰和弘扬其祖母守贞节、尽孝道,教育有方,为国做贡献,皇帝下圣旨为其建立牌坊,并题“洪文瑞国”匾一块。如今牌坊早已不存,后裔将牌坊石镶嵌在其祖母的坟上,“洪文瑞国”匾虽破尚存。</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先觉村入选2018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p> <p class="ql-block"> 张凤翥祖母墓</p> <p class="ql-block"> 雪镇村坐落于华亭镇东南角,东南与本县长铺镇横山村相邻,西南与龙山街道的新耕村毗邻,北与本镇对桥村接壤,系丘陵地区,国土面积10.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9000亩,耕地面积4450亩,水面700亩。G50高速、县道破长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26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1171户,45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126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解放初名雪镇;1956年属于韭花乡;1958年成立古塘大队、前进大队,雪镇与王垄合并为联合大队,属韭花公社;1981年恢复雪镇大队,1982年前进大队更名为王垄大队,属韭山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雪镇村、古塘村、王垄村,属韭山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古塘村、王垄村、雪镇村随韭山乡并入破凉镇;2004年古塘村、王垄村并入雪镇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雪镇,指境内有雪山洼,地处横山之腹,山洼冬季积雪,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雪镇村是传统农业村,主产粮、棉、油等。近年来,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结合环境整治和特色农业种植,因地制宜种植雷竹合蓝莓、果冻橙等,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做强富民产业,融入华亭镇整体的“甜蜜产业”。依托村边横山上的雨泽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或民宿经济,吸引游客体验田园生活,融入华亭镇整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土地、山场流转力度,建立大富山农业生态产业园,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p><p class="ql-block"> 雪镇村边的横山上有一座有着美丽传说的雨泽寺(又称龙王庵)(见本系列之寺庙篇1--“横山村的雨泽寺”),每年吸引众多县内外人们慕名而来,每年春节都会有舞龙表演,已成为是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游玩景点。雪山洼口有口天然泉眼,长年泉水涌流不息;该泉水清冽、甘甜,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该泉水泡出来的茶水特别好喝。雪山洼茶馆的茶就是该泉水泡出来的,长期以来生意兴隆。天然泉水成了当地取之不竭的绿色资源。一年到头,一天到晚,人们在泉眼处排队,将泉水装进带来的容器里,已成为横山脚下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心村有两棵百年古枫,翠绿挺拔。</p> <p class="ql-block"> 永丰村位于华亭镇中部,梅墩坂区中心地带,东邻梅西公路,北与花凉亭相接,西齐车马大河为界,南至毛家河。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91亩。下辖48个村民小组,24个自然屋场,共1120户,总人口4500余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成立永丰大队、吴家大队,属梅墩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成立永丰村、吴家村,属梅墩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永丰村、吴家村随梅墩乡并入破凉镇;2004年吴家村并入永丰村,属破凉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村名由来:永丰,指主要以生产水稻为生,百姓希望年年丰收,以永保丰收之意,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永丰村以盛产水稻著称,是重要的产粮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曾经的永丰村土地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障碍。近年来,永丰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结合基础设施改善和政策扶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通过引入“稻菜”、“稻药”、“稻菜菜”等两季、三季粮经复合模式,农业生产稳定性得以提升,为永丰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入从插秧到收割,再到播种和收获的全流程的机械化生产,为永丰村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永丰村吴家大屋自清代以来,就一直流传着春节扎“黄龙”、舞“黄龙”的习俗,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如今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俗称“苍龙”“草龙”,这里编扎的“黄龙”,使用的材质非常有讲究,除少量竹篾作支架外,全部都是干鲜、杆黄、饱满、无断须的糯谷稻草。因稻草色泽黄亮,故将编扎出来的“草龙”取名“黄龙”。编扎“黄龙”要有做木工、蔑工的基础,整个编扎过程要用到刀、钳、锯、锤、针、线等工具,还要用到编、插、织、嵌、镶、缠、绕、挂、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手工技巧;做“黄龙”工序最复杂的地方当属龙头和龙尾,须将木工、蔑工和剪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吴家大屋“黄龙”传承300多年来,还积累了丰富的“掌彩”文化,开门彩、进屋彩、老屋彩、新屋彩、撞龙彩、送龙彩和行业彩等30余类。</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白音寺。</p> <p class="ql-block"> 白音寺</p>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