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们有五个最常采用的行善方式</b>。</p><p class="ql-block">第一,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p><p class="ql-block">有人需要你的帮助,你帮了他。</p><p class="ql-block">第二,我不介意为朋友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你身边的朋友需要帮助,你帮了他。</p><p class="ql-block">第三,我常常主动为他人开门。</p><p class="ql-block">你可在通过一扇门的时候就用手扶着,哪怕后边的那个人离你还有三四米。如果等他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甚至会很感激地跑过来。</p><p class="ql-block">第四,我帮助陌生人捡起他们掉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街上、地铁站里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第五,我对不如自己幸运的人感到同情。</p> <p class="ql-block"><b>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说是纯粹无功利目的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不要纠结于善行的动机</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人们对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是最常见的,这种善良叫作亲缘利他主义。</p><p class="ql-block">你妈对你好这件事,如果非得问其中有没有功利性,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养儿防老”,那么你妈对你好这件事是不是也受到这个的影响?或者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来看,她对你好难道是因为她要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所以根本不需要纠结于善良的纯粹性,这个问题没有答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利益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因为我们本身就会从善良当中得到好处</b>,而得到好处这件事情根本不会削弱善良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绝大部分的行善行为是混合动机驱动的。混合动机驱动就是互惠利他</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你们家隔壁搬来了一个邻居,你煮了碗饺子给他端了过去。</p><p class="ql-block">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你就是纯粹想让别人尝尝你的饺子?绝大部分人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觉得“远亲不如近邻”,将来有机会的话邻居可以搭把手。你看,这没有任何问题,即使你是受混合动机驱动去做互惠利他的行为,这也绝对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不用有任何的担心和纠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我们选择行善时,我们不需要担心善举是否出于混合动机。</b></p><p class="ql-block">善举倡导者最好抛开“纯粹的善良”这个概念,更不能根据某种尺度对善举进行“分级”,而应主张任何外在善举都能视为“善良”,无论行善动机如何,该做好事的时候,你就去做。因为<b>行善动机越多,越有可能采取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b>脑科学证明:</b>无论你有没有利益上的考量和出发点,行善时你的大脑奖赏系统都会被激活。</p><p class="ql-block">👉🏽只有一种人不一样,那就是非凡利他主义者。像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要了,一片心只为别人。这种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因为这种人头脑当中的杏仁核更大,而杏仁核更大的人更容易激动,更容易代入,更容易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举是非零和博弈。</b></p><p class="ql-block">什么是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就是我们的善举越做越多,这些善举也会促生更多的善举,整个人类的收益会更大。所以<b>大家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放心地去行善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心过度行善。</b></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过度行善呢?《善良的魔力》作者说她小时候有一次得了一个书包,但她已经有一个很好的书包了,现在又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书包,于是她就把这个新书包送给了班上相对比较贫穷的孩子。结果那个孩子的妈妈非常生气,到他们家把书包还给他们,并且气哼哼地走掉了。当时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好心送书包却惹祸了呢?因为对方的妈妈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觉得“我们家虽然穷,但不需要你们的施舍”。的确有这样的人,所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在做好事的时候,要更多地去考虑他人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b>行善时的哪些行为容易出错呢?</b></p><p class="ql-block">“研究表明,<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帮助他人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无助感或让人觉得欠人情、有义务回报,那么受助者通常不愿接受这种帮助。</b>”所以在帮助别人时要相对自然一点。但是,也不必在施与善行的时候有过多的顾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善的方向有时候也会出现偏差</b><b>,有时候,人是非理性的。</b></p><p class="ql-block">有一个老头,每天晚上都会到一家酒吧点一杯酒喝。店主注意到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拿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这个老头是一个鳏夫,一个人生活。照片被发到网上以后,网民看了都纷纷给他点酒,这个人买了明天的酒,那个说他也买了,最后大家帮老人预付了90杯红酒的费用。<b>当一个人的处境被看见以后,大家会在这个人身上过度行善。</b></p><p class="ql-block"><i>施行善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追着网上的热点去施行善意,而是</i><b><i>对身边的人好一点,走到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跟前,</i></b><b style="color:rgb(1, 1, 1);"><i>对他们好一点:</i></b><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哪怕是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一声招呼,或者在电梯里的时候跟街坊邻居聊聊天</i>,这都是善举</b>。</p><p class="ql-block"><b>🍒你可以做很多非常容易的善事。</b></p><p class="ql-block"><b>☘️比如:</b></p><p class="ql-block">●我没有在父亲听广播节目的时候打开咖啡研磨机。</p><p class="ql-block">●我让一个排在我后面的孕妇先使用卫生间。(因为孕妇的膀胱被压得厉害。)</p><p class="ql-block">●玩桥牌时,我没有选择加倍,因为这么做会让我的对手失去信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社交媒体也是充满善意的”</b></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觉得网上只有极端的内容才能够快速地增长粉丝,这就导致那些为了增粉的人不顾后果地传播这些东西,让我们觉得网上充满了恶意。</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网上做键盘侠,因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说再多正确的事可能不如说一件空穴来风的事的传播力大,这是一种非对称的传播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印象偏差</b>,因为网上也有很多日常的善举。</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b>我们可以选择只给善意评论点赞</b>,忽略不善意的评论;</p><p class="ql-block"><b>我们可以关注那些发布正面消息的人</b>,取消关注那些尖酸刻薄的人。</p><p class="ql-block"><b>我们可以放大好的信息</b>,杜绝坏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注意谨防“阴暗刷屏”</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喜欢看那些让你焦虑的东西,算法会给你推荐更多。所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看一下你都会刷到什么类型的信息,基本上可以知道你的心态是怎样的了。</b></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要<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用善良刷屏来抵制阴暗刷屏。</b>发掘好事、记录好事、传播好事,让好事刷屏,这些都能抵消一部分的阴暗刷屏。以上是互联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网上施与善意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比如,有一个地方的苹果卖不掉了,你帮着老乡在网上吆喝,把这些苹果卖了,为这个地方创造了收入。</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用网络来助农,还可以在网上更方便地问候多年不见的朋友。现在你可以随时跟自己的朋友相互问候、相互点赞。</p><p class="ql-block">人们还可以在网上成立互助小组,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还包括有很多人在网上发布一些不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搞笑段子,这会让人的心情放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研究发现:善良跟成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b>因为一个善良的人更容易顾全大局,不走捷径,不骗人,愿意付出,能够替别人着想。你注意,把这些特质翻译成商业语言,都是赚钱的必备要素。</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概念叫“<b>领导伦理</b>”。</p><p class="ql-block"><b>我们在追求成为领导者的过程当中,还能不能保持善良呢?</b></p><p class="ql-block"><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事实上,领导和善良是可以共存的</b>。这要求领导者对他们的员工抱以高度的信任,这相应地又提高了凝聚力,同时也不会有人觉得不能提出任何异议。</p><p class="ql-block"><b>合群和敬业是很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领导一个团队,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做事,天天靠吼人、装监控、罚款,能够把一个团队带好吗?</p><p class="ql-block"><b>带好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沟通、尊重和倾听,是伟大的愿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越是能够领导一个伟大团队的管理者,越应该心存善良。</b></p><p class="ql-block">领导需要明确善良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复宣扬。<b>善良需要成为‘品牌’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解雇人也可以是一种善行</i></b>。</p><p class="ql-block">因为<b>做善行不意味着要做老好人</b>,如果谁干得不好都留着,那对那些干得好的人不公平。</p><p class="ql-block">解雇某个人意味着他不适合在这儿,如果这个人不适合在这儿,你非得让他在这个地方待着,这对组织和这个人来讲都不是好事。不如让他离开,让他接受一次人生的教训,他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好,可能找到让自己如鱼得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凡是能够做出成就的人,一定善于照顾他人,善于管理团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所以,善良的人更容易成为各行各业的人生赢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经意的善意行为列举</b></p><p class="ql-block">●我帮一位年轻的母亲抬着婴儿车走过一段非常泥泞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我昨天为阿富汗难民买了些新衣服。</p><p class="ql-block">●早上散步时一只狗撞到了我,弄脏了我的衣服,主人非常抱歉。我和狗的主人好好聊了会儿,想让他感觉好些。当别人抱歉的时候,你也可以让他的感觉稍微好一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理解他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善良”。</b></p><p class="ql-block">有时候你可能不需要做一些事,只要能够善解人意,这也是善良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名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你最终了解一个人时,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好人。</b>”这就是我们说的移情。</p><p class="ql-block">📚<b>移情分两种</b></p><p class="ql-block">一种叫“认知移情”,就是我懂你在说什么,我知道你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一种叫“情感移情”。情感移情更难一点,就是我能够体会到你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移情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有的人强一点,有的人弱一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p><p class="ql-block">你们演讲的时候肯定特别希望台下的人会笑。</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不论相声表演者还是二人转演员,只要一上台就一定要想办法讨掌声呢?</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掌声以后,他们大脑的杏仁核才能够放松,才能够进入表演状态。</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进行一场观众没有反应的演讲,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很快嗓子就哑掉了。观众有反应,讲起来就容易一点。</p><p class="ql-block"><b>情感移情能够加深我们对他人的理解。</b>如果有人做不到这一点,是需要去治疗的。假如你对别人的感受一无所知,或者总是一厢情愿地去理解他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你可能需要去看医生,需要接受治疗。</p><p class="ql-block"><b>移情不光是换位思考这么简单。</b>换位思考有时候会让你对别人产生更多的愤恨。</p><p class="ql-block">比如,你在网上对某件事的意见跟别人不一样,这时候就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立的阵营。假如让你进行简单的换位思考,你会觉得怎么能这么想呢?我换到他的位置上以后,觉得更不应该这样想,认为这人太傻了。所以,简单的换位思考有时候会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对于观点与你不同的人,简单的换位思考只是一种被动方法,很少能让你改变对这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b>积极尝试理解他人,理解他们用来解释自己观点的论据,从而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这可能是更可取的方法。</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种方法也称为“观点采择</b>”。</p><p class="ql-block"><b>🍒如何才能够理解他人并且疗愈自己呢?</b></p><p class="ql-block">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例子,她种了一盆水仙花,把它放在了家门口。她每天看到水仙花都很开心,觉得这盆水仙花种得很好。结果有一天早上,她出门时发现有人拿剪刀将水仙花剪走了,这让她非常生气,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自私,直接拿剪刀把水仙花剪走了。</p><p class="ql-block">她尝试着疗愈自己,想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件事,好让自己心里更舒服一点。她觉得这个人可能是去探望别人,来不及买花了,所以干了这件事。那怎么还带把剪刀呢?带把剪刀是蓄意的,这又让她想不通了。后来她又想,大概率这个人是去医院看望病人,必须有花,但附近没有花店,所以不得已找了把剪刀剪掉水仙花。这是一种自我安慰。</p><p class="ql-block">实际情况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但是当你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替一个偷水仙花的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疗愈的是你自己。当你想到他可能是去医院看病人的时候,就会安慰自己这也挺好的,这盆水仙花起到了它的作用。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疗愈。</p><p class="ql-block">😂有一个观点特别有意思:让一个人做善良量表的测量,得分很高,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善良;再给这个人做不善良量表的测试,得分也很高。</p><p class="ql-block"><b>一个在善良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在不善良量表上的得分可能也会很高,这证明人有很强的两面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是非常复杂的,关键在于我们激发的是他人的哪部分品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的善良更容易激发他人的善良,也就更容易传播善良,而我们的不善良也会激发他人的不善良。</b></p><p class="ql-block">🍒<b>同理心是可以培养的。</b></p><p class="ql-block">同理心水平越高的人,善良的程度就越高。</p><p class="ql-block">书中有一个实验,有人<b>编造</b>了一个关于凯蒂的故事,凯蒂的人生很惨。</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让三组人分别带着不同的状态来听凯蒂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一组人要客观地听凯蒂的故事,不要代入,然后来评估。</p><p class="ql-block">第二组人要站在凯蒂的角度多想想,想象一下凯蒂遇到困难时的情绪。</p><p class="ql-block">第三组人则需要思考如果他们自己遇到了凯蒂这样的状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这三组的代入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研究人员发现,比起第一组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人都更愿意对凯蒂进行帮助。不同的是,当第三组人开始想象如果凯蒂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他们就会更痛苦。</p><p class="ql-block"><b>同理心是个好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方式培养。</b></p><p class="ql-block"><b>👉🏽</b>但是<b>同理心并不是越多越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当同理心泛滥的时候,你也会做很多糟糕的、错误的事,</i></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可能属于越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很多工作岗位上也需要收起同理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如果你要在急诊室里做医生,那就必须少一点同理心。</p><p class="ql-block">👉🏽警察如果同理心过强,就会产生大量的想象,天天想要报仇。你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一天到晚要报仇,这样怎么做警察呢?你会失去客观性。</p><p class="ql-block"><b>所以同理心适度就好,不需要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中庸之道是很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列举一些简单善举</p><p class="ql-block">●11岁的女儿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告诉我她是多么爱我。</p><p class="ql-block">●我得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真心赞美。</p><p class="ql-block">●我买咖啡时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包,咖啡厅店员免费给了我一杯咖啡。后来想补上咖啡钱时,店员没有收。对人的重视,而不是对钱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b></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生活当中曾经听过很多平民英雄的故事,有人挺身而出救人;当孩子从楼上掉下来时,有人徒手去接;医生、快递员救人……这样的故事有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津巴多专门做过一个研究。津巴多是前段时间去世的心理学家,享年91岁。“他创立了英雄想象计划——一个非营利组织。经过10年时间,津巴多的研究团队在12个国家训练了3.5万人。为了证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是只有极少的人会成为超级英雄。</p><p class="ql-block">首先,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英雄行为,英雄主义肯定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p><p class="ql-block">其次,英雄事迹的主人公通常会在事后对自己表现出的英勇精神轻描淡写,坚持认为他们只是出于本能,换作任何人都会和他们做出同样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所以津巴多和他的伙伴首次提出“<b>英雄主义的平凡”</b>这个概念,和汉娜·阿伦特主张的“平庸之恶”相呼应。阿伦特专门做研究,探讨为什么普通人会做极端的坏事,她将自己的发现叫作“平庸之恶”。但实际上,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这正好可以让我们对抗人性当中的“平庸之恶”。</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难以成为英雄呢?</p><p class="ql-block">是因为我们遇到的危急情况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当中遇到紧急情况的次数不超过六次,这是一项统计得出的结果。实际上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你做了什么,那你就是英雄。但是往往在我们的犹豫中,这件事就过去了,别人已经做了。</p><p class="ql-block"><b>⚠️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抵制旁观者效应。👉🏽</b>什么叫旁观者效应呢?</p><p class="ql-block">在纽约发生过的一个很著名的案件,一个女孩在路上被别人杀害,她大声地呼救,周围有的人还开了灯看,但是没有人出来,最后这个女孩被杀死了。这件事情引发了剧烈的讨论,探讨人们怎么会如此冷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实际上,这个案件发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特定的求助对象。</b></p><p class="ql-block"><b>当你在一个开阔的地方遇到了危险的时候,</b>比如广场,请<b>切记,一定要指名道姓地寻求帮助:</b>“那个戴红帽子的大哥,请帮帮我!”像这样叫他,或者直接扑过去抱住另外一个人的腿,这样你会更容易得到帮助,因为求助对象是特定的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宽泛地呼救,大家往往是麻木的,因为大家会觉得“总有人管吧”“应该会有人管吧”“应该会有人打电话吧”,这时候就产生了旁观者效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所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报警和挺身而出之间,大家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挺身而出,帮帮忙。</b></p><p class="ql-block">🍭<b>统计数据告诉大家,当两个人打斗时,如果有一个旁观者进行阻止</b>(比如你站在俩人中间喊“别打了,别打了”,给他们拉开)<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旁观者不受伤的概率是96.4%</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b>而另外3.6%的情况是这个人会被打一拳或者推搡几次,一般不会严重受伤。</b></p><p class="ql-block">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们的一种本能。而且它的<b>风险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我们比我们自己想象的可能更了不起,你不需要很特殊,也可以挺身而出成为英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记得善待自己</b></p><p class="ql-block">善待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小测试:下列问题,看看你同意不同意?</p><p class="ql-block">●我担心,如果我对自己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那么我的标准会降低。</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我不应对自己仁慈和宽容。</p><p class="ql-block">●立身处世的根本在于严于律己,而不是自我同情。</p><p class="ql-block">●当我试图善待自己时,我会感到有点空虚。</p><p class="ql-block"><b>👉🏽如果以上问题你都认同的话,那么你可能对善待自己存有戒心。</b></p><p class="ql-block">善待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p><p class="ql-block">⚠️<b>对于高度自我批评的志愿者,他们的大脑中有两个特定部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外侧前额叶皮层和背侧前扣带回——变得更加活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待自己意味着适当反思,不需要过度苛责自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善待自己的人更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举,也会更经常得到他人的善意帮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天记录三件美好的事,这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愿意善待自己</b>,<b>更容易看到生活的亮点。🍭🍭🍭</b></p><p class="ql-block">善待自己的人不太可能思虑过重,也不太可能坚持过度的完美主义,更不会害怕失败。</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待自己的人通常比其他人更有智慧,也更有好奇心、主动性、幸福感和乐观精神。</b></p><p class="ql-block">善待自己并非只关注自己,并不是自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真正的善待自己是放过自己,是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觉得自己不错。</b></p><p class="ql-block">有一个疗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想象童年的自己,然后跟他讲一些话来安慰他,疗愈你的<b>内在小孩</b>(一般想象成5岁前的你)。</p><p class="ql-block"><b>慈悲聚焦疗法</b>,治疗师会深入探究人们害怕善待自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治疗途径。</b></p><p class="ql-block">参与者先坐在一张椅子上,代表愤怒的自己抒发感慨。然后转坐到对面的空椅上,变为富有同情心的自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两个自我——人格的两面——之间进行对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用想象的疗法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让你对自己好一点。</b></p><p class="ql-block">想象富有同情心的自己走在大街上,迎面走来悲伤的自己。如果悲伤的自己情绪低落,那富有同情心的自己会对悲伤的自己说些什么?他会拥抱那个悲伤的自己吗?他会说些安慰的话吗?可能会吧。那为什么不以同样的方式善待自己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能够善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更健康、更幸福、更富有,对自己更好,甚至能够挺身而出成为一个英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善良的20条诀窍</b></p><p class="ql-block">●成为“善举观察者”(要多看到别人的善举)。</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孩子既没有思想又自私(孩子是善良的)。</p><p class="ql-block">●不要被新闻影响心情。(如果最近有一个新闻天天刷屏,你最好控制自己不要去看,这时候要适当叫停。)</p><p class="ql-block">●享受因善待他人而产生的温情效应。</p><p class="ql-block">●追求实现论幸福和快乐论幸福。(这两者不矛盾,实现论幸福就是我得到了一个东西,我可以幸福;快乐论幸福是过程当中我也很快乐、很幸福。)</p><p class="ql-block">●积极参加志愿活动。</p><p class="ql-block">●谨记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尽量让每一种情况比一开始好一些。</p><p class="ql-block">●唤醒内心深处的“阿蒂克斯”。(阿蒂克斯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主人公之一,他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都不坏。)</p><p class="ql-block">●积极提高同理心水平。</p><p class="ql-block">●不要让善举变成一种待办事项(现在就做,不需要等)。</p><p class="ql-block">●阅读时,认真阅读。</p><p class="ql-block">●倾听时,认真倾听。(以上这两条是针对同理心训练提出的。)</p><p class="ql-block">●主动与陌生人交谈。</p><p class="ql-block">●怀着敬畏之心散步(你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发帖前请三思(这是网上的善良)。</p><p class="ql-block">●按善良准则关注和取关社交媒体账号。</p><p class="ql-block">●制订计划,成为英雄。</p><p class="ql-block">●善待自己。</p><p class="ql-block">●行善时应忠于自己的内心。</p><p class="ql-block">(图片是伦敦桥上的一个善良的贴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