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里,“名、字、号”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简单来说,它们是人们或自我、或相互赋予某人、某事物的特定称谓。就像每个国家都有国号,每个人也都拥有名号,凭借这些标识,事物便能清晰区分,避免混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先后更迭数百个朝代,每个朝代都设有独特的年号。倘若年号出现重复,历史记载与社会秩序都可能陷入混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个时代的文化名人层出不穷,仅以书法家群体而言,就如繁星般数不胜数。要是这些名人没有名号,后人在探讨交流时,很难准确记住并分辨他们。这就如同阅读一篇没有标点的长篇古版文章,不仅耗费时间精力,理解和记忆也极为困难,因此,“文言文比白话文更难阅读”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名、姓、字、号构建起一套约定俗成的命名体系,几乎人人遵循。以杜甫为例,他的别名丰富,有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等;他的字为子美,号少陵野老。再看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斋名桃花庵主。类似的文人名士多到难以列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名”作为个人的基本称谓,用于确定身份与名分,通常由长辈在孩子出生时拟定,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期许与祝福。例如,杜甫名字中的“甫”,寓意着容貌俊美的男子。“字”则是古代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6岁成年后,由父母或师长为其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所以,人们先有名,成年后才有字,“字”多在平辈或地位相当者之间使用,以此表达尊敬。从功能上看,“字”是对“名”的阐释或补充,二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因而“字”又被称作“表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对“亮”的进一步注解,二者意义相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关于“名”与“字”的区别,《离骚》的王逸注中提到:“名所以正形体,定心意也;字所以崇仁义,序长幼也。”《颜氏家训》也指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此外,有些人的“名”与“字”源自同一古籍语句。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字孟德,其名与字出自《荀子·劝学》中的“夫是之谓德操”,道德与操行相互呼应。北宋的苏轼,字子瞻,名与字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的“登,轼而望之”。“轼”是车前的横木,供人凭靠远望,“瞻”与“望”同义。屈原在《离骚》开篇叙述父亲为自己取名命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即“平”,“灵均”即“原”,印证了《白虎通》中“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名”和“字”在意义上紧密相连,主要表现为三种关系:其一,二者意义相同。如东汉科学家张衡字子平、文学家祢衡字正平,“衡”与“平”同义;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诗人陆游字务观,“观”与“游”同义。其二,意义相关。如三国张飞字翼德、宋代史学家郑樵字渔仲,“飞”与“翼”、“樵”与“渔”在意义上相互关联。其三,意义相反。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熹”与“晦”、“頫(俯)”与“昂”意义相反。</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取“字”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权,普通平民往往有名无字。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樊哙等人,都因出身社会底层,从事刀笔小吏、贩夫走卒等职业,既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取“字”。古代女性通常不上家谱,多数没有正式名字,更不会有“字”。过去,人们一般用姓氏称呼女性,如“张氏”“黄氏”;婚后女性则会在自己姓氏后加上夫家姓氏,如“张黄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近现代,中国名人大多拥有表字,例如孙中山字逸仙、毛泽东字润之、蒋中正字介石、李宗仁字德邻、陈独秀字仲甫、周树人(鲁迅)字豫才、胡适字适之。1911年辛亥革命后,名与字逐渐融合,人们通常只取名,不再命字。</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名。而且,现代社会打破了古代一律随父姓的传统,随母姓的现象愈发普遍,这无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取名更为简单,只有名而没有字,也没有诸多繁琐讲究。普通百姓一般有一个学名(大名),如奥运女子十米跳台冠军全红婵;还可能有一个乳名(小名),比如推测全红婵的乳名可能是“禅禅”或“红红”。甚至有些人学名和乳名相同,图个方便。其中,学名主要在学校、职场等公共场合使用,乳名则多用于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姓名多由二字、三字或四字组成。二字姓名由一姓一名构成,如篮球巨星姚明、阿里巴巴支付宝创始人马云。三字姓名中,首字为姓,后两字为名,像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腾讯QQ创始人马化腾、“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这类姓名的组合方式丰富多样,不少后两字融入了父母姓氏、地域特色、职业元素或个人志趣。四字姓名多以复姓为主,如东方、欧阳、慕容、司马、上官等,像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当代书法家司马武当,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冠夫姓组合而成)。在中国,五字姓名极为罕见,但在日本,“山本五十六”“土肥原贤二”等五字姓名较为常见,这两人均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p> <p class="ql-block">当今,人们取名时通常会考虑以下要素:</p><p class="ql-block">A. 挖掘名字的深层含义,确保其与个人期望传达的理念、价值观或特质相契合。</p><p class="ql-block">B. 明确名字的受众群体,使名字符合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喜好和价值观,从而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p><p class="ql-block">C. 追求名字的独特性,避免使用过于常见或容易混淆的名称,选取在同行业或领域中别具一格的名字。比如,笔者原本的斋号“吉墨斋”因在网上重复率高,后改为“墨汉吉屋”,实现全网唯一。</p><p class="ql-block">D. 保证名字简洁易记,便于在他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避免复杂的拼写和发音,简洁的名字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E. 融入情感联系,个人名字往往承载着家族情感或父母期望。品牌名也常与创始人的故事相关,如“肯德基”“山姆”“麦当劳”“哇哈哈”“农夫山泉”“格力”“抖音”等,或者展现出产品背后的创意与热情。</p><p class="ql-block">F. 在确定名字前,先与朋友、家人或目标受众分享备选名字,收集他们的反馈和意见。</p><p class="ql-block">G. 确保名字不侵犯他人的商标权或版权,避免引发法律问题。同时,要考虑名字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防止产生误解或冒犯。</p> <p class="ql-block">此外,取名时还需注意避开一些禁忌,比如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防止与他人名字过于相似,杜绝侵犯他人权益。还要考虑名字的持久性,使其在未来各种场景下都能保持合理性与适用性。最后,注重名字的音韵美感,使其读音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避免出现平仄失调、拗口的情况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