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芷江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湘黔交界,素有“湘西门户”之称。这座小城虽然不大,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5年8月21日,日本侵略者在此正式向中国投降,芷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地。为了铭记这段历史,芷江县建立了受降纪念馆,以及与纪念馆配套的相关历史遗址陈列供后人缅怀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本篇先介绍与纪念馆相关联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当时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在2025三月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芷江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刚下车,我便沿着景区指示方向,加快脚步向参观的地方走去。此前,我曾到过湘西,但都与芷江擦肩而过。这次出游,为了心里欠的这个愿,是专程绕道而来,故难免显得有些急不可待。</p> <p class="ql-block"> "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10个字用繁体书写,一入眼帘便予人一种历史厚重之感。受降遗址是由一排很长呈深色的平房、又分成若干个单元的房间进行设计而组成的。我顾上稍事的歇息片刻,径直进入这个曾经让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当我踏入青砖灰瓦历史遗址会场的那一刻,1945年8月21日的时空便扑面而来:长条桌上的军绿色台布泛着岁月的黄,五把藤椅保持着谈判时的对角之势,连玻璃柜里泛黄的《受降证词》都仿佛残留着墨迹的温度。当指尖触碰到当年何应钦将军签字时倚靠的楠木椅背,我恍然听见历史在耳边轰鸣——这把椅子见证的,是亿万中国人等待了十四年的正坐。</p> <p class="ql-block"> 在复原的受降筹备处档案室,泛黄的电报揭示了选址芷江的深意:这座湘西小城既是抗战后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驻地,更因芷江机场承载着"驼峰航线"的生死命脉。1944年"雪峰山会战"的沙盘前,讲解员指出日军在此折损2.7万兵力,正是这场"东方斯大林格勒战役",让芷江成为胜利的象征地。而展览柜中六份备忘录的复刻本,详细记载着北纬16度以北越南、台湾等地的受降条款,无声诉说着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复失地的法理依据。</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莫过于日军呈交的《支那派遣军兵力配置要图》。这张用红蓝铅笔标注的军事地图,每个箭头都浸透着血泪:华北方面军驻屯北平的"甲"字符号,华中派遣军盘踞南京的"丙"字标记,密密麻麻的据点如同毒疮遍布神州。当这些曾令国人窒息的军事机密,最终以战利品的姿态陈列在此,历史的戏剧性张力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在受降纪念坊的基座上,我注意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细节:四柱三门象征着四年抗战,坊顶的"V"字造型既代表胜利(Victory),又形似展翅白鸽。这让我想起展馆里那张著名照片——今井武夫低头递交投降书时,中国军官挺直的脊梁与克制的神情。战胜者没有羞辱败者,这种超越复仇的人性光芒,恰如《礼记》所言:"虽有戈矛之刺,不如仁心之利也。"</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受降仪式原址的台阶上远眺。沅江水依然如七十九年前般流淌,但两岸已矗立起联合国维和部队培训中心。当年交出兵符的会场,如今成为国际和平论坛的举办地。这种时空交叠的意象,恰似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箴言:"前事之失,后事之鉴也。"当我们抚摸受降桌椅上凹凸的岁月痕迹,触摸的不仅是历史伤疤,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回望受降坊,杜工部《洗兵马》中的诗句蓦然涌上心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座用血火淬炼的丰碑,终究是为了铸剑为犁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正如芷江侗寨风雨桥上世代传唱的《和平谣》:"硝烟散作云,刀枪化成星,人间要好景,长留明月心。"历史的回声在此处凝结,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从苦难中升华的智慧——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征服的荣耀,而在于守护文明的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