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br>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h3> <h3>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br>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h3> <h3><br><br>孩子不上学,整天在家玩手机,看着孩子的状态就让人焦虑、心烦,总想着孩子快点调整好,尽快去上学。<br><br><br>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不是孩子不想上学,而是孩子当前的状态上不了学。<br><br><br>你可能会说,孩子能吃能喝,没病没痛,怎么就上不了学呢?<br><br><br>那是因为孩子心理压力太大,让孩子暂时被卡住了,无法往前走;这个压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真实存在,让孩子感到痛苦不安,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br><br><br>否则,曾经活泼上进的孩子,怎么突然就不上学了呢?<br><br><br>每一个孩子都是向上向好的,作为父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帮助孩子清除前进方向的障碍,让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往前走。<br><br><br>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放下焦虑,创造平静宽松的环境,跟孩子建立深度连接。<br><br><br>1、不给建议,只帮孩子分析利弊<br><br><br>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很多孩子是很纠结、有严重内耗的:<br><br><br>去上学,可又无法面对那些压力,担心自己跟不上、考不好,怕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有异样的目光等等;<br><br><br>不去上学,又觉得羞愧,同龄人都在上学,而自己却在家浪费时间,内心有一种羞耻感,不敢出门见人。<br><br><br>两种想法在内心拉扯,让孩子烦躁甚至崩溃,只要一提到学校或学习就要发脾气。<br><br><br>有的家长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纠结的,上个学哪有那么难;还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不上学我也能接受,但我不能接受他纠结痛苦的样子。<br><br><br>所以,父母就直接给建议了:<br><br><br>去上学吧,跟不上就给你补课,别人同学老师怎么想;<br><br>看你上个学这么难受,我给你办休学吧;<br><br><br>结果发现,无论让孩子上学还是不上学,孩子都不满意,继续停摆、照样发脾气,真不不知道孩子到底想干嘛,让人崩溃!<br><br><br>最好的做法是,只帮孩子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让孩子自己做选择。<br><br><br>上学,虽然有压力有困难,但能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往前走,会过得很心安;不上学,在家里你心里也很内疚,但在家里可以得到休息和放松。<br><br><br>无论你做什么选择,爸妈都支持你,都会陪着你。<br><br><br>这样说,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内耗,多半情况下,孩子会选择去上学。<br><br><br>如果孩子真不去学校,也不代表他以后都不去学校了,就让孩子在家好好休息,孩子休息好了就会去学校。<br><br><br>2、接纳孩子,不把孩子当成问题<br><br><br>有个孩子每到晚上就睡不着,在妈妈的催促下,孩子好不容易上床睡觉了,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睡。<br><br><br>妈妈每天都为孩子的睡眠担忧,觉得孩子这样下去身体会垮掉,自己也因此睡不好。<br><br><br>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睡眠,妈妈用尽了各种办法,拉孩子去看医生、吃中药等,但孩子拒不配合。<br><br><br>因为妈妈还有工作,被孩子折腾得精疲力尽,只能放下,先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好。<br><br><br>当妈妈不再关注孩子的睡眠,不催促孩子睡觉,放下忧虑,全然地接纳孩子就是睡不着、就是晚睡的事实时,只是温和地告诉孩子:妈妈明天还要上班,我先睡了。<br><br><br>孩子也开始改变了,睡觉的时间一点点往前提了,躺床上也更安稳了,不再翻来覆去了。<br><br><br>你接纳什么,什么就会消失;你抗拒什么,什么就持续。<br><br><br>3、慢半拍,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来<br><br><br>孩子说好的要上学,临到末了又不去;想到要返校,孩子就开始纠结。<br><br><br>很多父母就开始按耐不住,生气、指责、批评孩子言而无信。<br><br><br>表面上看,孩子确实说话不算数、想逃避问题,但实际上孩子是有上学的积极意愿的,否则,他完全可以不提上学的事,也完全不用纠结,就心安理得地躺家里好了。<br><br><br>孩子不上学,就像一受伤的小兽,躲在角落里,好不容易恢复一点元气,想往前走一步,正在犹豫不决时,猎人拿着枪来了,顿时就被吓回去了。<br><br><br>父母一定要跟着孩子的节奏,允许他反复,允许他慢一点,为孩子保驾护航,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也走得更稳。<br><br><br>当孩子临时变卦不去上学时,不用批评也不用指责,理解他还没完全准备好;当孩子纠结内耗时,不必逼着孩子做决定。<br><br><br>放下焦虑,慢一点,和孩子建立深度连接,孩子的生活就会慢慢恢复正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