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就常听老人们传唱:“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的传统歌谣,从那时起我对“一马三司令”的英雄事迹崇拜有加。</p> 参军入伍后,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参加了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用青春守卫了南疆。2015年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参观黑铁山战役馆活动,对马耀南的事迹有了更深理解,由此萌生了探访烈士故乡的念头。 甲辰年清明前夕,春光明媚,我们三人驱车到“一马三司令”故里——周村区北旺村寻访,拜谒英雄出生地,感悟英雄铁骨铮铮。 “一马三司令”指的是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长兄马耀南在中国共产党感召下,以爱国兴教为志,1937年12月领导黑铁山抗日起义,组建清河平原首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他的感召下,二弟马晓云、三弟马天民相继投身革命。三兄弟最终皆在抗日战场壮烈殉国。 <p class="ql-block">马耀南,又名马文晟。1902年出生于北旺村,192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其间当选天津市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主编进步报刊。1930年因参与“倒蒋”活动遭通缉,辗转河北永清任教。1933年返乡任长山中学校长,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校训。1937年率众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率部在胶济铁路沿线开展破袭战斗128次。1939年7月22日,在桓台牛王庄突围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当地百姓含泪传诵“一马三司令,抗日真英雄”。</p> 马耀南故居北门两侧分列着山东省、淄博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坐西朝东的院落庄重大气,墙上挂着宣传画和牌匾,木门紧闭。从我们与马耀南的后代交谈中得知,因南屋正在整理暂不开放。在征得主人同意后,我们到青砖门房稍作交谈,听着马家后人娓娓道来讲述着“一马三司令”的动人故事,以及故居所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br> 此行,因未能亲眼看见故居内的情景,虽有遗憾,但驻足在故居的四合院下,仿佛还能听见马耀南兄弟誓师抗日的铿锵誓言。他们从这座院落走向战场,用生命诠释了“抗日不下战场”的铮铮铁骨。 马耀南故居,作为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前曾见证过无数瞻仰者的足迹,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誓言,莘莘学子在此聆听历史,每一块砖瓦都在无声讲述着“一马三司令”变卖租田购置枪支,三兄弟将祖宅粮仓改做兵工厂的壮烈往事。<br><p class="ql-block">英雄故地之游,忽然让我懂得,从南疆的猫耳洞到清河故宅,四十年光阴里,不同时空下的军人血性在此激荡共鸣。</p> 正午时分,我们怀着敬意与不舍,告别了英雄诞生的这片土地,回望北旺村,村舍俨然,街巷整洁,淳朴的民风如春风拂面。“耀南”公园里,跃动着生活的欢歌——老人们围坐闲谈,忆往昔峥嵘,话今朝盛世;孩童嬉戏追逐,笑声清朗;广场上舞步轻盈,身影翩跹。这片由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正以安宁的姿态,告慰着英魂。<br> 如今的安宁,正是八十多年前马耀南兄弟用鲜血换来的馈赠。故居紧闭的木门虽暂不能入,但英雄的精神之门永远向后人敞开。那些斑驳的墙垣、沉默的碑石,无不在诉说一个真理:烽火年代有尽时,铁血丹心永不息。返回途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在脑海中愈发清晰,这不仅是刻在墙上的口号,更应成为镌刻在心的信仰。<br>唯愿英烈故居得到更好地守护,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