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春 晨</b></p><p class="ql-block"> “春眠不觉晓”,朦胧醒来,天已大亮,而睡意犹釅。旁边空着,那人早已不在。外屋有轻轻的脚步,是她在弄早点了。我努力地伸伸腿、动动胳膊,然后穿衣下床。窗外有车声、人声经过, </p><p class="ql-block"> 我在沙发上斜倚着,望着窗外青山,听着远近杜鹃……这时,她端来了芝麻糊和煎鸡蛋的早点。我漫不经心地拿起筷子,而眼光和心情一直都在窗外。</p><p class="ql-block"> 天是灰蒙蒙的,没有明丽的阳光。如烟的轻纱笼着远处近处的春山,杜鹃的呼唤从那些山里、轻纱里起伏传来。“杜鹃声里雨如烟”,诗仙的吟诵飘在遥远的太空。我突然想写诗,可诗仙的一句“杜鹃声里雨如烟”已道尽了眼见的一切,我也“眼前有景道不得”了。可是,有雨么?</p><p class="ql-block"> 我正想起身去窗边查看。身边,她的微信里突然传来一个粗犷的女人的声音:“下雨了,今早晨说教扇子舞的又搞不成了。”而她,正收拾着要出门的,又打住了。“杜鹃声里雨如烟”,就七个字,真让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立即感到了自己的贫困。满橱的书,手机、电脑里下载的各种典籍都一直在等待着我。唉,真应该好好地读读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彻夜鹃魂</b></p><p class="ql-block"> 山是琵琶鸟是琴,弹成今古帝王魂。 </p><p class="ql-block"> 哀声何故长啼夜,倾倒书香蓬第门。 </p><p class="ql-block"> 杜鹃,一种森林益鸟,可以说是最好的护林员。杜鹃的传说很多,而最广为流传和被文人墨客最多运用的是蜀帝杜宇的故事:远在周朝末年,蜀国有个叫杜宇的国王。他带领民众修水利种庄稼,人民都喜欢他、尊敬他。后来有个楚人来到蜀国,很善于治水,杜宇就封他为宰相,命他治水。这个楚人开通了三峡,让洪水浩浩东流。杜宇认为他能带领人民致富,就自己退位隐居,把王位禅让给了那个楚人。而杜宇虽然隐居,却还是挂念百姓的耕种,于是就化为杜鹃鸟飞回来催促百姓种庄稼。又有说法是:宰相篡位,逼走了杜宇,而杜宇因为十分牵挂自己的国民,就化为杜鹃悲鸣。啼声似説“不如归去”、“不如归去”。</p><p class="ql-block"> 而这后面一种说法,恰恰更多地被诗人词家所用。何也?也许这更符合中国古代文人们的身世情懐罢。翻开历史,文化被摧残,文人被戕害,几乎是迭代不鲜的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因为怕自己的统治不稳固,就出现了流传千古的“焚书坑儒”的大案;清代一次考题曰“维民所止”,雍正大帝听信谗言说:这个出题人明显包藏祸心,这个“维民所止”的“维”字,不是砍去了雍正的头么?可怜那个主考官,莫名其妙地就没命了;文革十年,这种捣毁文化殿堂的闹剧终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化文人的命运……奈何!</p><p class="ql-block"> “蜀魄唤来春草色,</p><p class="ql-block"> 杜鹃飞破夕阳烟。”</p><p class="ql-block"> 香草美人的千古梦魂中,始终荡漾着苍凉的呼唤;文人墨客的诗文里,从来最多的也是抹不去的期冀与血痕。</p><p class="ql-block"> 狂心歇处武陵川,又听离魂一夜鹃。 </p><p class="ql-block"> 书牖千年无奈处,不知谁与洗秦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