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195)</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139)。</p>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写茶文章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领悟”和“实践”的过程。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兴趣、方法和坚持。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关联的因素。我自己梳理了一番,有一个问题,想单独拿出来谈谈。那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还是想简单阐述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他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是想说明他提出的学习的“态度上的层次论”。</p> <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估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尤其是在教育自己家的孩子的之后,经常是“恨铁不成钢”,还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楷模”,挂在嘴边,教育自己家的孩子。却很少关注自己家的孩子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可以学什么?怎么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传统文化,比一般的学习,要困苦一些,其原因也简单啊,好像一时半会儿不出成果、难见效益。遇到茶文化,估计,更多的人会“绕着走”了。好吧,回到正题,孔子对弟子说过的一席话,我们可以借鉴的。</p> <p class="ql-block"> 《论语·季氏》篇,孔子是从“道”谈到“礼”,再从“友”引申到“学”。最后一个段落是这样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基本的意思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层次的人,天赋异禀啊。比如在音乐、美术、体育和诗词等方面,有人就显示出极高的天赋,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层次的人,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乐于学习,长期坚持以后,必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层次的人,是遇到了问题的时候才去学习,当然,他们还是愿意学习的,也可以成功。</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层次的人,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还是不愿意学习,或者是通过学习克服困境,争取成功。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现在会无奈的人,扶不起泥巴墙。</p> <p class="ql-block"> 我不想用孔子的层次论来给现代的人分类。至少,我是一直在刻苦地学习。不论学到多少,自己是不不知不觉中有所收获,得到快乐,提升茶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