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面对面——聆听建筑大师马国馨院士的讲座

风信子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三,就是上巳节,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今年的上巳节,阳光洒满大地,也照亮了“作者面对面”礼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庆祝“作者面对面”成立一周年的庆典,同时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带来的精彩讲座《南礼士路26号 半个世纪建院情》。</p> <p class="ql-block">  礼堂内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与期待。我坐在人群中,感受着这场知识盛宴带来的温暖与启迪。</p><p class="ql-block"> 马国馨院士,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巨匠,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顾问总建筑师,被誉为国家级建筑大师。他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中国建筑史的丰碑之上。</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马院士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与创作历程。他提到,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马院士主持和负责的多项重点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1977)、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0)、首都机场新航站楼(199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2000)等,这些建筑,无不彰显着他的卓越才华。亚运会的两个主要场馆也出自他的设计,其风格略带日本建筑的影子,这与他曾在日本工作过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建筑理论、历史研究与环境设计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我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  据说,马院士是“作者面对面”邀请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继梁思成、吴良镛之后的第三代国家级建筑大师。作为“作者面对面”邀请的第一位建筑专家,他的到来无疑为此次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众中不仅有建筑设计院的专业人士,也有许多对建筑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而我,作为一名曾在中国建材报工作的记者,对建筑领域相对熟悉。我曾与我的同学——北京建筑设计院的王铮工程师在同频共振吸音砖、墙体构造以及噪音检测的项目研究,有过交集,建筑离不开建筑材料。从事律师工作以来,我也对建筑设计、建筑工程质量有所研究。</p><p class="ql-block"> 建筑艺术领域广阔而辉煌,世界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巴洛克、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地中海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建筑艺术独树一帜,在世界建筑风格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京派、晋派、苏派、徽派、海派、川派、闽派、粤派为代表的八大建筑风格异彩纷呈。建国后以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为代表的经典之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的现代建筑应运而生。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冲击着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强烈吐槽。主要表现为贪大、媚洋、求怪、趋同、逐奢等乱象,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与长官意志、不尊重建筑设计专家意见相关联。</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是人类的生存需要,渴望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更是中国老百姓一生的盼望。</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中国建材报工作时,我深感住房紧缺、建筑材料紧缺,能住上房就已不错,何谈建筑风格?传统的四合院大都成了大杂院,新盖的筒子楼以及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建筑,毫无建筑风格可言。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建筑风格不伦不类。如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中的老北京风味茶馆,曾被戏称为“远看像座庙,近看新材料,扒开墙一看,全是棉花套”。北京的民用建筑质量更堪忧,常有“房上露着水,墙上张着嘴”的现象。老百姓的房子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买了新房,住进去却发现跑水断电、地基塌陷、墙皮裂缝起鼓、下水通了又堵等问题。很多房子盖得倾斜,装修也难以纠正。因此,在我们为新建筑、新地标欢呼之时,也应正视当前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希望在中国建筑大师马国馨等众多建筑专家的带领下,能够培养出一批既尊重国情与历史、又懂得西方与现代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促使城市建筑走上一条传承文化、鼓励原创、重视质量的良性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