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电影《出走的决心》,改编自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50多岁的苏敏,忍无可忍家暴与吝啬自私的丈夫,终于在女儿支持下挣脱家务与家庭的束缚,去实现了自驾游的梦想——记得今年1月好像看过后续新闻,讲苏敏花了十多万,终于与丈夫离婚成功,换来了真正的自由身(从此不用在婚姻的名义下做丈夫的免费保姆)。而这部由咏梅主演的电影《出走的决心》,除了删去家暴的情节,让整个故事更有普遍意义,更适合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状况,许多细节应该都来自苏敏的亲身经历。比如,苏敏自驾游之后,丈夫唯一打来一个电话,不是关心她独自在外好不好,而是告诉她ETC交费绑定了他的银行卡,让她把扣费的几十块钱还给自己。</h1> <h1> 这样匪夷所思又荒唐好笑的细节,恰恰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也因此,让整部电影十分接地气,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咏梅所饰演的女主角李红,忽然在全家人一片欢声笑语中情绪崩溃,不是做作,而是长期以来被忽略,被打压的爆发。然而,这样的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却又是多少家庭中常见的场景啊——虽然有时候表现形式没有影片中那么明显:平日只提要求从不分担任何家务的父亲孙大勇,得意洋洋的接受女儿女婿对自己钓鱼成绩的恭维;女儿女婿各自事业小有进步,自然也是饭桌上值得举杯庆贺的事;唯有忙里忙外从厨房出来,正准备弯腰拣东西忽然腰部传来一阵疼痛的母亲李红,这一刻是孤独无助的,甚至连喊两声女儿,都被家中热闹喧哗的举杯声掩盖了下去——没有听见。没有任何人听见。</h1> <h1> 其实,这部电影要讲述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不就是一个前半生不断为家人退让,为家人牺牲的女性,在年过半百的某一天终于鼓起勇气,用自驾游这种“出走”方式,去开启新的生活吗?但要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天然就和家庭绑定在一起,就如影片中毫不体贴妻子,下雨天撑把伞都只顾自己的丈夫孙大勇所说那样:“哪家女人不生孩子不做家务,你多做了 什么?”因为这份天然的社会角色绑定,女人哪怕再辛苦,也是理所应当的,或者说,因为对家庭的贡献是隐性的,所以很多时候家人们享受起来也很心安理得。特别是像李红这样一边打零工一边做家庭主妇的女性,对家庭贡献明明不低于那个干到退休都只能住在一套卧室放上下床的蜗居中的丈夫孙大勇的,却依然动辄就被对方指责“懒”“不明事理”,被丈夫用一套隐性的规则困在每天单调繁重的家务中,为家人无私地奉献。</h1> <h1> 因此,影片中李红的毅然出走,甚至连她最爱的女儿挽留她,希望能继续帮助带两个双胞胎外孙的要求都“自私”的拒绝了,就显得特别不容易了。怎么说呢,因为,出走是件容易的事,迈开腿或者一场吵架拌嘴后背上行囊就可以行动了,但出走之后呢,如果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要有勇气,要有计划,这样能够通盘考虑也能事后做到毫不后悔的“决心”,却实在是太难了。<br> 年过半百的李红前半生中,有过几次“出走”的机会,但都没有一次下定过决心,或者说,也有过出走错误的选择——总之,暂时还没有一次让她得偿所愿。</h1> <h1> 第一次,是十八岁备考大学前,被父亲强行退学。那次她反抗过,准备夺门而出“去学校寄宿”,却被父母那句“你是长女呀,家里也要顾着点呀,咋不懂事呢”,无奈停住了冲动离家的脚步。<br> 第二次,二十多岁,她以为能通过婚姻逃离家庭,远嫁到郑州,却因此陷入更大的困局。下岗失业也没有学历的她,只能靠打零工来与锱铢必较的丈夫孙大勇分摊家庭费用。而从后来剧情进行到李红因为差购车的首付款,想起去找大弟弟讨要七八年前帮其打工的两万块钱工资,还被弟弟以“我们是不是一家人?一家人是不是应该互相帮忙?”的无赖嘴脸,左推右推最后打了对折,只肯付一万。而李红母亲还在一旁拉偏架,认为当姐姐的就不应该找弟弟要工资,看来,所谓远嫁的“出走”,也是没法彻底和原生家庭完全脱离的,有时仍然拒绝不了娘家人无理要求的忍让与奉献。</h1> <h1> 第三次,大约是三十来岁的她,带着幼小的孩子回娘家“探亲”。可惜,这次的出走,依然是不成功的。父母以“你弟弟马上要结婚了,没有多余的房子”来拒绝了女儿想离婚回娘家的求援。这样的娘家,从当初无条件要求作为长女的李红牺牲学业,到工作后在家中依然承担着家务的李红因为不敢杀鱼而被父亲嫌弃……这样的原生家庭,几乎也没让李红感受到温暖,有的也是看中她作为长女可以帮衬家务、补贴家用的功能。这原本就是李红匆忙嫁给了一个“离家远”的丈夫,从此开启一段不被尊重不被认可的婚姻的源头。</h1> <h1> 第四次,这次五十多岁,即将当上姥姥的李红就“出走”的定义范围已经缩小了,心愿也更加渺小。不再是上大学、结婚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方面的“出走”——从一个旧生活模式切换到新的生活模式的“出走”——仅仅是在待产的女儿、甩手掌柜的丈夫面前,寻求一个去异地参加同学会的十天——去见见一别三十多年的高中同学,这也是嫁到郑州三十年都没出去过的李红,可以透透气的短暂假期。更别说,这个同学会,本身还承载着李红对逝去的青春的怀念、对没能上大学的寄托。但是,就是这样渺小的梦想,也因医生一句女儿晓雪可能会提前生产的诊断给打破了。虽然,这次是李红因为爱女儿心甘情愿做的决定,但也不得不说,这次“出走”,也失败了。</h1> <h1> 第五次,影片进行到尾声,这次李红终于下定决心出走了——也就是自驾游离开家一段时间,顺便去参加曾经一次又一次缺席的同学会。但此时一向母女情深、互相支持鼓励的李红和女儿晓雪之间也就“出走”有了矛盾冲突。之前一直支持母亲去参加同学会的晓雪,因为刚刚好不容易找到新工作,升职物业经理后更不能请假,所以私心里希望母亲能够再一次主动留下来,分担照顾家务,主要是接送两个双胞胎儿子上幼儿园。但这次,李红却狠心地拒绝了,向女儿女婿表示,你们的事你们自己解决。</h1> <h1> 看看,虽然前四次李红要挣脱原生家庭的压榨,挣脱现在家庭中丈夫孙大勇常年的冷漠、自私而“出走”,看似都没成功,但实质上,于李红而言,都还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就执意通过远嫁这种方式要离开娘家远远的李红来说,这次以结婚为方式的“出走”哪怕最后看来不太成功,但实际也是实现了“出走的”目的。但第五次,与自己深爱的女儿的切身利益,也能做到一次明明白白的切割,这才是最不容易的。因为要顶着让人质疑她这个母亲不够称职的压力,也要让一向同样体贴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理解。<br> 但实际上,这才是这部家常里短,热热闹闹演绎了一个女人大半生故事的电影,在曲终人散时,给人最大的启发意义。一个人,能够挣脱冷漠、压榨的环境,相对还是容易些;因为那个环境本来就不值得留恋。而有时候,爱,也可能成为束缚,就如影片中感情很好的李红和晓雪母女。<font color="#ed2308">如何在爱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总以爱的名义,让另一方总是牺牲、退让,这才是这部电影就“出走”带给人的启发意义。</font></h1> <h1> 幸而,“出走”的李红没多久,就接到女儿晓雪打来的电话。虽然自从母亲“出走”后疲于应付工作和孩子的晓雪满脸疲惫,眼含泪水,但还是强作欢颜体贴地告诉远方的母亲,女婿小徐申请调了岗,收入虽然少了,但时间多了,能够帮着照看孩子了……让母亲安心在外面玩——这一刻,女儿晓雪俨然也成了另一个要被家庭困住的女性——但幸好,女婿小徐是个远远比岳父孙大勇更能体谅妻子辛苦的丈夫。但怎么说呢,晓雪经此一事也有所成长,明白每个女性也必然需要为家庭付出一定的责任。这个责任,有时候任何人也不能代替她付出——包括自己的母亲。</h1> <h1> 这部电影中李红的半生经历,偶尔也会让人想到,如果她的生命中,哪怕稍微有一点舒心可寄托的事,都不会最终逼得她“出走”。<font color="#ed2308">她的出走,是长期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font>偏心弟弟的父母,赖皮拖欠亲姐姐工资的弟弟,自私又不体贴的丈夫,逼仄的住房环境,已经不太能吃得消带两个双胞胎外孙的身体状态……如果不是女儿晓雪还比较懂事,李红可能会更早一点就有“出走的决心”了。<br> <font color="#ed2308"> 要珍惜身边为你默默付出的人,哪怕她就是你的母亲——她也不是因为只要具有被歌颂母爱伟大的母亲这一身份,就必须失去自我,事事都要无私为你付出的人啊。</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