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一生作栋梁

彩虹依旧

<p class="ql-block">  2025央视春晚春晚一曲《栋梁》,千年建筑光影旖旎,中国古建的东方气韵和审美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说到古建筑,必提梁思成与林徽因。今年《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巡展至上海,在上海趣看美术馆正式开幕。展品有照片、文献资料,还有先进的数字光影呈现的沉浸式体验。</p><p class="ql-block"> 这个周末,我们几人相约上海,千里之行只为一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的建筑成就。</p> <p class="ql-block">  遗憾没有见过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那一双瘦削的身影,庆幸能够从资料中听到梁先生的声音。毫不怀疑支撑梁先生身体的绝不只有长期穿着的钢架,鼓舞林先生打破医生断言的一定有心中对专业、对他人的爱。于是一遍一遍地体会栋梁的含义,并在挥别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借助展览与大家重温那段记忆。 </p><p class="ql-block"> —— 选自《栋梁》展前言</p> 何为栋梁 <p class="ql-block">  栋,古代房屋的脊檩,正樑;梁,支撑房顶的横木。栋梁,在房屋构建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的贡献,亦谓国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启超书于『营造法式』(陶本)扉页上的致梁思成、林徽因寄语</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五年 匿名收藏 复制</p><p class="ql-block"> 这是此次展览的零一号展品。</p><p class="ql-block"> 《营造法式》,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编修,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p><p class="ql-block"> 1919年朱启钤发现了《营造法式》的手抄本,邀请藏书家陶湘以多版本校勘。陶本《营造法式》出版后,朱启钤送给了梁启超一套,然后梁启超转送给远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他在扉页赠言中写道:“当存其多义例至精图样之完美,在古籍中更善与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朱桂莘校印,甫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音俾永宝之。”</p> <p class="ql-block">  当时西方人尚未注意到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日本人却已开始关注。但他们认为《营造法式》没有什么价值。梁思成收到父亲寄来的书,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要走的路。他回忆:“在一阵惊喜之后,又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原来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般,无法看懂。我想既然在北宋就有这样系统完整的建筑技术方面的巨著,可见我国建筑发展到宋代已经很成熟了,因此也就更加强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这本巨著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梁思成《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书稿</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四年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复制</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时,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的珍视,老师古米尔问及中国有没有传世的建筑史时,梁思成只能回答尚未有专著传世。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专著。</p> <p class="ql-block">  栋梁是要有高度的。需要曾经越过重洋,并俯瞰重洋。于是今天的展览始于二位先生的求学。家学的积淀、西学的思路、国学的方向编织在一起,辅以先生活跃的天性,囊括文学、史学、科学、技术的视野,既是二位先生成就的起点,也可以说开阔了先生学术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 选自《栋梁》展前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徽因致梁启超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九月于上海 </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亲属提供 复制</p><p class="ql-block"> 1928年,林徽因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前回福州探亲,途经上海写了此信给梁启超。“信中,她跟公公汇报她的行程,提到要去城隍庙花园,就是今天的豫园,还提到在来的船上碰见了朱启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思成致费慰梅信(两页)</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三日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亲属提供 复制</p><p class="ql-block"> 这封信,是梁思成1946年访美前,从上海出发并在此滞留几天,写给朋友费慰梅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思成宾大建筑系成绩单</span></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复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徽因宾大美术系成绩单</span></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复制</p> <p class="ql-block">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学子求学的不平凡故事。</p><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林徽因、梁思成与陈植三人一同抵达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陈植都顺利注册入学,而林徽则被告知该校建筑系“不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经常要整夜画图,女生无人陪伴无法适应”。可是,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系学习,是林徽因的梦想与信念,她做了各种努力均被回绝,只好转而去注册宾大美术系,成为美术系的一名学生。</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由艺术专业入校,走“曲线救国”之路,绕着圈子再返回建筑系“选修建筑学”。她几乎包揽了所有建筑课程学习。学院评估机构认定“成绩甚至优于同班优秀的男生”。她的成绩单上记录着不少“D”,那可是Distinction——“杰出”一词的首字母,也就是最好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徽因为宾大美术学院设计的圣诞卡</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六年</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 中国艺术实验室提供 复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0二四年五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林徽因补发的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亲属提供 复制</p><p class="ql-block"> 1927年林徽因最终获得美术学士学位。由于她选修了绝大部分建筑系课程且成绩优异,并且为中国建筑学科做出杰出了贡献,所以宾大决定在2024年5月为其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清华周刊一经理部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0年</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校史馆提供</p><p class="ql-block"> 左起: 孙立人、周培源、王士倬、梁思成、谭遂淮</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二0年的林徽因</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0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23年,梁思成用德国高兹胶片相机的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一九二七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p><p class="ql-block"> 左一:梁思成;左三: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左四:吴文藻;左五:陈意</p><p class="ql-block"> 前方正中:陈植</p> <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21日,梁林二人结婚,前往欧洲开启了一趟特殊的蜜月之旅:循着父亲为他们精心安排的路线——英国、瑞典、挪威、德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土耳其——考察欧洲的建筑精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梁思成林徽因在旅欧途中</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八年 梁思成亲属提供</p> <p class="ql-block">  人生总是存诸遗憾。新婚夫妇还没有完成全部旅欧计划,就收到了父亲梁启超病危的通知。</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他们乘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回国,在父亲生前的建议下来到了东北大学。9月,梁思成按宾大体系,创建了东大建筑系课程体系,为实现“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教学思想,增设了“中国宫室史”“营造则例”“东洋美术史”等课程。</p><p class="ql-block"> 东北气候寒冷,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梁思成因为早年车祸留下残疾,跛行的脚、微驮的背没有阻挡他研究的脚步;林徽因夫唱妇随,肺部的病也是那时候落下的。</p> <p class="ql-block">  栋梁是要有强度的。需要研读艰深的文字,需要承受奔波的劳苦。于是今天展览的中心部分是先生亲身参与建立的一连串中国建筑史学的里程碑。表面上难以承受的枯燥,经历了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幻化成为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更加重要的是,二位先生那种鼎新须先温故的立场,虽然在历史的波涛中几经沉浮,但是理应赢得所有人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 选自《栋梁》展前言</p> <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成立。1931年9月,梁思成正式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成为学社的灵魂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地址在故宫外朝房(端门与午门中间),再加上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之前收集的一些清代营造则例,梁思成从清代建筑入手,向尚在人世的清朝老工匠和熟悉老北京掌故的人请教,将研究成果汇入《清式营造则例》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思成著宋《营造法式》注释序</span></p> <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清式营造则例》脱稿后,梁思成踏上田野调查、寻找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之旅。</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赴蓟县调查辽代建筑独乐寺,6月,赴宝坻县调查广济寺辽代三大士殿;</p><p class="ql-block"> 1933年4月,与莫宗江调查河北正定古建筑,11月,与莫宗江发现隋代赵州桥,鉴定其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大跨度敞肩拱券石桥;</p><p class="ql-block"> 1934年6月,《清式营造则例》出版。</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梁林山西之行,到太原、文水、汾阳、孝义、介休、灵石、霍县、赵城等县,进行了多次考察,发现古建筑40余处;</p><p class="ql-block"> 1935年5月,梁思成的弟弟、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河南安阳支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牲”祭祀坑的</span>考古发掘,梁思成前往看望弟弟,顺便调查安阳的古建筑;9月,完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与林徽因、刘敦桢等调查龙门石窟;6月,与林徽因调查开封古建筑、后再赴山东;10至11月,调查山西、陕西古建筑。1937年,在调查陕西的古建筑后,原计划继续西行至兰州赴敦煌,但因时局紧张,致使梁思成的敦煌之行未果,成为终身遗憾。</p> <p class="ql-block">  从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和学社成员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殿堂房舍,详细测绘了206组建筑,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p> <p class="ql-block"><i><u>天津蓟州独乐寺</u></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小样及山门、观音阁平面剖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思成在蓟州独乐寺观音间殿前</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二年</p><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p><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p><p class="ql-block">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现在的旅行打卡多以人物为主,而当年梁林拍人物照,很多都是以人物作为景物的参照,比如梁思成身高1.63米,那么根据这个身高就可以大致估测出这棵大树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i><u>山西应县木塔</u></i></p> <p class="ql-block">  1933年,梁思成来到了应县木塔。在欣赏了壮丽景色后,他满心喜悦地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我站在这里,第一感觉就是遗憾,因为你不在我身边,无法与我共同分享这份美景。如果你在场,我简直无法想象你会如何为之倾倒。”</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高约20层楼,塔身有480朵斗拱,仿佛“百尺莲开、漫天花雨”。双层套筒式结构,历经多次大地震,曾身中200多发炮弹,但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通常测量古建筑的时间是1到2天,而这次测量应县木塔,梁思成和同伴们花了整整6天时间。测绘塔刹时,他需要穿越逼仄的塔身来到顶层,探出身到60米的高空,几乎“双腿悬空、两手互换”攀在铁锁上,冒着生命危险完成。</p> <p class="ql-block">  现代科技发达,测绘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当年梁思成他们人工测出来的数据竟然与用现代科技手段测出的数据分毫不差,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i><u>山西汾阳灵岩寺</u></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徽因在灵岩寺与佛四目相对</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四年 山西汾阳灵岩寺</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抬头凝视大佛,佛低头看向她,满脸慈悲宽容,整个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安宁静好。这个瞬间被梁思成及时地捕捉到,美好与祥和被永远定格在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i><u>山西五台山佛光寺</u></i></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日本建筑学者在多次调查华北、东北田野考察,随后狂妄地向世界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的建筑,要想看唐代建筑,就得来日本京都和奈良。”</p><p class="ql-block"> 日本人的狂言,一直是压在梁思成、林徽因心里的一块石头。他们在六年田野调查里,走遍了华北、东北、西北大地。</p><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梁林二人并两名助手乘火车到太原,再坐车、骑毛驴来到120多公里外的五台山脚下。尽管辗转奔波,但他们却抱有希望,因为他们知道:越是“名胜”地,越受“重视”,古建筑越难保存原样,反倒是穷乡僻壤、人迹罕至处,古建筑更容易保存。</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佛光寺测绘、考察,查找证据,在一次次登上梁顶之后,反复核对一个个证据,最终确认这座佛光寺就是始建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梁团队跋山涉水在赴山西佛光寺考察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林徽因测绘佛光寺唐乾符四年经幢</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月</p><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資料</p><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p> <p class="ql-block">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梁林夫妇望着东边大殿,夕阳暮光洒在殿柱上、门板上、还有硕大的斗拱上;殿前的千年古松依旧掩映着大殿,它们渐渐与深山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这一天是1937年7月5日。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他们被迫绕道回京,随后跟随营造社迁到了昆明,后来去到了四川。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难,并没有动摇他们继续研究古建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徽因致梁再冰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徽因给女儿画了他们辗转赴山西和回京的线路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栋梁是要有跨度的。需要以社会为己任,以教育为目标,而跨越历史研究、规划设计实践、遗产保护,以及一切面向健康子孙的关切。今天展览的这几个章节,简短而务求有力。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北京古城为首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的创办。从学术研究到用学术回馈社会,映射出两位青年成长为另一代的父母、祖父母,乃至于先知一般的心胸,并且准备好做出自我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 选自《栋梁》展前言</p> <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团队设计国徽</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徽因应邀参与了国徽的工作。她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还融入了新中国的时代精神,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徽。</p><p class="ql-block"> 当时她刚做完肾脏切除手术,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她收集资料,翻阅历史,整理思路,设计了三版图样,最终通过了审核。</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团队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图样</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作为中国顶尖的建筑师,自然就担当起了这次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经过梁林二位的再三考虑之后,决定不要做和美国一样空心的建筑物,而是应当保留中国的元素,建造成一幢实心的建筑物,把碑文刻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的设想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同,他们开始着手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又进行了多次的改动和修改,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纪念碑所呈现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何为栋梁?</p><p class="ql-block"> 栋梁不会把自我牺牲看作牺牲,栋梁的心胸使得压力变成了快乐;栋梁的快乐可以感染整座建筑。用梁先生自己的词汇,做一个严谨而快乐的「拙匠」。</p> 家教传承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夫妇穷其一生的追求,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为祖国为民族担当。而这离不开他们的父亲梁启超的教育与引领。</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先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家教有方,九个子女在他精心教育下,人人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个个都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其中有三位是院士,六位是专家,正所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p><p class="ql-block"> “一旦兴趣没有了,生活就索然无味。”梁启超先生对子女实行“趣味教育”,教育子女拿“趣味”作为人生观的“根底”,他在《致孩子们》的信中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p><p class="ql-block"> 在梁思成的成长之路上,父亲梁启超更是给予了鼎力的支持与引领。</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寄送《营造法式》,为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史打开大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留学期间,林徽因的父亲不幸离世。梁启超亲自给林徽因写信,鼓励她要积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说已经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梁家永远是她的亲人!不仅如此,梁启超还承担了林徽因在美国留学的所有费用,直到毕业。</p> <p class="ql-block">  1928年,梁启超写信给梁思成,希望他去东北大学锻炼自己,避免在“温柔乡里”失去了意志。梁思成欣然前往,充满热情,将建筑系视为己出。</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2年清华大学胜因院12号的家中。此时林徽因已经病逝七年。相片中梁思成面容消瘦,表情落寞,眼神茫然。</p><p class="ql-block"> 他头顶上方挂着他父亲梁启超传下的,清代书法家吴荣光书写的《致远》;唱片机上方摆放着林徽因年轻时的照片,那是他结发妻子,与他志同道合,相伴终生;再旁边,悬挂的是老北京的城市地图、规划图,在梁思成心里,他深爱着这座古老的城市,这里有他的心血,有他的挚爱亲人。如今,至亲至爱都已天人两隔,自己穷尽一生的追求,敢问路在何方,情归何处。</p> <p class="ql-block">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