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麻将这东西,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我老人家却是门外汉。看过几回别人打麻将,虽然略微懂得打法,但因为没有培养出兴趣,怕输钱,也怕得罪朋友,所以至今没有上过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关于麻将的解释,《新华词典》中有关词条是这样说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牌类娱乐用品。用竹子、骨头或塑料等制成,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共136张。旧时多用来赌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我知道的情况看,这样的解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说的常识还没有说到,二是“旧时多用来赌博”不符合实际。说到麻将的花纹或字样,完全应该进一步加以阐明:主要分三色,即筒子、条子和万字,每色从1到9各4个;加上东、西、南、北、中、发、白板各4个,共136张。因其形状如砖块,所以又称打麻将叫“码长城”。词典说“旧时多用来赌博”,好象新时代就不用来赌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赌风日盛,麻将连同已经绝迹的吸毒、嫖娼一起冒出来,大有蓬勃发展之势。麻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到了新世纪,它不仅“旧时多用来赌博”,简直就是“用于赌博”了。</p><p class="ql-block"> 麻将是一种文化,可以算作中国的国粹之一。说它是国粹,毫无嘲弄、贬损的意思。因为在中国的旧文化、旧传统当中,麻将不但能够继承下来,而且还在进步,在发扬光大;而原来跟麻将同被称为国粹的东西,许多都被淘汰掉了。读一些小说,看一些影视作品,知道最早它只在上海滩的有闲阶级中流行,跟劳动者和穷人基本不沾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麻将的名声很臭,连同赌博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齐被打入死牢。麻将一臭就臭了三十多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麻将之风悄然兴起,逐渐蔓延,进而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中国的一大景观。“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颇有天下无事、歌舞升平的气象。据称,在中国的版图上,又数四川此风最盛。有人打趣说,如果坐飞机从陕西到四川,一飞过秦岭,就听得见下面一片麻将声了。不错,在四川,无论街头巷尾,或是林边院落,总有人围在一起,用麻将打发着日子。</p><p class="ql-block"> 麻将在中国得以普及,达到不分阶级、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程度,当然有它的社会背景,这里且不去说它。麻将之所以能够久打不衰,据玩家们说有几大好处。一是可以扫盲,一个字不识的人一沾上麻将,便可认得一万二万。二是可以锻炼身体特别是锻炼手指头,保持大脑的灵活性,从而预防老年痴呆。三是可以安置闲散人员,减少社会治安的压力。四是可以满足某些人的特殊需要,变个招数搞行贿受贿的勾当,在麻将桌上成就大事。反正好处还多,恕不一一列举。麻将有打头,其主要一点还是因为它的输赢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从丢骰子、摸牌,到出牌、碰牌,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技术再精,牌拿得再好,也不敢保证不给人家“点炮”。这一把输掉了,可以寄希望于下一把。不像下象棋,棋艺不行必输无疑,绝无侥幸取胜的可能。正因为如此,麻将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尽管麻将桌上有人因过度兴奋而导致脑溢血,或打得入了迷而烧坏了锅底,或无暇顾及小孩造成小孩溺水而亡,或因一言不合打架斗殴……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相安无事,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然而,麻将也摆脱不了两个极不光彩的名声。一是“麻将心理”,二是打麻将总是跟赌博有牵连。打麻将的人都是单干户,从不与人合作,巴不得那三方“和”不成牌;一边竭尽全力做自己手上的牌,一边挖空心思去阻碍、破坏别人。这种心理用在打麻将上,还算正常;用在生活上,情况就有点糟糕。邻居间,一家要拆掉旧屋建新房;另一家想,你建一座新屋挨着我,我看着不顺眼,找点碴子叫你建不成,我们大家都住破屋子吧。一个单位,几十个人,分下来三个升职的名额,评来评去没有结果,有人主张:干脆别评了,就是把名额作废,也不能让你三个捞到好处。这都是“麻将心理”在作怪。在许多场合,人们嘴上说打麻将是“娱乐”,可谁也不愿意打半天不“过钱”的素麻将。打麻将实际上成了赌博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对于麻将,人们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麻将痴迷者,认为麻将是个好东西,在麻将之风盛行的今天,不打麻将的人要么弱智,要么脑壳“有包”。第二种态度,中庸、温和,说“打点小麻将,吃点串串香”,是消遣,是享受,不伤和气,也不耗费钱财。第三种态度,对麻将深恶痛绝,口诛而笔伐之。《聊斋志异》里有一篇小说《赌符》,写一位赌徒遇到一位赌场高手(僧人),输了许多钱。他的朋友想挽救他,给了他一道符,说此符包管捞回你输出去的钱,但不能贪心,贪心符就不灵了。那位赌徒拿去一试果真灵验。当他刚刚捞回起先输出去的钱想再赌几把的时候,就又开始输钱了。他悟得“贪心不灵”的道理,从此改邪归正,不再参赌。故事讲完,作者借“异史氏”之口,将沉迷于赌博的人骂了个一塌糊涂。这段话文笔颇为精彩,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不妨拿来一读。</p><p class="ql-block"> “盘旋五木,似走圆珠;手握多章,如擎团扇”。(《赌符》)从蒲松龄的记述中,可以知道当时赌博的方式有掷色子和打纸牌,麻将还没有发明出来。搬演满清故事的电影电视剧虽然偶有打麻将的情节,但是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麻将最初共136张牌,打的是“老硬斗”。后来越打越简单,去掉东、西、南、北、中、白、发,只打108张,打法叫“缺桥翻”“推倒和”,连白痴都学得会。近年来又在一般打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打“血战到底”“毛毛雨”。为了减轻久打的劳累,有人发明了“机麻”,传统的“手搓”逐渐被淘汰。至于麻将将来怎么打,会不会由鼎盛走向衰落,被别的娱乐(赌博)形式所取代,现在还未敢妄下判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