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视频】 千年古刹与市井繁华的交响</p><p class="ql-block">泉州,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以开元寺与西街为脉络,串联起历史与生活的双重韵律。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历经千年风霜,仍以巍峨的东西双塔(镇国塔、仁寿塔)俯瞰人间。塔身浮雕中,“玄奘取经”与“猴行者”的宋代石刻,被学者视为《西游记》的原型,斑驳石纹间藏着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寺内弘一法师纪念馆虽暂闭改造,却让人遥想这位大师晚年在此修行的身影,其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恰似对泉州人文底蕴的注解。 </p> <p class="ql-block">西街,一条始于宋代的古街,是泉州烟火气的缩影。骑楼绵延,商铺林立,面线糊、润饼、海蛎煎的香气裹挟着闽南话的叫卖声,浸润着游人的感官。街角的钟楼白墙红顶,既是指引方向的地标,亦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感怀:古今交汇处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开元寺,晨钟与鸟鸣相和。立于大雄宝殿前,仰望斗拱间的“飞天乐伎”,木雕翩跹如生,仿佛千年前的梵音仍萦绕梁间。登上寺内游客服务中心的天台,东西双塔近在咫尺,塔尖刺破云霄,落日余晖中,塔影与飞燕共舞,令人顿生“天地一沙鸥”之叹。 </p> <p class="ql-block">转入西街,烟火气扑面而来。巷弄间的小西埕,白岩松的“一生至少要去一次”标语下,许愿牌随风轻响,年轻人的祈愿与古厝的沧桑悄然对话。傍晚,钟楼旁的观景台上,街头艺人弹唱《后来》,游客举着手机闪光灯应和,歌声与笑声在骑楼间流淌。这一刻,古城的庄重与市井的鲜活浑然一体,音乐成了连接时空的桥梁。 </p> <p class="ql-block">夜宿西街民宿,推窗可见双塔轮廓隐于夜色,远处传来隐约南音。泉州之美,恰在这“半城仙”的肃穆与“半城烟火”的喧闹中达成平衡。开元寺的禅意让人沉淀,西街的烟火予人温暖,而两者交融处,正是这座城的魂——历史从未远去,它活在每一块砖雕、每一碗面线糊、每一曲街头合唱中。 </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泉州之行,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史书。开元寺的钟声与西街的市声,共同谱写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当代注脚。离城时,回望双塔,忽觉这“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意境,不仅是风景,更是生活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 《七律·泉州开元寺与西街》</p><p class="ql-block">刺桐千载梵音传,半入伽蓝半市廛。</p><p class="ql-block">石塔凌霄窥日月,飞甍隐市袅炊烟。</p><p class="ql-block">禅心已共春枝满,法相空随乐伎旋。</p><p class="ql-block">钟落西街人未散,半城灯火半城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