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孙寿山</span></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战场上打胜仗,需要知敌;职场上谋胜势,需要知人。然而,现实中却经常会出现低看人、高看人、误解人的问题,即便是那些阅人无数的高手、驰骋业界的大咖,也总是有“走眼”的时候。这是因为,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一层“膈膜”,厚者或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薄者或是一层不捅便不会破的“窗户纸”。</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六尺效应”,指的是一种生动的人际交往现象:当人们用自己的人生尺度去评判他人时,往往无法客观看待他人的行为和动机。一个内心不安全的人,看到别人时会感到怀疑;一个不懂付出的人,总觉得别人对他不够好。有句谚语说得好: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任何人都没有屡试不爽的、百灵百验的“火眼金睛”,一个人在看人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产生误差。这就要求人们看人不能过度自信、一锤定音,而是要有偏差意识、误差思维,善于自我质疑甚至自我否定。也就是说,在对一个人的看法得出最终结论前,要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初步结论有所质疑,强制自己回过头来作一番重新审视:看一看有没有大的偏差,找一找具体的误差何在。</p><p class="ql-block">这种“审视”,包括“自审”与“他审”两个方面。所谓“自审”,就是自我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透视”和“扫描”,主动找出偏差与误差。所谓“他审”,就是以他人的意见为镜子、为尺度,反思和校正自己的初步结论。</p><p class="ql-block">古今实践表明,一个人有了“误差思维”,在看人上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