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钟俊林</p><p class="ql-block">2025年03月27日 </p><p class="ql-block"> 清明马上快要到了,在林州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这三大节日,家家都要上坟烧冥币、摆祭品祭奠先人。</p> <p class="ql-block"> 在坟前品字形放置的三块石头,是什么意思呢?俗称“脚蹬石”,然而它的真正意义和故事,大多人未必知道,更鲜有人能道出个中奥秘。</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那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俞伯牙(湖北荆州人)是一位超凡脱俗的琴艺大师,他弹奏出的琴音犹如天籁,优美绝伦、动人心弦。然而,这美妙的音律却孤芳自赏,一直未能觅得真正能领悟其深邃内涵之人。直至某一天,他于江边轻抚琴弦,那婉转悠扬的琴音,在江风的吹拂下飘散开来。这时,一位名叫钟子期的樵夫偶然经过,竟能精准地洞悉琴音中所蕴含的高山巍峨之壮阔、流水潺潺之灵动。俞伯牙欣喜若狂,仿佛在黑暗中寻到了璀璨的明灯,与钟子期瞬间结为知音挚友。此后,他们时常相聚,在那清风明月之下,一同饮酒放歌,抚琴论道,沉醉于音乐所带来的无尽欢乐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无常与变幻。钟子期不幸罹患重病,突然撒手人寰。当时俞伯牙正在江边抚琴弄曲,忽然断了一根琴弦,随即换了一根琴弦,仍一弹就断,正在纳闷疑惑之时,得知钟子期仙逝噩耗,犹如遭受晴天霹雳,内心的悲痛如汹涌的波涛般难以遏制。在钟子期的墓前,俞伯牙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他怀着无尽的眷恋与不舍,将那把视若珍宝的七弦琴,轻轻放置在由石头精心打造的供桌上。这供桌,自此以后,便被人们赋予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琴石”。俞伯牙指尖轻触琴弦,弹奏出那首曾与钟子期共同欣赏、饱含深情的曲子。可如今,知音已逝,这美妙绝伦的琴音再无人能懂,俞伯牙悲愤交加,怒而摔琴,那破碎的琴音仿佛是他内心深处痛楚与绝望的呐喊。琴石这个高雅的名字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朝代的更迭,匆匆迈进了汉代(汉桓帝)。当时,外戚梁冀权倾朝野,肆意专横。杜乔(时任太尉),这位来自林虑(今林州)正义之士,还有来自陕西汉中的李固,他们挺身而出,坚决与梁冀的恶行抗争。杜乔屡次奋笔疾书,言辞激烈地指责梁冀的专横跋扈,梁冀因此对他恨之入骨。而李固在朝议中亦是毫不退缩,坚决反对梁冀的种种劣迹。 </p> <p class="ql-block"> 梁冀为了铲除这两位眼中钉、肉中刺,梁冀心怀叵测,捏造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杜乔、李固谋反。昏庸无能的汉桓帝,被梁冀的谗言所蒙蔽,将杜乔、李固打入大牢。在那阴暗潮湿的狱中,他们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但始终坚守正义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杜乔、李固惨遭迫害,含冤而死。</p><p class="ql-block"> 杜、李被害后,他们的遗体被无情地抛尸荒野。朝中大臣们皆因惧怕受到牵连,纷纷避之不及,无人敢为他们收尸入殓。然而,杜乔、李固的学生张贤和王勇,怀着对师长的深厚敬意和无畏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冒着被牵连的巨大风险,四处奔波。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恳切,最终与时任林虑长(有记载第一任林县县长)的钟皓取得联系。他们声泪俱下向钟皓写信倾诉着师长的冤屈,信使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林虑,恳请钟皓帮助他们将杜乔、李固的遗体运回林虑安葬。</p><p class="ql-block"> 钟皓听闻此事,毫不犹豫地欣然应允。他与杜乔、李固也曾有过些许交集,深知他们的正直与忠诚,同时也对这两位学生的勇敢和执着钦佩不已。那是一个令人紧张而又满怀希望的时刻,他们在暗中精心策划着一切。</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勇敢的学生,怀着无比的悲痛与坚定的信念,将杜乔和李的遗体日夜兼程护送至林虑。</p> <p class="ql-block"> 林虑长钟皓,字季明,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他是东汉时期的名士、清议领袖,学识渊博,谨慎笃志,曾隐居于密山教授学生诗词格律。</p><p class="ql-block"> 这位心怀正义与敬仰的君子,在听闻杜、李遗体运回后,毫不犹豫地分别前往,为李固和杜乔举行葬礼和祭奠。那是一个阴霾密布的日子,寒风凛冽,呼啸着吹过,使得钟皓的衣衫在风中烈烈作响。他迈着沉重却又坚定无比的步伐,手中紧握着一束洁白如雪的菊花。那花朵在寒风中微微颤抖,仿佛也在为逝者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 来到墓前,钟皓凝望着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眼中泪光闪烁,犹如繁星点点。他先是毕恭毕敬地摆上精心准备的供品,点燃袅袅升起的香烛,那飘渺的香烟仿佛要将他无尽的哀思传递至浩渺的天际。随后,他双手捧着那把珍贵无比的琴,小心翼翼地将其放置在墓前由石头打造的供桌上。他轻轻闭上双眸,思绪如潮水般汹涌,回忆着杜乔、李固生前的正直与英勇事迹。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睛,指尖轻轻落下,悠扬的《高山流水》之曲再次在墓前悠悠回荡。那琴音时而激昂澎湃,仿佛在诉说着杜乔、李固对正义的坚定捍卫;时而婉转低回,又仿佛在表达着钟皓对他们离去的悲痛与不舍。琴音在这寂静的墓地上空久久飘荡,仿佛穿越了悠悠时空,与李固、杜乔的英灵相互交融。</p><p class="ql-block"> 钟皓在林虑任职期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他积极推行教化,鼓励百姓辛勤耕耘,播种希望。他时常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之声,为贫困的家庭送去温暖与帮助,犹如冬日里的一缕暖阳。遇到纠纷时,他总是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进行裁决,使得林虑境内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宛如世外桃源般美好。</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发展方面,钟皓不辞辛劳地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极大地改善了灌溉条件,让广阔的农田得以迎来丰收的喜悦。他还不辞辛苦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毫无保留地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当地的农业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富足。</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领域,钟皓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开办了学堂,亲自督促教学,为林虑培育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子,犹如辛勤的园丁,培育出了满园芬芳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如后汉书中“钟皓颂”所赞誉的那般:“林虑懿德,非礼不处。悦此《诗》、《书》,弦琴乐古。五就州招,九应台辅。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钟皓的高尚德行备受人们称颂,他坚守礼仪规范,钟情于诗书经典,以琴乐陶冶自身情操。他多次受到州郡的征召,也多次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他始终保持谦逊从容的姿态,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p><p class="ql-block"> 近代名人施士洁也在《許允伯六豒開九雙壽》中盛赞许侯:“侯以鍾皓、林慮之長,為尹鐸、晉陽之障。蒞政伊始,視民如傷(看待百姓如看待自己的伤口一样),朱元晦倉八常平,劉善明田能贖命。”</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钟皓拂琴祭拜,在林虑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墓前的供桌便拥有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深情的称呼——“琴石”。这一称呼随着岁月的缓缓流淌,口口相传,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是,善良朴实的百姓们纷纷效仿,在自家逝去亲人的墓前设置供桌。只是,这些供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做越小。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沧桑变迁,又或许是出于对空间布局的合理考量,这供桌放置在逝去之人墓前的脚下。随着时光推移,“供桌”的称呼先是演变为“琴石”,最终俗语化、形象化,变成了“脚蹬石” 。</p> <p class="ql-block"> 然而,无论称“供桌”、“琴石”、“脚蹬石”其中所蕴含的那份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与崇高的敬意,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不过还是称“琴石”这高雅名子更有古典韵味,且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钟俊林,男,70岁,林州市合涧村人,安阳市无线电一厂高级技师,安阳市电子学会理事,安阳第五电子职业技术中学特聘教师,2013年被安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高技能人材称号。</p><p class="ql-block">古诗词爱好者,笔名: 殷都痴(人)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