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芮城广仁王庙

泰可

广仁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3千米的中龙泉村北端高阜之上,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因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故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1965年,广仁王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在永乐宫西北方不远处有一个龙泉村,村北高地下早年间有龙泉涌出灌溉了一方良田,所以村人于其上建龙王庙祭祀。庙内供奉五帝龙王,因而俗称五龙庙。相传女娲曾册封五龙,以青龙神居于首,统御诸龙,称广仁王,所以五龙庙也称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的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1 年)遗构,早于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26 年。唐大和六年(832 年),芮城县令郑泽撰写《龙泉记》碑,记载广仁王庙命名由来、乡人祈祷作用及扩建修葺始末,证实庙宇始建于元和元年(806 年)之前,是唐代祭祀龙王习俗的早期实物例证。<br>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诏封天下五龙为王者,青龙神被封为广仁王,五龙庙正式更名为 “广仁王庙”,专祀青龙神。乾隆、嘉庆年间多次修整。乾隆十一年(1746 年)重修大殿,二十三年(1758 年)建戏台与大殿东院墙;嘉庆十一年(1806 年)再修戏台,留存部分清代建筑格局。20 世纪 30 年代,庙险遭日军拆毁,幸被当地警备队队长阻止。1949 年前,庙中神像破坏,大殿与戏台分隔。1958 年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此庙,修缮时因条件限制,锯短正殿前檐椽、改变墙体形式,致部分唐代风格丧失,此后大殿残损漏雨,构件糟朽。至 1983 年,正殿长期作为村小教室。2001 年,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国家文物局投资约 250 万元启动 “落架大修” 工程,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恢复唐代风貌。2015 年 1 月正式开放,2016 年完成环境整治,增加配套设施,布置庭院式展览空间,成为宣传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2025年3月24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芮城广仁王庙。 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庙内有戏台、厢房、正殿等,四周围墙,四合院形制布局。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硬山式屋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平面呈长方形。殿身当心间辟双扇板门,两次间皆辟直棂窗。柱头有复盆式卷杀,柱头用阑额相连接。柱头上施两跳五铺作双抄斗拱,皆偷心造。位于拱眼壁部位的泥道拱上施正心枋,枋上置泥道慢拱。斗拱的设置不仅形制简单,而且只设柱头斗拱不设补间铺作。是早期木构建筑具备的典型特征。 殿内梁架结构,月梁形制的四椽伏上施驼峰,驼峰上置平梁,平梁两侧施叉手,叉手相交承大斗,斗上承脊檩,斗下有后加的小侏儒柱。 广仁王庙正殿为河东一带唐代木结构建筑孤例。全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仅四座,广仁王庙庙正殿即为其一。广仁王庙内的唐碑对研究古代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以及五龙庙的建造年代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仁王庙殿身前檐墙嵌有四通碑刻。板门东侧稍间嵌唐元和三年(808年)刻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碑文记述邑大夫于公引龙泉水兴修水利事,由裴勋书额,裴少微书文。倚门东侧嵌唐大和六年(832年)刻立的《龙泉记》方碣,碑文记述贤明官吏兴修龙泉水利事,由芮城县令郑泽撰文,姚全书丹。板门西侧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立的小方碣。西稍间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碑。广仁王庙殿内梁记板题有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的墨书落款。 广仁王庙的布局颇为精致,由正殿、戏台和厢房环绕而成,四周筑有围墙,东南角还巧妙地辟设了一小门。然而,岁月沧桑,由于土崖塌陷,东西厢房已不幸夷为平地,如今仅存的正殿与一座建于清代的戏楼,依然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们来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盛放的桃花与这里的古寺古建相映成趣,那粉白色的桃花和寺内的古建黄墙形成了视觉对比,简简单单便形成了“中式美学”的独特景致。 人面桃花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艳丽,花下美人,是花醉人还是人多情,美女们在这桃花盛开的地方,拍一张靓照,留下一抹笑容,享受着这久违的春意!<br><br> 轻抚斑驳墙体,历史的脉络在指尖流淌,让人深深折服于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对先人的匠心与文化传承肃然起敬。愿广仁王庙这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永沐岁月柔光,得悉心守护、代代传承。望后世皆能瞻其风采,感唐代建筑之韵、中华文化之博。愿它如永恒的传奇,续证时光变迁,留无穷精神瑰宝,佑一方水土,让古老智慧与文明之火,长燃不熄,照亮代代后人的心灵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