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青哥

<p class="ql-block"><b> 我的父亲</b></p><p class="ql-block"><b>回国</b> 我的父亲于1937年出生在菲律宾。在他5岁那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爷爷瞒着奶奶,不顾奶奶的强烈反对,执意把父亲送回国。彼时交通极为不便,他们在漫长的海路上颠簸许久,历经艰辛才能抵达晋江老家。奶奶找不到儿子,整日以泪洗面。爷爷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日本鬼子即将攻占菲律宾,为了让独苗能安全存活,延续家族香火;另一方面,这也是当时华人家族传统里对血脉生生不息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爷爷送父亲回国后返回菲律宾宿务,后来又有了三个女儿(即我的姑姑)。日本鬼子占领菲律宾期间,爷爷为躲避壮丁逃到山上,当时生活也非常艰苦,他努力劳作养活家人却不幸患上阑尾炎,因缺医少药,最终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国内的父亲,寄养在老家务农的叔公、伯公家,是他们养育父亲长大。年轻时的父亲体力出众,是生产队互助组的突击队员。</p><p class="ql-block"><b>军营生活</b> 1957年,年仅20岁的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听闻此事,太祖母大骂村干部,死活不让父亲当兵,他可是家里的重要的劳动力啊。可父亲还是踏上了军旅之路。1958年,父亲参加了“8·23炮战”。战斗中,他表现出色,英勇无畏,立下二等功两次(其中一次为战斗二等功),三等功三次,在部队期间他多次立功和获得嘉奖。后来在一次打坑道中,由于当时通风条件不好,父亲遇到瓦斯中毒,昏迷了三天三夜,才抢救过来。他的青春为保卫祖国贡献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泉州人,经亲戚介绍,与在部队当排长的父亲相识。1962年,母亲在闺蜜的陪同下,坐班车前往福州空军某基地与父亲结婚。他们的婚房只是空军基地的临时草房,贴上红对联,买些喜糖,战士们热热闹闹地闹个洞房,就算完成了婚礼。然而,当时台海局势紧张,蒋介石叫嚣着反攻大陆。就在父母结婚的第三天半夜,集合号突然紧急吹响,父亲匆忙背着行装随部队出发。当时他也不知要去往何处,只知道部队夜行军,徒步渡过闽江后才坐上汽车,最后抵达晋江安海。部队到达后马不停蹄,立即连续修筑工事,日夜埋伏其中,时刻严防国民党军登陆。临出发前,父亲向留守人员交代,如有便车,请把母亲送回泉州,隔几日,留守人员在大卡车的货物上铺上棉被,把会晕车的母亲送回了泉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亲一直在晋江金井海防加强连担任连长。小时候,我和母亲常去部队探亲。连队不远处是大海和沙滩,营房后面是一排排马尾松,小时候没午休的习惯,常躺在床上听着窗外被海风吹得一阵阵沙沙响的风声和夏天知了的唧唧声,这情景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他们是属于加强连,有几门藏在山洞的火炮和机枪排。在部队,每天清晨的起床号响起,战士们出操的场景格外壮观。部队有自己种菜、自己养猪,部队的食堂里飘出的饭香至今让我难忘,只是那菜对我们来说太辣了。每次去部队,厨房的叔叔都会在放辣椒前先帮我们打好饭菜。我还记得曾和父亲半夜去巡岗。有一天父亲接到发现空飘气球的报告后,接过岗哨的步枪,架到墙角射击高空气球,随着几声枪响,气球落地。他和指导员叔叔一起查看从高空飘来的箱子里装着的东西。在部队我们还带着小马扎去团部看露天电影,这些画面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转业后军人的本质 </b>1971年,部队百万裁军,父亲转业到泉州电厂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依旧与军人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奉公。作为修造所的书记兼主任,他与工人同吃同劳动。有一次单位去石狮安装变压器,设备太重且人手不足,他主动参与,却不慎腰椎损伤断裂。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斗争,几个月后又重新站了起来。单位参加山美水库电力设备装机,他都一直下到工地,和工人们打拼在一起,一起住工棚。后来父亲调任供电公司任书记兼主任,闽南夏季台风多,常常有线路故障,风里雨里的电力抢修,处处总是有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b>有爱的家</b>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家庭的爱如涓涓细流,时刻温暖着我们。母亲工作的单位离家较远,每天只能步行上下班,又一直没学会骑自行车。父亲只要下班后有空,就会骑着那辆老旧却承载着无数温暖的自行车,去接母亲回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日傍晚,余晖洒在他们身上,父亲稳稳地骑着车,母亲坐在后座,双手轻轻环着父亲的腰,偶尔笑着和父亲说些工作中的趣事。冬日里,寒风凛冽,父亲会提前在车座上垫好柔软的坐垫,还会细心地给母亲准备好厚围巾。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邻居们瞧见这一幕,总是投来羡慕的目光,还常开玩笑说,整个家属区就属父亲最疼老婆。每次听到这话,父亲总会略带腼腆地笑一笑,母亲则满脸幸福。他们相濡以沫的画面,成为了家属区里一道温暖而动人的风景 ,也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间,成为我对家最温暖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b>离别五十年后的相逢</b> 1991年,那是个承载着无数期待与深情的年份。我的奶奶和三个姑姑,在晋江老家亲戚的陪同下,漂洋过海回到祖国观光寻根。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全家满心激动,早早便前往厦门机场迎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等待的时光无比漫长,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双手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50多年了,自从父亲5岁被爷爷送回国内,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与奶奶和姑姑们天各一方,音信难通,唯有在梦里才能短暂相聚。</p><p class="ql-block"> 终于,飞机缓缓降落。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紧盯着出口。远远地,我们看到奶奶和姑姑们的身影渐渐走出机场。就在目光交汇的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了。父亲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奶奶和姑姑们也同样泪流满面,双方所有人的泪水倾涌而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大家不顾一切地朝着彼此奔去,紧紧相拥。奶奶颤抖着双手,抚摸着父亲的脸庞,嘴里喃喃着父亲的名字,声音里满是思念与心酸。父亲泣不成声,50年的分离、50年的思念、50年的悲欢离合,都在这一刻化作了无尽的泪水和紧紧的拥抱。姑姑们围在一旁,也是哭作一团。这50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艰难困苦,此刻的相聚,是那么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周围的人都被这一幕深深打动,投来感动与祝福的目光。在这喧闹的机场里,我们一家人用泪水与拥抱,诉说着这漫长岁月里的牵挂与思念,将这份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亲情,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后来知道这次相聚,二姑回加拿大,把这次相聚写成文章,发表在加拿大报刊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重返菲律宾</b> 2001年,岁月的车轮已滚滚向前,而父母心中那份对菲律宾宿务的眷恋,却在时光的深处愈发浓烈。阔别六十载,他们再次踏上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到宿务,当地的亲朋好友便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他们,热情似火,如同盛大节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热闹的相聚中,大家围坐一堂,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父亲在这欢乐的氛围里,开启了一场寻找童年记忆的旅程。他走过大街小巷,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虽已有些许变化,但往昔的回忆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还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前往爷爷的墓地祭扫,在墓碑前,默默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与思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父亲常常眉飞色舞地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言语间满是喜悦与怀念,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  <b>退休后</b>  因为在部队时是工兵,打坑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加上当时各班组争先恐后赶进度,搞竞赛等,父亲在50多岁时患上了尘肺病,但他也坚强地挺了过来。后来,他又因一心扑在工作上,劳累过度引发脑梗,可他恢复后依旧坚持工作,直至退休。2010年,我带父亲去晋江金井后垵当时部队所在地,营房被拆了大部分变成宽阔的马路,当时的厨房,一排的洗碗池,上面用水泥雕成的五角星还在,旁边山上的观察哨也还在,只是杂草重生,父亲默默望着,久久不肯离去,仿佛昔日的绿色军营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父亲,每天坚持锻炼,对自己和子女都要求严格。尽管被病魔缠身,他始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然而,疫情爆发后,他没能敌过病魔,离我们而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的一生,是为国家和家庭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许书青</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互助组,父亲(前排中间)</p> <p class="ql-block">父亲</p> <p class="ql-block">参加823炮战表彰大会</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p> <p class="ql-block">父亲(后排中)与战友</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p> <p class="ql-block">父亲(前排右5)与战友</p> <p class="ql-block">山美水库装机(后排左6)</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相见厦门机场</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相见厦门机场</p> <p class="ql-block">二姑把50年相聚发在加拿大报纸上</p> <p class="ql-block">重返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父母与姑姑们</p> <p class="ql-block">和姑姑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哨所</p> <p class="ql-block">残留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厨房前的洗碗池</p> <p class="ql-block">后垵寻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