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睡莲说</p><p class="ql-block">白昼开花夜间眠,遂以美人喻睡莲。</p><p class="ql-block">花随绿叶浮水面,状似荷花窄小瓣。</p><p class="ql-block">一朵花开尚随缘,满塘花期过百天。</p><p class="ql-block">生就不嫌塘水浅,哪与昼夜论长短。</p><p class="ql-block">静默优雅气不凡,摇曳凌波水中仙。</p><p class="ql-block">不胜荷花香盈岸,未有菡萏擎雨伞。</p><p class="ql-block">终怜夏花空其妍,哪堪寸草争地盘?</p><p class="ql-block">古来贤良比青莲,一世淡泊亦清欢。</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8日</p><p class="ql-block">小品中“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经典台词,曾经只被视为段子,如今却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乍看之下,每一步都似乎清晰明了,但大象与冰箱的匹配度,以及大象该由谁来解构,实在值得细加思索。还有那个著名的雨滴段子:当硕士、博士们用流体力学论证雨滴从高空落下的伤害时,一句朴素的“谁见过雨砸死人”便终结了所有讨论。这段子或许在告诉我们,有些问题,从思维的角度看,凭借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常识就能得到解决;而从操作的角度,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也能轻松应对。</p><p class="ql-block">最近,不知是春困还是岁月不饶人,我感觉特别疲惫,早起的习惯也被打破。以前我会利用这段时间思考急需办理的事务以及该提上议事日程的事项。然而,自从工作岗位变动后,很多事情就不该再像以前那样去想了。改变不了的,就顺其自然吧,毕竟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正如我女儿所说,穷人不应有过强的道德感,要学会钝化自己的敏感。</p><p class="ql-block">本来这个小插曲想放到其他主题章节去写,但与上述段子却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在某成330千伏供电工程中,出现了两个可行性研究评审和核准文件,这在后续系统的各种巡视、巡查和审计中多次被提及,还被作为巡查、审计成果提出。虽然成功地将户某牵330千伏线路段甩掉,但接手的同事却无法解释原因(项目独立后他也有了展现能力的机会,绝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p><p class="ql-block">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13年底,当时某南750千伏工程因外部协调问题陷入僵局,某省送变电为此抵押办公大楼贷款以预付青赔费用,而这个地区正是牵引供电的主要经过区域。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属地协调管理办法出台了,十多年过去,除个别地方有微调,整体依然沿用。这个办法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就不多评说了。</p><p class="ql-block">在前期可研收口会议上,我以基建管理身份参加。国某院的一个年轻人质疑设计为何没有按两个单回线路设计,然而线路走径是由政府规划主导的,不批的理由有很多。当时我想上去解释,但看到那年轻人颐指气使的样子,便懒得开口。如果这段线路在某成工程内,估计也会像某南750千伏工程一样陷入无休止的协调之中,于是我内心的想法就是将其甩出去。后来可研评审文件发布,果然没有这段线路,让我暗自高兴了几天。</p><p class="ql-block">但作为基建管理人员,不能对这种问题的后果视而不见。我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高铁供电的半径在30公里左右,如果这个牵引段不同步建设,后果显而易见。于是,我通过建设部反馈给发策部,最终到了可研评审单位。一个可定性的管理失误需要弥补,很快,某盛330千伏变不具备出线条件便成了某南750千伏出线的可研,这就导致了一个项目出现两个可研和核准的奇怪结局。</p><p class="ql-block">2019年初,我接手某热电项目时,物资ERP录入与采购都已完成,不清楚为何又让我接管。进场后,最大的问题不是跨越渭河或高铁,而是线路走径已在城投公司征地和规划范围内。线路对土地的切割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一个园区内,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由于新旧线路的开π点造成此处成为必经之路,难度进一步加大。</p><p class="ql-block">正好热电厂某主任因倒供电时间多次在省公司各部门斡旋,上面部门对现场情况不了解,就推到我们公司。一番了解后,很快有了思路。国家“十一五”期间环保和能源结构转型放缓了火电项目审批,但热电对地方税收、财政及民生保障的作用,使得地方热电以各种名目立项。考虑到政府与热电企业关系密切,我给公司相关部门领导建议,对外要声称此项目因电网结构问题必须一次性完成,不能因倒供电原因先行供电。这样,成功将热电厂纳入属地协调阵容,让项目不留尾巴一次性完成,实现了双赢。后来,厂方为感谢就按某部领导建议,有了现场的慰问和后来送锦旗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在基建领域,有很多兼具管理和业务水平的人。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既能巧妙解构“大象”般的困局,又能敏锐洞察“蚂蚁”般细微的风险。每次看到管理者对项目过程细节描述和对困难的合理拆解指导,就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我也曾遇到这样一位领导,他虽是继电保护专业出身,却能在线路的外部协调和内部事务推进上,展现出如庖丁解牛般娴熟的管理技巧。在2018年到2020年那段时间,在他推动下切实解决了不少项目困境,很多项目都顺利竣工,也就有了后来几年项目存量急剧减少监理人才流失,或者前两年投资徒增监理人员严重缺失的局面,在此不详述。</p><p class="ql-block"> 还有当年在某成供电工程中公司副总工马总,基于对电网结构的熟悉在土建施工远远满足不了总体进度情况下,打破常规建设次序提前改造喜河~洋某线路,为后续的供电工程如期投运开创的破局之笔都是值得记忆的。 </p><p class="ql-block">管理者不可将“大象”托付给无解构能力的人;执行者不可将“蚂蚁”夸张成“大象”;我们需要培养识别本质与解构难题的双重能力。就像雨滴论断,管理问题不可制造无谓焦虑,更不可靠想象预设结局,客观分析需要专业、阅历沉淀。表面的“大象”未必真难,看似的“蚂蚁”未必易解。唯有深入肌理的专业积淀与持续精进的学习能力,方能在迷局中辨明真相。 </p><p class="ql-block">人生自有记忆,在互联网时代更得以延续。那些曾经一起举起电网建设大旗的兄弟们,十几个人的部门谁也没掉链子,你们的故事我讲不全,但是你们创造的辉煌都会留在我的回忆中,同时也祝愿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公平的评价和记忆。 </p><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公司召开了一个清明期间重点工作部署的会议,开完会就定了去工地有座位的那趟火车,晚上中心又紧急召开了视频会,具体原因就不详述了。现在管特高压的安全了,跑的项目不算很多了,但是感觉工作越来越难开展了,真实的现场什么情况只能闷在心中,只能自己尽点绵薄之力。刚调到特高压管理中心的时候信心百倍的跑完三个项目八个标段,把整个管理存在的问题也给相关领导做了书面汇报,后来又通过一些项目整理了一套资料,较为系统进行了总结,有时结合现场检查问题,抽空给施工和监理进行培训,但是很多人以为是简单的资料管理培训,效果是寥寥的几个项目经理和总监认真听过,真正思考过项目管理的人才能领悟,不懂的永远不明白,(有点自吹自擂了),有的人听完评价说是一种积木化的管理思路,准确的说是层级化管理,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只有每个人正确履职工作才会顺畅,记得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总经理到部门调研我就围绕一个字“顺”说了一堆话,管理上的不畅不是一个人的感觉,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目前基建日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今天,粗俗的说单靠三脚猫功夫是支撑不起来的。记得自己有一次培训实在忍不住爆了粗口,你们是我们的合同方,我没有义务给你们培训,你们问题不整改是会影响我们项目形象。</p><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回忆录只是简单的写点东西,可在写的过程愈发难以落笔,毕竟这个体制造成焦率的不是我一个,真切希望某些出台的制度能切中命脉。工作不能靠想象,没有想象的工作永远走不出窠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2025年4月4日凌晨于某工地完稿(放下笔思绪万千,拿起笔一言难尽,只希望有一种文化来感召人,那些带有某种立场和闭门造车的制度只会催生长袖善舞的人和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