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版图上,湖南人以“辣不怕”闻名天下(有说“湖南人不怕辣,江西人怕不辣,贵州人(四川人)辣不怕)。</p><p class="ql-block">一锅剁椒蒸鱼头、一盘辣椒炒肉,亦或几碟辣味小食,红艳艳的色泽裹挟着汹涌的辣意,成为湖南人刻入骨髓的味觉密码。我小时候甚至能把新鲜辣椒放火灰里烧一下,然后撒点盐直接吃。在儿时记忆里,甚至吃过红辣椒炒青辣椒这种菜。这对于“非辣椒区域”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虽然离开湖南几十年,但吃辣椒的习惯从未改变。湖南人这种无辣不欢以及对辣的极致追求,绝非偶然。从地理气候到历史沉浮,从经济困境到文化性格,多重因素交织,共同铸就了湖南人“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和传奇。今天就说道说道湖南人吃辣椒的事儿。</p><p class="ql-block"><b>一、辣椒是海外舶来品。</b></p><p class="ql-block">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而是在大航海时代,从原产地墨西哥、亚马孙等地区向世界传播。关于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现在已没有异议,是在明朝末年由海外传入的。辣椒传入中国后,最初是以观赏植物的形式存在,其食用价值并未被发现。辣椒在南方各省传播了一个世纪之后,食用辣椒才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辣椒的传入途径主要是通过海洋贸易,特别是通过与南洋的朝贡及走私贸易形式传入东南沿海,并沿着长江及其支流逆流而上,逐渐传入南方各省。辣椒的传播路径也很有趣。一年生辣椒于16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的传入点是浙江(浙江人居然一直吃不了辣)。以此为起点,辣椒向北、西、南三个方向传播。向北方向,经江苏传到山东,虽然江苏没有接受辣椒,但山东很快接受并把辣椒当作花椒的替代品,名称由番椒变成了秦椒;再以山东为中心,继续向河北、辽宁传播,东北的辣椒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传播的;向西传到了天津、山西、河南、北京、甘肃、内蒙古,形成华北传播路线(西北人主要做成“油泼辣子”作为面食调料);向西方向,从浙江沿长江西上,安徽、江西、湖北没有接受,但湖南很快接受了辣椒,并以湖南为中心,向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陕西等地传播,形成影响最大的长江传播路线;向南传播的速度非常缓慢,传到江西、福建的时间都较晚。从这一传播路径来看,湖南最先接受辣椒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二、湖南的特殊地理气候,潮湿环境催生的“祛湿良药”。</b></p><p class="ql-block">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洞庭湖,形成独特的“马蹄形”盆地。夏季湿热闷蒸(长沙夏天有中国三大“火炉”之称,其他二个是南京和重庆),冬季阴冷刺骨(冬天的湖南人是全国最痛苦的,那种湿冷、阴冷着实让人寒意透身),气象数据分析:湖南年均相对湿度82.3%(中国气象局2020),辣椒素促进排汗量增加30%(《中医药理研究》2018)。</p><p class="ql-block">这种“瘴疠之地”的环境,让湿气与寒气成为威胁健康的隐患。 在古代,长江以南,基本属于“瘴气”之地。其实就是湿气太重,细菌多,蚊虫多。</p><p class="ql-block">辣椒的“药性”救赎。</p><p class="ql-block">明代辣椒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医视为“辛温发散”之物。《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辣椒能“温中散寒,除湿发汗”。湖南人发现,一碗辣椒汤下肚,毛孔舒张,汗液蒸腾,体内湿气随之排出。老家的人,甚至在感冒后有喝辣椒汤驱寒的习惯。辣椒的辛辣与湖南的湿气形成天然的“对冲”,成为与环境博弈的生存智慧的选择,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 class="ql-block">对比佐证:同为嗜辣地区的四川,因盆地雾气重,依赖花椒祛湿;江西则用姜蒜驱寒。而湖南更偏重辣椒的“发散”功能,形成“干辣鲜香”的味觉特色。</p><p class="ql-block"><b>三、辣椒在湖南的历史沉浮。</b></p><p class="ql-block">1.辣椒的“逆袭”与平民生存。</p><p class="ql-block">辣椒在湖南的普及,可以说是一部底层民众对抗饥馑的奋斗史。 </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湖南远离沿海盐场,官盐垄断导致盐价高昂。普通百姓“斗米斤盐”,甚至出现“淡食数月”的困境。传说贺龙元帅早期就是从湖北做贩运食盐营生。辣椒的廉价与易种植,使其成为盐的替代品。一勺辣椒酱既能刺激食欲,又能掩盖食材粗劣,成为贫苦人家的“救命调料”。 </p><p class="ql-block">2.移民潮的味觉融合: </p><p class="ql-block">明初“江西填湖广”和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湖南。辣椒与本地姜、蒜、豆豉的结合,催生出剁椒、腊味等独特风味,构建起湘菜的味觉基石。 要说吃腊味,那还是我家乡石门的腊味最美味,应该在湖南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b>四、辣椒背后的“穷则思变”</b></p><p class="ql-block">1.土地贫瘠与作物选择 </p><p class="ql-block">湖南的地形山区多。山区耕地稀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迫使农民选择耐旱高产的作物。辣椒适应性强,房前屋后皆可种植,且产量稳定。清代《长沙县志》记载:“贫家四季啖椒,以佐蔬饭”。 </p><p class="ql-block">2.辣椒的“经济链”</p><p class="ql-block">从腌制辣椒、制作豆豉辣椒到开发剁椒酱,辣椒衍生出完整的产业链。清末湘潭商人将辣椒制品沿湘江贩运至长江流域,甚至远销东南亚,辣椒从生存必需品跃升为经济作物。</p><p class="ql-block"><b>五、辣椒带给湖南人的文化性格。</b></p><p class="ql-block"><b>“霸蛮精神”的味觉投射</b>。</p><p class="ql-block">湖南人骨子里的“霸蛮”气质,与辣椒的炽烈形成精神共鸣。 </p><p class="ql-block">1.辣椒与血性: </p><p class="ql-block">近代湘军崛起时,曾国藩在军中推广辣椒,认为其能“驱寒提神,壮胆砺志”。辣椒的刺激感与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的性格相互强化,塑造出“辣味即血性”的文化认同。毛主席曾说过:不吃辣椒怎么干革命?</p><p class="ql-block">2.民俗中的辣椒符号: </p><p class="ql-block">在湘中地区,新娘嫁妆中必放辣椒,寓意“红火多子”;春节家家悬挂辣椒串,象征“驱邪纳福”。辣椒已超越食物范畴,成为地域文化的图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现代辣椒文化的升华,从生存需求到文化自信</b></p><p class="ql-block">今日湖南人吃辣,早已脱离“祛湿代盐”的原始需求,演变为一种文化身份的彰显。 </p><p class="ql-block">2.湘菜全球化</p><p class="ql-block">辣椒成为湘菜征服世界的利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长沙,到海外中餐馆的“辣椒炒肉”,湖南人用辣味定义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纽约伦敦,都可见到湘菜的身影。 湘菜海外门店超1.2万家(世界中餐业联合会2023)。"辣条外交"现象:平江辣条年出口额破15亿元。</p><p class="ql-block">3. 科技赋能辣椒🌶</p><p class="ql-block">湖南农业科学院培育出“樟树港辣椒”“衡阳黄贡椒”等地理标志品种,将辣度、香气精确量化,辣椒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书写着“小辣椒大经济”的现代传奇。话说回来,樟树港辣椒炒作的的确太贵,江湖号称三百元一斤,吃的舒服但也心疼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湖南人对辣椒的执着,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一口辣味,尝尽洞庭湖的潮湿、历史长河的艰辛、湖湘儿女的刚烈。正如沈从文笔下“辣子性格”的湘西人,辣椒早已化作湖南人面对世界的态度:炽热、坚韧、敢为人先。这种“火辣基因”,将继续在三湘大地燃烧,照亮一方水土的精神图腾。“吃的苦,霸得蛮,耐的烦”的湖南人精神里面,自然蕴含着辣椒的气质。</i></b></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不吃辣椒,怎么干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蓝勇《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p><p class="ql-block">2. 曹雨《中国食辣史》</p><p class="ql-block">3.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农业史》</p><p class="ql-block">4. 张亮《辣椒素受体TRPV1的痛觉调控机制研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