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迎着清晨海上微风,搭乘跨海轮客登上鼓浪屿,穿过榕树垂髫的深巷,三明路1-4号的白色建筑已隐约可见。这座由南洋华侨别墅改建的管风琴艺术中心,在三月的细雨中宛若停泊的帆船。推开铜质雕花门环的刹那,海涛声渐远,迎面而来的是一曲凝固的百年乐章。</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上有一座亚洲最大的百年巨型古管风琴,但大多数游客和本地人都没能去欣赏过这座艺术宫殿。其实,这座管风琴艺术中心平时都免费对游客开放,只需通过小程序搜索“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进行预约即可。每周五的下午,这里还有长达45分钟的演出,演出内容包括巴赫、星际穿越、教堂音乐等,让人感受到这座音乐圣殿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波士顿-灵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是一座由中国大陆首个集古董管风琴收藏研究、演奏展示、教育传播、古琴修复为一体的国际管风琴艺术交流平台。这架管风琴由著名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无偿捐赠,由1890年Hutchings制造的英国风格“圣坛管风琴”和1917年加拿大魁北克卡萨翁管风琴制造公司的法国风格“画廊管风琴”组合改造而成,拥有7341根音管、132个音栓。</p> <p class="ql-block">从2013年起,经国内外40余位专业风琴修复师历经近4年时间的修复,让这架沉睡多年的乐器之王再现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这架诞生于1907年的管风琴,曾在新奥尔良的教堂里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又在香港的仓库里静默数十年。当手指轻触复原后的柚木琴键,7000余根音管共鸣的声浪如海潮般漫过穹顶,西洋的复调与闽南的南音竟在共鸣箱里奇妙交融。修复师们用现代三维扫描技术还原缺失的零件,却保留了岁月在枫木音栓上留下的虫眼,那些细密的孔洞仿佛时光的指纹。</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的修复工坊,显微镜下的琴槌残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金漆。来自德国、意大利的专家与厦门本地的匠人围坐在工作台前,用闽南漆艺填补巴洛克雕花的裂隙。胡友义夫妇捐赠时附带的泛黄图纸上,既有拉丁文的音管参数,也有手写的闽南语注音。</p> <p class="ql-block">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想起鼓浪屿建筑群中那些混搭的廊柱——科林斯式石柱托着闽南红砖山墙,恰似管风琴铜管里流淌的《茉莉花》变奏曲。</p> <p class="ql-block">午后骤雨敲打彩玻穹顶时,来自新加坡的管风琴师正在演奏。当《阳关三叠》的旋律从巨型音栓中涌出,我忽然明白这座艺术中心为何选址华侨故里。那些漂泊海外的游子,不正是文明交融的活琴键吗?他们带着故土的文化基因,在异域奏响新的乐章,又在暮年将毕生珍藏化作连接世界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卡萨翁700号经四载修复重获新生,恰似鼓浪屿申遗成功后的文化自觉——不是将遗产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让古琴继续呼吸,让传统与现代共振。</p> <p class="ql-block">离岛时回望管风琴艺术中心的尖顶,夕阳正为石墙镀上金边。忽然想起白居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此刻却觉得这百年琴音从未真正沉寂。</p> <p class="ql-block">当海风掠过音管,那些跨越三大洋的故事仍在继续生长,如同鹭江潮水,夜夜拍打着中西文明交汇的堤岸。这座小岛珍藏的不仅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更是一曲永不谢幕的文明交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