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芮城圣寿寺

泰可

圣寿寺位于芮城县城中心,始建于东汉十年(公元67年),因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寺内现存北宋年间的八角十三级仿木构阁式砖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的“塔寺晨钟”被列为“芮城八景”之一。巷口寿圣寺砖塔,也称寿圣寺舍利塔、塔寺,占地面积约43.5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2013年3月5日,巷口寿圣寺砖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资料显示:寿圣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圣寿寺为阿育王所建造,首名阿育王寺。北宋宋神宗即位后,为表达对父亲的孝道,将英宗诞辰定为寿圣节,敕赐全国多处寺院为“寿圣寺”,此寺便是其中之一。宋时,皇帝命国师、高僧惠润禅师住持重建塔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历经三十余年砖塔建成,宋神宗喜塔寺重光,亲笔书写了寺额,赐名“寿圣寺”。寺院历经元、明、清代,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寺院被日军毁坏,只剩下一座宋代古塔,孤独地矗立在巷口村。也是因为塔所处的独特位置,所以这座塔被称为“巷口寿圣寺砖塔”。 2023年3月24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芮城,前来拜访圣寿寺。 走进芮城圣寿寺的一进院落,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宁静的氛围,跃入眼帘的是高出正殿建筑、高崇如云的砖塔,以及两侧的钟鼓楼。 圣寿寺里的钟鼓楼,古朴典雅,雕刻精美的图案,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其每一个砖石都充满了故事,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历史,与人们分享着岁月的秘密,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圣寿寺正殿里供奉的中间主尊是 释迦牟尼佛,其左右两侧站立的分别是 迦叶尊者(左)与 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核心人物,被视为佛教教义的创立者与觉悟者;迦叶尊者以 “头陀第一” 著称,是苦行修行的典范;阿难尊者则以 “多闻第一” 闻名,曾长期随侍释迦牟尼佛,记忆并传承了大量佛法教义。这种组合是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供奉形式,体现了对佛陀及其重要弟子的敬仰与纪念,展现了佛教传承的脉络。 走进二进院落,就可以看到被称为“巷口寿圣寺砖塔”了,该塔为八角十三层砖塔,坐北朝南,残高约47米,风格介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一至三层檐下有砖雕仿木构斗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式塔心宋塔之间的形式,塔顶铁覆钵更是全国仅有。该砖塔的造型与结构具有北宋时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巷口寿圣寺砖塔是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坐北朝南,残高约47米,一至三层檐下有砖雕仿木构斗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塔刹刹柱折断,残存覆钵。巷口寿圣寺砖塔的造型与结构具有北宋时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芮城圣寿寺砖塔因年代久远及自然侵蚀,曾出现倾斜、砖体风化等状况。2010 年后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局部加固修复,目前整体结构基本稳定。作为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它在历史长河中难免受到环境与时间的影响,而修复工作有效改善了其倾斜等问题,使其在当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固的状态,继续承载历史文化价值。 据传,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传人中国19枚,被分别埋藏于东西南北中19座阿育王宝塔内,以示佛光普照大地。寿圣寺塔是全国现存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中年代最久、层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塔内还保存有宋代壁画,弥足珍贵。近千年来,寿圣寺塔经受住13次大地震。民国初年,塔内木梯被土匪焚毁。寿圣寺后来毁于日军侵华战争,仅有宝塔得以幸存。这座宝塔不仅守护着一方安宁,还祝福人们生活富足、吉祥安康。希望在未来的一千年里,它依然能够守护山河无恙,为人们带来无尽的福祉。我们前来拜访时,正好遇上了当地的居民,其汽车后备箱里拉来一筐子乌龟,据他讲,他要拉上这个乌龟框子绕塔转3圈,以求平安和夙愿。 站在圣寿寺塔下,可以看到这座历经近千年沧桑的古塔在蓝天下显得古朴明朗。在它的历史上承受了十三次地震,塔身曾出现裂缝,但一次地震后,裂缝神奇合拢。 塔下有门,可以进入,但我们来时没有开放。据说,在塔内壁下部,残存佛教壁画,宋代风格明显,大约20平方米。包括菩萨和供养人等。 转塔,是真的修行,不懂的人觉得无趣,懂的人却深感其妙,每一步都仿佛踏入心灵深处, 每一缕风, 都缠绕着佛语, 轻抚过心田, 句句入心绕塔三圈,‌绕你三圈,愿吉祥如意伴你我左右,福禄寿全,事事顺心。 <p class="ql-block">  坐在芮城圣寿寺砖塔下,仿佛时光仿佛悄然折叠,我们得以与千年历史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  我仰望着圣寿寺砖塔,仿若看见往昔岁月里的晨钟暮鼓,听见朝代更迭中的浅吟低唱,心中满溢敬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那是岁月沉淀的厚重,是文明传承的璀璨。</p> <p class="ql-block">  愿这圣寿寺砖塔永固如磐,在时光里始终亭亭玉立,将千年风华继续向世间娓娓道来。愿每一位慕名而来的访客,都能在它的身影下暂忘喧嚣,寻得内心的安宁与力量,让心灵在历史的滋养中得以沉淀与升华。更愿这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瑰宝,如不灭的明灯,代代相传,照亮中华文化前行的漫漫长路,庇佑一方水土安宁,护佑人间喜乐长安,让古老的智慧与精神永远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