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虞山一一千年香火里的孝道传承

江南行者

<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初三,晨曦微露时,古城常熟的虞山已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气中。这一天,在江南文化的记忆里,不仅仅是春意盎然的象征,更承载着深厚的民俗信仰。相传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的诞辰,自明代嘉靖年间起,常熟百姓便在这一天前往虞山祖师庙进香祈福。后来,因藏海寺玉林国师建塔葬母的孝道故事广为流传,"三月三"又被赋予了"报娘恩"的内涵,香火愈加鼎盛。</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拜香仪式极为庄重,通常以街坊或村落为单位,组成七八人至二十余人的"香社"。进香过程分为"准备、请佛、起香、进香、送佛"五个阶段,香客们斋戒诵经,身着青白短衫,头戴纸制莲花头陀箍,腰束布带,赤足踏草鞋,手持木鱼铜铃,一路吟唱佛赞上山。2016年,"虞山三月三报娘恩"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的民俗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机。</p> <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多,送完孩子上学后,我特意搭乘112路公交车绕道虞山。车上已挤满了乘客,除了上班族,更多的是提着香烛供品的中老年人,以及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他们交谈的内容,大多与今日的拜香活动有关——"今年天气好,上山的人肯定多""阿婆腿脚不便,我们得早点去占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  一会儿,车到虞山公园站了,我便下车先来到了设在镇海台的"常熟春日市集"。还未走近,喧嚣声已扑面而来。广场有序地摆着一排排摊位,纵横交错地组成了市集。摊位上大多是卖各种食品的:有牛肉干、腊肉、咸鸡鸭;有牛奶、咖啡、糖果;有虫草、石斛、茯苓等滋补品;还有青团、海棠糕、糯米藕等传统点心冒着热气。叫卖声此起彼伏:"刚出炉的定胜糕,保佑登高顺利!""自家晒的梅干菜,带点回去烧肉!"一位头发花白的摊主正用方言向顾客介绍手工编织的祈福香囊,上面绣着"平安""孝亲"等字样…,各种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我边看边穿过了市集,来到虞山公园内,那儿已是一片热闹景象。晨练的老人打着太极,广场舞队伍随着音乐律动,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而更多的游客则朝着登山公交站汇聚。我沿着步道,横穿过公园来到了公园南端的上山公交站台前,乘车队伍蜿蜒数里路,从半山腰的停车场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博物馆。尽管人潮涌动,但秩序井然,大家自觉地排队等候。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地发车,形成了一条流动的"登山客输送带"。队伍中,有手持佛珠、低声诵经的老者,也有牵着孩子、背着零食的年轻家庭。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母亲,耐心地向她解释:"今年我们坐车上去,到了祖师庙再慢慢走,您的腿受不了长距离爬山。"</p> <p class="ql-block">  我本也只打算来公园爬爬山坡,看个大概,短暂驻足后,我便逆着人流走向上班去的公交站台。坐上公交车后,我翻看着手机里刚拍的照片——市集的热闹、登山的盛况、传统服饰的老人……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存的民俗画卷。 "三月三"的习俗历经数百年,其核心"孝亲敬老"的精神始终未变,但表现形式已悄然演化。公交车让登山变得便捷,市集和文旅活动让节日更加丰富。年轻一代或许不再严格遵循古礼,但他们带着父母登山祈福、购买传统食品的举动,何尝不是一种"报娘恩"的现代表达?</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虞山三月三报娘恩"申遗成功,这一民俗得到了官方保护和推广。近年来,当地政府还结合旅游开发,推出了"春日庙会""非遗体验"等活动,让古老的仪式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我想,真正的传承并非固守旧制,而是让文化基因融入当代生活。无论是虔诚跪拜的老人,还是带着孩子体验民俗的年轻父母,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一千年的香火永不熄灭。(DeepSeek辅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