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法的风格与习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是线性的长期积累过程,在一代一代书写者们的实践、总结、积淀中,形成了书法艺术的美学体系。因此,学习书法必始自临帖。临帖,就是模仿的过程。通过对经典名帖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的模仿,形成肌肉记忆,进而逐渐构建对书法美的认知。临帖的初始目标,就是要像。“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只有追求形似,才能逐渐领悟到神似。那种所谓“意临”、“不追求形似”的说法,纯属误导,不足为训。</p><p class="ql-block">当然,形似不是终极目标。追求形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神似”,最终形成自己的面目,成就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将古人书写中那些美的元素,经过不断的重复,复刻在记忆中,变成自己的艺术基因。这时,就可以将古人的技法变成书写的自觉,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性情,这就进入到“似与不似”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笔墨中既能看到古人的意韵,又融合了自我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风格是书法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兼具技法严谨性与精神意蕴,具有成熟性和辨识度。风格是技法、学养、审美取向与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既包含对传统的继承,又体现创新突破,最终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艺术特质。</p><p class="ql-block">风格,从浅层次上看,是特征,是辨识度。比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我们从其笔划、结体上,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极高的辨识度;从深层次上看,风格是一种气质,是内在的精神。如汉隶的拙朴、刚劲、苍凉,魏晋尺牍的洒脱、灵动、萧散,都是通过其特殊的结体、运笔方式形成的。特征,是表象化的,是看得见的;而气质则是精神的,内在的,需要用心去感受。</p><p class="ql-block">看魏晋时代的书法,不论是钟繇的楷书,还是二王的行、草,特征并不是那么鲜明,而精神的、气质的东西更多一些。一方面,魏晋时期书法还处在“幼年期”,从篆到隶到章草,再到楷、行、草,各种书体的分界还不太明晰,所以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中,往往是各种书体杂糅,富于变化。正因如此,这一时期的书法有一种稚拙、古朴之美,有着童稚般的可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以后,书体的发展臻于成熟,分界也明晰了,各种书体形成严格的书写规则,这些规则放在讲求礼、法、重视秩序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就形成了“尚法”的书风。法度,加上个性化的表达,就形成书法家鲜明的特征和极高的辨识度。颜、柳、欧、褚诸体,都是一眼就可以识别的。</p><p class="ql-block">一般人接受书法,都是从浅层次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阶段比较敏感的就是特征、辨识度。学习书法,也是从特征的模仿开始的。比如学颜体,只要掌握了挑、折、捺的写法,就有颜体的样子了;写欧体,只要掌握了结体端正均衡,起笔收笔折笔,就有欧体的样子了。这是初学阶段必须经历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将特点学到了,却难以进阶?</p><p class="ql-block">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书法,是精神世界的表达。而书体的特征,只是外化的形式。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对书法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性格、品行有一定的了解,如此才能找到外在特征与内在精神间的逻辑关系。而一般人往往是刻意模仿前人的特征,而缺少对书法家内在精神、气质的了解,其结果就是,于别人是风格,而自己学到的,却成了“习气”。</p><p class="ql-block">习气,是学习书法过程中因长期模仿而形成的机械性、程式化书写惯性,如行笔时故意抖动,形成斑剥的效果;夸张按、提的变化,形成笔划的粗细对比;字与字间刻意的连笔,显得做作生硬,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今人学楷书,多从唐楷入手。一个重要原因是唐楷特征鲜明,容易写得“像”。但也正因如此,多数学唐楷者,永远跳不出唐楷的窠臼。如果看一个人的书法,一眼便能看出他学的什么体,比如从笔划上看出颜、柳的特征,从结体上能看出欧阳的特征,那就说明其尚未“出帖”,学成了“习气”。特征,本来是书法家在长期书写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书法家精神、气质的外化。但刻意从形式上去模仿这种特征,就成为习气。为什么讲“取法乎上,适得其中;取法乎中,适得其下”,就是因为这种“取法”是形式、特征上的模仿,而未学到精神。</p><p class="ql-block">“习气”是技法上的刻板重复,也是审美取向的偏狭,是对传统经典理解不足导致的流俗表现。它是技法未升华、审美未自觉的产物,是突破艺术高度的障碍。但“习气”也是每个学习书法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通过临帖,达到形似,“入帖”得法度,形成“习气”’;再深度学习,深入传统汲取养分,以当代视角重构表达,学其精神,得“意”而忘“形”,“出帖”显性情,最终达到“有法度而无习气”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学习书法,贵在博览而深耕,通过笔墨与古人对话。这个过程,也就是风格自然形成的过程。而无须刻意地追求风格。一个书法家,倘若他的作品有极高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认得出,这说明他的取法是单一的,精神世界是贫乏的;如果他的作品时时都能让人耳目一新,总会让人既熟悉,又陌生,常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这表明他能博采众长,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创新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