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巷千年见金陵 一 南京熙南里

<p class="ql-block"><b> 漫步南京老城南,穿过夫子庙与秦淮河。一转身便踏入六朝烟雨浸文脉,一巷千年见金陵的“南京熙南里”。</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看到</b><b style="font-size:18px;">甘熙故居(又称甘家大院),它是</b><b>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b>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嘉庆之际,已有两百多年了。甘家是个望族,七代人没有分过家,一直共同生活在这一宅院里,聚族而居,是名副其实的金陵世家。</b></p> <p class="ql-block"><b> 甘𤋮宅弟是𤋮南里的灵魂、江南士族的精神图腾。</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最鼎盛时期,甘家大院有三百多间房,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仍有一百六十二间。是中国现在大城市里面现存规模最大、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在明清时期曾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明清金陵三大景观。</b></p> <p class="ql-block"><b>熙南里街区平面图</b></p> <p class="ql-block"><b> 甘熙宅第由毗邻的四组多进堂式古建筑群构成,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甘熙宅第导游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b>  甘家真的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江南望族。像秦国的左丞相甘茂、三国吴国的悍将甘宁,他们都是甘家的先祖。</b></p><p class="ql-block"><b> 甘家七代人同居在一起,没有分过家。是真正的金陵世家。</b></p><p class="ql-block"><b> 为什么用甘熙命名这座家宅?</b></p><p class="ql-block"><b> 甘熙(1797 一1852)字石安、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和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历官知县、礼部仪制司郎中等职。清代著名方志学者、文学家、堪與学家。</b></p><p class="ql-block"><b> 甘熙乘持“经世致用”的思想,对甘氏家族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甘𤋮一生博学强记,勤事慕述,其代表作《白下琐言》不仅是记载乡邦地理的经典之作,也是其丰富人生经历和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南京城建发展的生动写照。</b></p> <p class="ql-block"><b>沿走廊进甘家大宅。</b></p> <p class="ql-block"><b> 甘家大院的建筑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麻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之气。</b></p> <p class="ql-block"><b> “友恭堂”。甘氏家族“友恭传世”的家训,镌刻在正厅匾额的金漆里。在“友恭”家训的熏陶下,崇文重教,以藏书为好,发挥了藏书教子,惠及乡邦学子的作用,也为推动金陵地方文化发展做出过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津逮楼”。甘氏是文化传家。在古籍文献、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建造了南京的藏书名楼——津逮楼。</b></p><p class="ql-block"><b> 建国以后,津逮楼所藏部分古籍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坐落在甘熙故居内,成为了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的舞台。之所以要把民俗博物馆设在甘熙故居内,是因为甘熙曾写过一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叫做《白下锁言》。书里面涉及到了大量南京的历史地理、民间习俗,所以后世在修建景区的时候就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规划在这个里面了。</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非遗工艺让人大开眼界。南京绒花、南京竹刻、金陵竹刻、南京根雕、南京云绵、京剧脸谱、秦淮彩灯、南京剪纸、南京面塑 ……等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南京的传统习俗、民间工艺在这里一一呈现。</b></p> <p class="ql-block"><b>生动的剪纸</b></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云锦,每一丝纹理都编织着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京剧脸谱</b></p> <p class="ql-block"><b>南京竹刻</b></p> <p class="ql-block"><b>可爱的灯笼🏮<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每逢节假日,工匠师们现场进行表演,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技艺,让人们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的敬意。</b></p> <p class="ql-block"><b>甘熙故居中还保留艺术家严凤英的旧居。</b></p> <p class="ql-block"><b>小花园很是幽雅、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恋恋不舍走出甘熙故居。</b></p><p class="ql-block"><b> 看到熙南里街道清一色的黛瓦、粉壁、马头墙,砖雕、木雕和石雕装饰,高宅、深井。古色古香,与甘熙故居建筑风格相协调一致。</b></p> <p class="ql-block"><b>  熙南里名字的历史渊源。“熙”字取自“甘熙故居”,“南”字取自甘照故居所在的“南捕厅”。南捕厅在宋朝时名叫西锦绣坊,与东锦绣坊相对,因清朝时在此设南捕通判厅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曾是明清时期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b></p> <p class="ql-block"><b> 在甘照故居的西侧有一条名为“大板巷”的小巷,是照南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大板巷在宋元时期被称为“土街”,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一个集市。到了明代,集市成为官办的十八坊之一,因有商人在此经营木板,遂以“大板巷”命名。</b></p> <p class="ql-block"><b>  大板巷内有六百多年明代清代和民国吋期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聚集了金陵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国学传承、老字号品牌、特色餐饮、文创零售、创新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b></p> <p class="ql-block"><b>大板巷上的民国建筑。</b></p> <p class="ql-block"><b>有的建筑已为特色歺饮。</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熙南里,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特色小店琳琅满目,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现代时尚的艺术小店</b></p> <p class="ql-block"><b>可爱的祝福吸引小游客。</b></p> <p class="ql-block"><b>灰色砖墙上留下年轻的心声。</b></p> <p class="ql-block"><b>爱💕留在每个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南京熙南里的魅力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描绘着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