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岩 2025年3月</h1> <h1>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们夫妇随团赴古巴、墨西哥旅游13天,其中古巴6天。古巴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就知道的国家。当时,古巴糖是生活奢侈品,歌曲“美丽的哈瓦那”是难得听到的抒情歌曲。亲眼看看古巴是我多年的期待。我们在古巴游览了西恩富戈斯、特立尼达等世界遗产,坐着老爷车巡游了革命广场,参观了雪茄烟工厂,品尝了大龙虾。这个充满魅力的岛国,以其复古风情、革命历史、热情文化和自然美景吸引着全球旅游者。</h1><h1> 古巴,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1108万人,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1492年,由哥伦布发现。1510年,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被美国占领。1902年,正式独立。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人民推翻了独裁者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古巴友好关系密切。</h1><h1> 古巴,镍、铁、钴等矿产资源丰富,甘蔗、烟草、雪茄、镍出口和旅游业是外汇收入主要来源。该国是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和基本生活免费配给制,人民温饱生活,社会安定,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物资相对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h1> <h1>古色小院</h1> <h1>富有情趣的店铺招牌</h1> <h1>输水管道。建于1565~1592年,水依靠重力通过主管道输送约11公里到达城市,再由分支管网输配给用户。</h1> <h1>国营超市。古巴实行基本生活免费配给制,据介绍,成年人每月每人大米10磅、白面10磅、鸡米豆5磅、绿豆5磅、鸡肉10磅、鱼肉10磅,4磅糖、半磅食用油等。1磅=454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有牛奶。连肥皂、牙膏、调味品、女士卫生巾等都免费配给。对于配给数量有不同的说法,只要理解基本生活有保障即可。如配给不够,可到国营超市购买,但品种和数量难以保证,且有限额。人们需要储备一些卫生纸等用品,以防断货。工人平均月收入40美元左右(人民币300元左右),技术人员、教授、涉外人员等收入高一些。住房国家分配,产权归公。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和公费教育制度。据说,古巴人收入不高,幸福指数不低。</h1> <h1>铁艺雕塑</h1> <h1>老广场。始建于1559年,作为市民集会、市场和节庆活动的场所。殖民时期是贵族官邸、商业中心和宗教活动核心区域。20世纪后一度衰落,曾被称为“哈瓦那公园”。1990年代起,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重现历史风貌。</h1> <h1>雕塑“自然”</h1> <h1>中心喷泉。建于1836年,四只石狮环绕中央立柱吐水。</h1> <h1>广场四周为酒店、博物馆、小学校、咖啡厅等。</h1> <h1>铁质雕塑“奇妙之旅”。一位女子手拿叉子,骑着大公鸡,不知要去哪里。</h1> <h1>漫步于广场,恍如穿越五个世纪的时光,感受加勒比海明珠的辉煌与沧桑。</h1> <h1>周边街道</h1> <h1>龙船花</h1> <h1>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因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与修道院而得名。教堂始建于1580~1591年,现建筑建于1719~1738年。钟楼高36米,巴洛克建筑风格。1762年,英军入侵,在此举行了清教徒仪式,天主教徒认为这亵渎了教堂,从此不在这里举行任何仪式。现为宗教艺术博物馆,展出各种与古巴有关的宗教文物。</h1> <h1>修女塑像</h1> <h1>雕塑“对话”</h1> <h1>哈瓦那大学。建于1727年,是美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现拥有15个系和14个研究中心,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学生总数6万人(含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和函授等),远程教育遍布古巴。大学正门有一尊塑像,一位女性头戴桂冠端坐于石座之上,左手持书,右手抬起作欢迎姿态,石座刻拉丁语“Alma Mater”(养育之母)。这是1927年,为纪念哈瓦那大学建校200周年而建立。</h1> <h1>十里滨海大道。《速度与激情8》在此取景。</h1> <h1>梅里亚酒店</h1> <h1>哈瓦那国会大厦。古巴首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现作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重要文化场馆向公众开放。1926年动工,1929年竣工。借鉴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俗称“小白宫”。1959年古巴革命前,作为国会和政府机构所在地。革命后逐渐转为文化用途。2010年起由古巴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修复,耗资超1亿美元。2019年完成大规模修复后重新开放。此次未安排参观大厦内部实乃遗憾。</h1> <h1>圆顶高度达92米,曾是哈瓦那最高建筑。圆顶覆盖24K金箔,顶端曾有一颗象征古巴独立的钻石(后遗失,现为复制品),圆顶内部设有天文观测设备,定期举办星空导览活动。</h1> <h1>大厦正面有56根多立克柱,门前台阶两侧为青铜雕塑《劳动》与《美德》。大厦内部使用古巴本土大理石,穹顶壁画描绘古巴历史场景。大厅地板上镶嵌一颗钻石(复制品),标记古巴公路网“零公里”起点,中央矗立共和国雕像,高17米,青铜镀金,仅次于美国自由女神像,象征古巴共和国。大厦建有连接革命广场的地下隧道,曾为紧急逃生通道,现部分开放展示。</h1> <h1>国会大厦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古巴百年历史的缩影。作为博物馆,它巧妙融合自然、历史与政治叙事,成为游客理解古巴复杂身份的重要窗口。大厦门票内外有别,本地居民约1美元,外国游客10美元(含导览耳机)。</h1> <h1>哈瓦那大剧院。建于1770年,现为芭蕾舞剧院。</h1> <h1>中央公园、位于大厦旁、歌剧院对面,是老爷车与街头艺人的聚集地,感受古巴市井生活。<br></h1> <h1>民族英雄何塞·马蒂纪念碑。何塞·马蒂是古巴独立运动领袖、诗人、思想家,被誉为“古巴民族精神之父”,其思想融合了拉美解放哲学、反帝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深刻影响了古巴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纪念碑位于中央公园中心,1905年,为纪念他逝世10周年落成。顶部建有何塞·马蒂白色大理石雕像,高5米,立于花岗岩基座之上,总高约18米。他清瘦的面庞、标志性的小胡子与深邃目光,突出其坚毅与理想主义气质,身着19世纪知识分子典型的长外套,左手持大衣,右手高举作挥手或演讲状,展现其作为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基座四周环绕妇女、儿童、工人与士兵的浮雕或圆雕,象征马蒂思想中“全民团结”的理念,寓意革命的力量源泉,强调劳动阶级与武装斗争的结合,以及他对美好未来、自由、教育与平等的追求。该雕像是古巴革命精神的具象化,1959年革命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常在此发表演说。每年1月28日(马蒂诞辰日),民众会在此举行献花仪式。古巴民众常触摸基座以求获得“马蒂的精神力量”。相比革命广场的何塞·马蒂塑像,这座雕像更侧重其人文气质。</h1> <h1>公园空地上练习打棒球的孩子</h1> <h1>雕塑无名,其意自明。</h1> <h1>带顶棚的三轮摩的</h1> <h1>人力三轮运客车</h1> <h1>老爷车由于时代年久、美国制裁,零配件难以供应,许多车外壳是美国的,发动机和零部件已更换成俄罗斯、日本等国的了。司机们想方设法,因陋就简,东拼西凑,拆东补西,用他们高超的修保智慧,维持着“钢铁古董”的运行。实乃不易!</h1> <h1>中国城。街上未见华人面孔,这里的人几乎都不会中文,中餐馆只有一人可中文交流。</h1> <h1>莫罗城堡。位于哈瓦那海湾入口处。历史上,哈瓦那的避风港吸引了定居者和海盗,为防备海盗和控制海上贸易建此城防要塞。它始建于1587~1597年,与哈瓦那老城区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哈瓦那标志性建筑之一。</h1> <h1>城堡内部建筑,兵营和仓库。</h1> <h1>从城堡隔海看哈瓦那市夜景</h1> <h1>护城堡壕沟宽达20多米</h1> <h1>凝视</h1> <h1>城堡纪念碑</h1> <h1>凝神思索</h1> <h1>莫罗城堡大门。3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时期,为防海盗,保证城内安全,每晚九点关闭城门,之前开炮一声,告知市民城门关闭。这一传统沿袭至今。</h1> <h1>莫罗城堡关城礼炮仪式。身穿殖民时期军服的士兵在军官的口令下,执旗、持枪、击鼓、列队,准备点火开炮。</h1> <h1>装填火药。这还是个力气活,两名士兵反复多次充填压实火药。</h1> <h1>点火!一声巨响,震天动地。</h1> <h1>开炮完毕,军士离场。</h1> <h1>老式大炮</h1> <h1>夜色降临,历经沧桑的城墙和枪炮,令人涌起思古之幽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