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古巴(之二)----哈瓦那篇(2)

文刀山石

刘岩 2025年3月 <h1>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们夫妇随团赴古巴、墨西哥旅游13天,其中古巴6天。古巴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就知道的国家。当时,古巴糖是生活奢侈品,歌曲“美丽的哈瓦那”是难得听到的抒情歌曲。亲眼看看古巴是我多年的期待。我们在古巴游览了哈瓦那老城区、西恩富戈斯、特立尼达等世界遗产,坐着老爷车巡游了革命广场,参观了雪茄烟工厂,品尝了大龙虾。这个充满魅力的岛国,以其复古风情、革命历史、热情文化和自然美景吸引着全球旅游者。</h1><h1> 古巴,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1108万人,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1492年,由哥伦布发现。1510年,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被美国占领。1902年,正式独立。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人民推翻了独裁者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古巴友好关系密切。</h1><h1> 古巴,镍、铁、钴等矿产资源丰富,甘蔗、烟草、雪茄、镍出口和旅游业是外汇收入主要来源。该国是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实行计划经济和基本生活免费配给制,人民温饱生活,社会安定,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物资相对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h1> <h1>大教堂广场。因哈瓦那大教堂而得名。教堂全名为哈瓦那圣母玛利亚托瓦尔大教堂,古巴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748年,现教堂于1777年建成,巴洛克建筑风格,采用了珊瑚石等多种奇特的建筑材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堂之一。</h1> <h1>古巴社会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理论上,古巴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天主教等其它宗教。1991年苏东巨变后,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且党章未明文禁止。然而,实际中需权衡政治忠诚与信仰表达,公开参加宗教活动可能影响党内地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古巴在意识形态原则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灵活平衡,其政策更注重维护政治稳定而非严格的无神论立场。</h1> <h1>圣母抱耶稣像。拉丁美洲许多人由于混血的原因,肤色呈不同程度的棕色,基督教在拉美推行需要本土化,这里的圣母和耶稣的肤色不是白色,而是微带棕色。一切从实际出发呀!</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圣克里斯托弗。是一位基督教圣人,因背耶稣过河的故事而闻名,被奉为旅客的主保圣人,被视为保护人们免受水灾、疾病、暴风等灾难的守护神。在现代,被奉为驾驶汽车者的守护神。他也是哈瓦那的守护神。</span></h1> <h1>虔诚</h1> <h1>算卦师</h1> <h1>殖民艺术博物馆。位于大教堂东侧(图右建筑),建于18世纪中期。殖民艺术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约16世纪~19世纪初)在拉丁美洲地区形成的艺术风格。</h1> <h1>博物馆里面是一个两层欧式院落</h1> <h1>餐具。19世纪,中国广州瓷器。19世纪,古巴殖民社会形成和巩固,一些人因对西班牙王室的贡献而获得贵族头衔。他们家庭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一是使用优雅的餐具。餐具的特点是订制各种图案、形状和颜色;每个家庭都采用自己的图案,通过他们的婚姻关系、盾徽或主人的字母组合来识别,这些字母组合常出现在餐具中心。19世纪末,这些家庭在特殊场合赠送盘子或其他物品的习俗开始传播,因此出现了古巴家庭的餐具收藏。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藏品,让我们了解当时古巴上流社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h1> <h1>扇面画“古巴的夏天”。古巴哈瓦那,缎面上墨水作画,1886年。</h1><p class="ql-block"><br></p> <h1>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的制造变得更加精致和专业化,在处理珍珠母贝、珍贵木材、象牙等精致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与刺绣、花边、丝绸以及雕刻或彩绘高度渗透,形成精美作品。</h1> <h1>殖民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国内外扇子,并进行爱情、服装、文学、风景等专题展览。</h1> <h1>素洁雅致</h1> <h1>从博物馆二楼看大教堂</h1> <h1>行走于哈瓦那老城,仿佛时光倒流。许多街道和房屋保持了几百年的旧貌,这种似乎破旧和落后的原汁原味,体现了老城的厚重历史,吸引着各国游客。</h1> <h1>潇洒小伙</h1> <h1>画廊。既是工作室,也是售卖店。</h1> <h1>卖雪茄的妇女</h1> <h1>教堂钟楼</h1> <h1>五分钱小酒馆。20世纪中期,这里的莫吉托鸡尾酒(MOJITO)五分钱一杯,故得名。因世界文学巨匠、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双得主海明威当年最喜欢在这个小酒馆饮酒,故这里是网红打卡点。酒馆前台上方悬挂着海明威的头像。</h1> <h1>奇特装饰</h1> <h1>迎宾小乐队把本来不大的小门厅基本占满了</h1> <h1>游客满堂</h1> <h1>酒馆里挂着许多国内外政要、各界明星来此的照片。</h1> <h1>咱也签个名!这里的墙上,人手可及之处,都是留言和签名。</h1> <h1>莫吉托鸡尾酒的制作方式是,在一个8盎司玻璃杯中添加半茶匙白砂糖和半盎司柠檬汁,加入薄荷叶和3盎司苏打水,再加1.5盎司哈瓦那朗姆酒(一种甘蔗酿制的酒)和冰块,然后搅拌即成。大热天走了一阵子,坐下喝杯莫吉托,还真是清凉爽口。</h1> <h1>莫吉托鸡尾酒是古巴特色饮品,海明威的最爱。</h1> <h1>炸鸡腿和炸鱼排</h1> <h1>黑豆饭。古巴经典特色主食。</h1> <h1>歌舞表演助兴!</h1> <h1>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反映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古巴仅为0.2左右。与北欧富裕的小国差不多。</h1> <h1>国营服装厂。古巴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国营。目前也在进行经济改革,允许农民将自留地的产出到市场售卖,允许餐饮等领域私营与合资经营等。据说,有点类似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h1> <h1>小理发店。从座位、面积大小、装修和设施看,估计是个体经营者。古巴现在允许个人开理发店、小卖店、小餐馆、从事进出口业务等,但有些限制。微型企业可雇工1~10人,小型11~35人,中型最多100人。据古巴拉美通讯社报道,截止去年7月,古巴共有注册私营中小微企业11044家。</h1> <h1>路易•德•卡蒙斯塑像。路易•德•卡蒙斯(1524~1580年),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共10章,约9000行,以古典史诗风格写成,被誉为葡萄牙的《荷马史诗》,确立了葡萄牙语作为世界文学语言的地位,将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至今仍是葡萄牙文化的核心符号。他本人被视为葡萄牙民族精神的化身,其逝世日(6月10日)被定为“葡萄牙日、卡蒙斯日及葡侨日”,是葡萄牙的国庆日。葡萄牙语有时被称为“卡蒙斯的语言”,足见他对本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该雕塑由哈瓦那历史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哈瓦那市历史学家办公室”和葡萄牙政府合作制成,2014年4月24日由古巴外交部长揭幕<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h1>两个世界酒店。“两个世界”何意?欢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天堂与地狱、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宗教与世俗、......。酒店因世界文学巨匠海明威曾长住10多年而闻名,他居住的五楼511房间现辟为“海明威博物馆”。他在这里写成了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小说的初稿。</h1> <h1>老式电梯</h1> <h1>酒店大厅展示的海明威的历史照片和亲笔签名</h1> <h1>武器广场。哈瓦那老城区四大核心广场之一。名称来源于西班牙殖民时期广场的阅兵、武器存放和士兵训练等军事功能。始建于16世纪早期,是哈瓦那最早的公共广场。16~18世纪,为西班牙殖民政府的行政和军事中心。19世纪后,逐渐成为花园广场。广场雕塑《千声树》。树枝为钢结构,树叶由大量的不锈钢叶片书组成,其闪光颤抖声音唤起了思想面对教条主义的脆弱性。树叶每年都在更新,就像书页在飞翔,思想在旅行,是美好明天的使者。雕塑高约12米,在法国制成,运到这里,参加哈瓦那双年展(2024-2025年)。</h1> <h1>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塑像。他是古巴1868~1878年起义领袖、战时共和国总统,被誉为“国家之父”。</h1> <h1>哈瓦那总督府。建于1776~1792年,曾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古巴总督的官邸,后成为古巴共和国总统府(1902~1920年)。1902年,古巴独立宣言就是在这里宣布的,现为哈瓦那城市博物馆。</h1> <h1>博物馆内部庭院充满殖民时期风情,庭院中央有一尊哥伦布塑像。</h1> <h1>博物馆收藏了与城市近五个世纪历史和文化有关的宝贵藏品</h1> <h1>总督塑像</h1> <h1>总督府门前的大铁钟</h1> <h1>总督府前的道路不是通常的石板路面,而是由木板铺就。据说是为了减少马车路过时产生的噪音,影响总督休息和工作。</h1> <h1>调皮的孩子</h1> <h1>民间艺人街头表演</h1> <h1>城堡博物馆</h1> <h1>隔河相望远处山坡上的哈瓦那基督像</h1> <h1>力量城堡。建于1558~1578年,是哈瓦那的第一座城堡。</h1> <h1>铁艺雕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