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一、被忽视的病情信号</font></b> 我们老家是湖北天门市的,2023 年,母亲在深圳为弟弟照料孩子。彼时,在与我的电话闲谈中,她偶尔会提及嘴巴有些麻木,只当是寻常“上火”,并未放在心上。母亲向来独立,家族中也无遗传病史,这些小不适她向来习惯自己默默应对。然而,谁又能料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竟是严重疾病的信号。<br><br>今年,母亲在乘坐高铁回老家途中,突然发觉一只耳朵听力骤降,起初以为是高铁高速行驶产生的噪音所致,可到家后症状依旧未减。亲戚们纷纷建议前往武汉的大型三甲医院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母亲被确诊为听神经瘤,且瘤体已达 4.9 厘米,如此尺寸意味着病情已十分危急。 <b><font color="#ed2308">二、求医路上艰难的选择</font></b> 手持检查报告,我们先后咨询了两位教授。他们的态度略显生硬,直言情况不容乐观。针对母亲的病情,他们给出了伽马刀和手术切除两种治疗方案,但同时强调切除手术风险极高,有生命危险,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而伽马刀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时间,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br><br>为了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开始疯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听神经瘤的危害、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伽马刀治疗的反馈。研究发现,伽马刀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部分功能,但肿瘤控制率不高,依然存在放射性脑损伤和神经损伤,甚至肿瘤恶变等严重风险,若再次手术,难度和风险将成倍增加。<br><br>在苦苦寻觅中,我得知袁贤瑞教授在听神经瘤和颅咽管瘤显微手术领域声名远扬,位列中国名医百强榜。他在听神经瘤治疗方面造诣深厚,专业水准备受认可。于是,我查阅了他所有的资料和案例,决心找他为母亲诊治。然而,挂号之路困难重重,连续几天都未能成功。幸运的是,通过抖音候补,我终于为母亲挂上了号。<br><br>带母亲就诊那天,已近下午 1 点,袁教授还未用餐。我们满心担忧会耽误就诊,护士却安慰道:袁教授会看完所有患者再吃饭。那一刻,袁教授的医德如暖阳般照进我们心间。 <b><font color="#ed2308">三、黑暗中遇见希望之光</font></b> 袁教授仔细查看了母亲的核磁共振片子后,肯定地表示可以进行手术,直接让我们办理了住院,这对我们来说却如同给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其他医生那里几乎被判“死刑”的难题,在袁教授这里似乎有了转机。他丰富的手术经验,让我们原本悬着的心稍稍安定下来。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由袁教授为母亲实施手术,并入住长沙经开医院。 <b><font color="#ed2308">四、生死博弈,毫米间的医术巅峰</font></b> 这场手术难度堪称登峰造极。袁教授告诉我们,术中发现母亲听神经瘤最大处达6厘米,其面神经因肿瘤挤压而变得异常纤薄,脆弱至极,仿佛轻轻一触即破的蝉翼。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是微小的呼吸运动,也可能微妙地影响手术器械的操作幅度,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面神经撕裂的风险,使得整个手术过程充满了极高的挑战性和精确度要求。袁教授凭借着精湛非凡的医术,圆满地完成了这场极具挑战的手术,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专业能力。<br><br>当他走出手术室,慎重地告知我们手术成功时,我们深知这背后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向袁教授鞠躬致谢,感谢他赐予母亲第二次生命。若不及时手术,母亲可能最多只剩半年时间,因为脑干受压迫,身体状况会急剧恶化。据参与袁教授团队手术的医生透露,此次手术难度极高,极具挑战性,好在最终结果是满意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袁贤瑞教授为患者手术</font></h5> <b><font color="#ed2308">五、医患携手创奇迹</font></b> 术后,母亲住在长沙经开医院。这里环境宜人,医护人员关怀备至。护士们格外细心,晚上母亲难以入眠,她们会每隔一小时就进来查看情况。袁教授也多次亲临病房,关心母亲的恢复进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和安心。<br><br>手术效果令人欣喜不已,母亲的面神经得以成功保留,脸部麻木症状明显改善。袁教授在保面神经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功率,这得益于他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br><br>如今,母亲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深切领略到袁教授等医护人员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我们为母亲感到无比幸运,她能在生命的危急时刻遇到如此优秀的医生和医院,得到最妥善的治疗和悉 这场与病魔的较量,让我深刻领悟到:无论疾病多么狰狞可怖,都无法抵挡人性中那束温暖而坚定的微光;而所谓的奇迹,正是专业、仁爱与坚持共同谱写的医学壮丽诗篇。在此,向袁教授团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托起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来自患者女儿张女士自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已获得肖像权)</div> 在神经外科的精密世界里,袁贤瑞教授以一双妙手书写着生命的奇迹。<b>作为中国显微神经外科领域的先行者,他凭借在听神经瘤与颅咽管瘤手术中的颠覆性技术,连续荣膺"中国名医百强榜"殊荣,用手术刀在毫米间丈量着医学的精度与温度。</b>袁贤瑞教授迄今(2025年3月)主刀施行各类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过万例,<b>听神经瘤超2300例</b>。<b>听神经瘤肿瘤全切除率9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超过99%,面神经功能优秀率超过90%,近半数保留听力,肿瘤复发率低于1%。</b><div><br>自2024年7月坐诊长沙经开医院以来,其精湛医术已惠及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的病患,<b>术后随访数据显示99%的受访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显著超越预期"。</b>尤为可贵的是,袁教授始终坚持"一人一策"的精准诊疗模式,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全程参与,如今,像湖北天门市这样的康复者自发组建病友互助会,要将这份充满希望的信息传递成星火燎原的力量。</div><div><br>在袁贤瑞的从医词典里,没有"标准化操作"的冰冷术语,只有"个体化治疗"的温暖坚守。他常说:"每个颅脑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手术,而是为每个生命定制重生方案。"正是这种将医学升华为艺术的追求,让长沙经开医院的神经外科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生命摆渡站"。</div> <h5><font color="#9b9b9b">通讯员:周世楠</font><div><font color="#9b9b9b">编辑:周世楠</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一审:姜尚军</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二审:袁贤瑞</font></div></h5>